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山紀念堂導遊詞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60多年前廣東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而捐款興建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山紀念堂導遊詞,歡迎大家參考。

  中山紀念堂導遊詞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我是您們的導遊小王,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廣州中山紀念堂

  紀念堂前面的廣場分為東、西兩部分。東西廣場各有一根旗杆和一個雲鶴華表,它們是以紀念堂的南北中軸線為軸心分別對稱的。這個廣場內種著木棉、白蘭、桂花、合笑等共70多種花草樹木,它們開花的季節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盛開。這幾棵就是木棉樹,也叫英雄樹。木棉花是廣州的市花。在廣場的北門,有一棵已有300年曆史的木棉樹,是廣州的“木棉花王”。

  堂前矗立著孫中山紀念銅像。在1945年以前,紀念堂只建有這個底座而沒有銅像。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學把校內的孫中山銅像借給紀念堂安放在這裡。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積昌等人創作了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放在這裡,原來的銅像才送還給中山大學。尹積昌所造的孫中山銅像一共有4個,其中3個在廣東。除了這一個之外,一個在黃埔軍校,一個在中山醫科大學,另一個在南京的中山陵。這個銅像的造型是有講究的——孫中山的左手用三隻手指叉腰,代表著“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右手用五隻手指拄著柺杖,代表著五權憲法。銅像寓意深刻,可見創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細密的。底座上面刻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上面寫有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和建黨程式的具體內容。

  紀念堂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八角開宮殿式建築,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它的堂頂是八角形的,鋪著寶藍色的琉璃瓦,分為高低4層。大堂正面懸掛著孫中山手寫的金字牌匾——“天下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階梯都是花崗石,既莊重又典雅。從整個建築來看,富有很濃的民族風格和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特色,不愧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經典之作。

  紀念堂的建築結構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為紀念堂是全木結構,其實,它是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地面到堂頂高58米,南北各寬71米。觀眾席分樓上樓下兩層,有8座樓梯,11個進出口,共有5000個座位。那麼各位可能很驚訝,這麼大的大堂,怎麼會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撐頂蓋呢?原來這裡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圍的內牆裡,支撐著頂蓋的8個角。這頂蓋分3層,上層是一個乳黃色的弧形圓頂,中層開了玻璃天窗,下層是裝飾用的雲紋色彩的斜形方格。大家看一下,我們現在沒有開燈,但整個紀念堂都十分光亮。光線就是通過玻璃天窗射入堂內,使整個會堂不用亮燈也光線充足。由於柱子都藏在牆裡,觀眾無論坐在哪個位置,觀看舞臺的視線都不會受阻;而且堂內沒有迴音,即使你坐在最遠的角落,都能清晰地聽到舞臺的音響,這些都是紀念堂設計巧妙之處。

  堂內舞臺寬19米,深15米。這塊便是著名的“總理遺囑”,是由汪精衛所寫。遺囑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興建這個中山紀念堂,加上越秀山頂的那個孫中山紀念碑,各項費用總造價超過300萬銀元。也許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對銀元的價值瞭解不多,但是在當時,一個銀元就可以買到40斤大米,而我們現在買40斤大米大約需要60塊錢人民幣,換算一下,一個銀元等於60元人民幣,那300萬銀元就是1.8億元人民幣。可見,這在當時也是很高的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