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風中路,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集資興建的。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的相關資訊,歡迎大家閱讀。

  介紹

  中山紀念堂於1929年1月動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鑄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採用藍色琉璃瓦,在6萬多平方米的公園四周增建了鐵柵欄,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築,外形莊嚴巨集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設計師巧妙運用了建築力學的結構原理,採用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跨度達71米的建築空間內不設一柱。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東省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歷史發展

  中山紀念堂原是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的總統府,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被炮火夷為平地。1928年由李濟深組織籌建,1929年1月動工,經陳濟棠在經費上鼎力支援,終於1931年10月落成,總體佈局採用中國傳統的宮殿式風格與近代西洋平面設計手法結合,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建築面積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為4個重簷歇山抱廈,拱托中央八角攢尖式巨頂。白色花崗岩石為基座和臺階,淡青色大理石為牆裙、乳黃色貼面磚為牆身,紫紅色水磨大柱上蓋寶藍色琉璃瓦頂,層疊舒捲,顯得格外雍容華貴,富麗堂皇。前簷下橫匾高懸孫中山手“天下為公”4個大字,雄渾有力。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最具標緻性的建築物之一,又是廣州市大型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它見證了廣州的許多歷史大事:1936年,廣州市各界人士在此舉行禁菸大遊行;1945年9月,駐廣州地區的日本侵略軍在這裡簽字投降解放後,每年各種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省市的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都在這裡舉行,如教育基金百萬行、廣州國際集體婚禮、紀念毛澤東誕辰100週年、紀念紅軍長征60週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週年等等。

  解放前夕,紀念堂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解放後,人民政府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至1988年曾七次撥出專款對各項設施進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撥款6000萬元,對紀念堂進行一次全面的綜合性大維修,更換了中央空調、燈光、音響、座椅,重新改造了貴賓室,化妝間、舞臺,增加了消防噴淋系統和保安監控系統,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銅材鑄造,對廣場、環境亦作了進一步的美化。

  建築結構

  內部結構

  紀念堂內部結構異常堅固,全部用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構成,大堂內空間極大,舞臺前上、下兩層有4729個席位,而中無一柱遮擋,全由隱蔽在牆壁間的八根大柱支撐,堪稱建築藝術之傑作。堂內採光通透,裝飾丹彩瑰麗,金碧輝煌,並有11個門口,進出方便。舞臺寬闊,可作大型會議和藝術演出。堂外三面為寬闊石階,正門石階前有一座白色花崗石臺基,基座上立著青銅色孫中山全身像,兩旁植翠柏鮮花。像前廣場開闊,綠草如茵,一對花崗岩雕成的雲鶴華表,聳立其中,顯得格外雄偉和莊嚴;四周紅棉高屹,綠榕成蔭,寧靜又肅穆。廣場前是圓拱門歇山頂藍琉璃瓦的門坊。整個中山紀念堂佔地6公頃。[1]

  外部結構

  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巨集偉、壯麗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整座建築面積約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後左右四個宮殿式重簷歇山抱廈建築組成,就像四層卷疊的龍脊,組成一個整體,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攢尖式屋頂。重簷歇山頂的中央,高懸著一塊藍底紅邊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4個大字,雄渾有力。正面簷下,內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圍的硃色水磨大石柱,拱托著彩繪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樑和拼花圖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細。那五盞巨大的長方形掛重穗嵌玻璃青銅大吊燈,懸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著鏤花丹門,襯托得殿堂越發的富麗堂皇,古色古香。

  旅遊指南

  交通指南

  乘車路線:2路、27路、56路、62路、74路、80路、83路、85路、133路、204路、209路、224A路、224路、229路、261路、276路、283路、284路、289路、293路、297路、305路、518路、556路等公交線路和地鐵2號線C出口可到達。

  門票

  園區免費開放,進主體建築及陳列館旺季10元/人,淡季8元/人。離休幹部、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1.1米以下兒童均可免費進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