新鄭風景名勝古蹟

  新鄭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屬鄭州市,北靠鄭州,南連長葛,東鄰中牟、尉氏,西接新密市。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新鄭市名勝古蹟盤點

  1:黃帝故里

  黃帝故里,為有熊氏少典及軒轅黃帝的故有熊之國所在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遺產地。

  黃帝故里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軒轅路,為漢籍史書中記載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國之墟。

  故里自漢代建軒轅故里祠以來,歷史有毀有修。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修葺,於祠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知事許朝術於祠前立“軒轅故里”碑;後又經2002年和2007年兩次大的擴建,形成現在的黃帝故里景區。

  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 2006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8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少文化學者、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上巳節設立為“中華聖誕節”,呼籲普天下華夏兒女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共同紀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河南省新鄭市古為有熊國,是古有熊氏的族居地,五千年前,軒轅黃帝出生於新鄭北關的軒轅丘,長於姬水河畔,黃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帶領先民肇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根基。

  西漢年間,為紀念黃帝功德,人們在軒轅丘上建造了軒轅故里祠,此後歷代都有修復。

  明朝,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在祠前建軒轅橋。

  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令許朝柱在祠前立“軒轅故里”碑。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記》記述:“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蹟,乃當年故址。”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

  20世紀90年代後,新鄭市多次對黃帝故里進行改造擴建,至今景區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整體佈局突出了“中華民族之根”的主題,從北至南依次有拜祖區、故里祠區、中華姓氏廣場區,構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塊。

  2000年被公佈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十大旅遊景點之一;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7年被評為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遊客接待中心被命名為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

  2010年被命名為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2年被命名全國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

  2:裴李崗遺址

  裴李崗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遺址年代距今約8000年,絕對年代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該遺址出土的器物有獨具一格的文化面貌,被考古學界命名為“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證明早在8000年前,我們的先民們已開始在中原地區定居,從事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生產活動。

  經勘查得知,裴李崗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蹟,西半部為氏族墓地。1977~1979年先後經過4次發掘,共計發掘墓葬114座、陶窯1座、灰坑10餘個以及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餘件,包括各種石器、陶器、

  骨器等。已發掘墓葬的墓坑多呈長方形,死者葬式絕大多數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主要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該遺址的出土器物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故被命名為"裴李崗文化"。

  3:新鄭博物館

  新鄭博物館位於新鄭市區黃帝故里西側300米處,是河南省縣 ***市***級規模最大、館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現存館藏文物6萬餘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4400餘件,主要陳列有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石磨棒,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禮器等

  位於新鄭市區黃帝故里西側300米處,建築面積2138平方米,是中國

  縣***市***級規模最大、館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館。199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博物館下設辦公室,在業務方面設立陳列部、保管部、保衛科等部門。新鄭博物館是一座縣***市***級綜合博物館,館藏文物達6萬餘件,居河南省縣級博物館前列。

  博物館的主樓坐北向南,為兩層歇山式仿古建築,長43.2米,寬16米,高16米。主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上層兩坡,下部四坡,全部用琉璃瓦勾徹,金碧輝煌,雄偉壯觀。主樓兩側,各建捲棚式廂房11間。

  新鄭市博物館收藏各類文物6萬餘件,分青銅器、陶器、瓷器、石刻、磚瓦等17個類別。主要藏品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禮樂器、兵器和生活生產用具以及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陶器、石器、動物化石等,其中50萬年前的納瑪象牙化石長3.55米,是國內同類象牙化石中最長的一枚。

  4:鄭韓故城

  鄭韓故城,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戰國時代鄭國與韓國的國都遺址,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市區周圍,出土了大量文物與建築遺址。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鄭韓故城位於新鄭市城關附近的雙洎河與黃水河交匯的地方。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和韓國在此建都539年,因此稱鄭韓故城,鄭韓故城周長約45華里,其平面形狀象一隻牛角,鄭韓故城分東西兩區。西城為宮城和貴族居住區,東城為手工業和平民居住區。鄭韓故城的城垣均是用土夯築而成,城牆高一般為10米左右,最高可達16米、城牆基寬40—60米,頂寬2.5米。2100多年過去,鄭韓故地至今仍城垣逶邐,巍巍壯觀,它是世界上同期儲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它不僅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而且是供人們遊覽的重要古蹟

  鄭韓故城位於今新鄭市區周圍,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城垣周長20公里,城內面積16平方公里,鄭韓故城內文物遺蹟星羅棋佈,目前發現城門遺址4處,在城內南北走向有一隔城牆,把故城分為東西兩城。西城內分佈有韓國宮城和宮殿區、繅絲作坊遺址。東城內分佈有鄭國宮廟遺址、祭祀遺址、鑄銅遺址和韓國鑄鐵、制骨、制玉、製陶等多處遺址。故城內外有鄭韓兩國貴族墓地多處,其中大型韓王陵墓群12處。平民墓葬區主要分佈在城東黃水河東岸、城南和城西雙洎河西岸一帶,城北墓葬極少。

  猜你感興趣:

1.2017河南免費旅遊景點大全

2.鄭州概況導遊詞3篇

3.鄭州沿途導遊詞3篇

4.有關鄭州中原福塔的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