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歷史小故事

  三國故事和關於三國故事的表演由來已久,至宋元時期已傳播廣泛。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孔明設伏擒張任

  龐統被蜀將張任射殺,孔明聞聽十分震驚,便親自統兵前往四川。孔明派張飛先行。張飛所到之處,蜀兵望風歸順。張飛到達雒城後,見到了劉備。劉備、張飛幾次與雒城守將張任交鋒,各有勝敗,但雒城依舊在張任手中。

  正在這時,孔明率人馬來到雒城,詢問了雒城的情況。降將吳懿說:“守將張任,是蜀郡人,很有膽略,不可輕敵。”孔明決定先捉張任,然後攻取雒城。

  在雒城東有一座橋叫“金雁橋”。孔明騎馬到橋邊繞河一遍。回到寨中,對黃忠、魏延說:“離金雁橋南五六裡,兩岸都是蘆葦叢,可以埋伏。魏延帶領 1000槍手伏在左面,單戮馬上的敵兵;黃忠率1000刀手伏在右邊,單砍敵兵的坐騎。殺散了敵軍,張任必定從東面小路逃走。張飛率1000人馬,埋伏在 這條路邊,擒捉張任。”接著,又令趙雲埋伏在金雁橋北:“等我誘引張任過橋後,你就把橋拆斷,然後列兵在橋北,使張任不敢往北走,逼他向南撤退,進我們的 埋伏圈。”調兵遣將完畢後,孔明親自去誘敵。

  張任得知孔明前來攻城,忙教張翼等人守城,自己與卓膺分別率領前隊和後隊,出城退敵。孔 明帶著一支不整不齊的隊伍,過金雁橋與張任對陣。孔明乘坐四輪車,頭戴綸巾,手搖羽扇。兩邊有100多騎兵簇擁著,遠遠地指著張任說:“曹操仗著百萬軍 隊,聽到我的名聲,嚇得望風而逃。你是什麼人,敢不投降?”

  張任見孔明軍伍不齊整,在馬上冷笑道:“人說諸葛亮用兵如神,原來是有名 無實。”說完,把槍一擺,率軍一齊殺過來。孔明丟了四輪車,上馬向橋後退走。張任從背後追趕過來,一直追過金雁橋。正在這時,只聽一陣大喝,劉備從左邊, 嚴顏從右邊,一齊衝殺過來。張任知道自己中計,急忙回軍,卻見金雁橋已被拆斷。正想朝北退卻,只見趙雲率軍隔岸擺開,於是不敢北去,直往南繞河逃走。

  走了不到幾裡,到了蘆葦叢雜的地方。魏延一軍從蘆葦叢中忽然出現,用長槍亂戳;黃忠一軍伏在蘆葦裡,用長刀只剁馬蹄。張任的騎軍紛紛摔倒被俘。步兵見勢 不好,哪敢再來?張任只帶著幾十個騎兵往山路而退,正撞著等候在那裡的張飛。張任正想奪路而逃,張飛大喊,一聲,眾軍齊上,把張任活捉了。部將卓膺見張任 中計,也早就投降了趙雲。

  張飛押著張任,來到劉備的帳中。孔明也在劉備身旁坐著。劉備對張任說:“蜀中的各位將領,紛紛望風而降,你 為什麼不早點投降呢?”張任怒目而視,叫喊說:“忠臣怎能事從兩個主人呢?”劉備說:“你不識時務啊!投降即可避免一死。”張任說:“今日就是投降了,日 後也會變節的。你快把我殺了吧!”劉備不忍殺他,張任破口大罵。孔明令人斬殺張任,保全他的名節。劉備感嘆不已,讓人收斂張任的屍首,葬在金雁橋旁,以表 彰他的忠誠。

  設伏是軍事上的一個常用的計謀。歷史上有許多有名的伏擊敵人的戰例。設伏實際上是挖一個陷阱等著敵人來跳。孔明此計先是 在熟悉地形的基礎上,再以他本人聰慧的頭腦,準確無誤的算計,以及對兵法的熟諳,果斷地採用了誘敵深入,切斷退路,然後佈置伏兵,請君入甕的絕妙計策。

  :孔明一紙救江東

  當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訊息後,就準備再次興兵進犯江東。但是,他又擔心西涼州的鎮東馬騰,會乘機襲取空虛的許都。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涼州,以 朝廷的名義給馬騰加以徵南的頭銜,命令他隨軍討伐孫權。於是,馬騰帶領次子馬休、馬鐵及5000西涼兵卒應召來到許昌城下。不久,西涼兵被曹操消滅, 馬騰父子三人也慘遭殺害。此後,曹操自認為解除了後顧之憂,即時起兵30萬,直撲江東。江東聞報之後,立即讓魯肅派使者西上荊州,向劉備求援。諸葛亮看罷 江東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對劉備說:“既不用動江南之兵,也不用動荊州之兵,我自有妙計使曹操不敢進兵東南。”他讓使者帶回江東的信中說:“如果曹軍南 犯,劉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諸葛亮告訴劉備說:“曹操平生最擔心的就是西涼之兵。現在曹操殺了馬騰,馬騰長子馬超仍然統領著西涼之眾,曹操的殺父之仇定使 馬超刻骨切齒。主公只要修書一封,派人結援馬超,讓馬超興兵入關。這樣一來,曹操豈能兵犯江東?”劉備聞言大喜,立即修書,派使者投送西涼的馬超。

  馬超聽說父親和兩個弟弟遇害的訊息後,放聲大哭,悲倫倒地。他咬牙切齒,痛罵曹賊。正在此時,劉備的使者持書趕到。馬超拆書一看:劉備在信中除了大罵曹 操之外,還回憶了昔日與馬騰同受漢帝密詔、誓誅曹賊的往事和舊情。指出,現在曹操與馬超又結下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深仇。他建議馬超率西涼之兵以攻曹之 右,他統荊、襄之眾以遏曹之前。認為此舉不但曹操可擒、奸黨可滅、大仇可報,而且漢室可以復興。馬超看罷,立即揮淚覆信,打發使者先回,隨後便點起西涼兵 馬。正準備進發時,西涼太守韓遂使人請馬超相見。原來韓遂與馬騰是結義兄弟,韓遂與馬超以叔侄相稱。韓遂告訴馬超:曹操派人送來書信,以封西涼侯為誘餌, 讓韓遂擒拿馬超。韓遂還向馬超表示:既為叔侄,不忍加害,願意與馬超一起聯軍進擊曹操,以報仇雪恨。韓遂殺掉曹操的使者,又徵調手下8部兵馬,合自己與馬 超共計10部,20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長安。曹操得到關中警報以後,遂放棄南下攻擊孫權的計劃,專力對付關中的馬超、韓遂之軍。諸葛亮一封書信就輕而易 舉地制止了曹軍的南下,救了孫權的大駕。

  此計名出自戰國時期孫臏“圍魏救趙”的故事。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對來勢凶猛的強敵, 一味硬碰,無異於以卵擊石,所以應採用分流的辦法:或者打擊其薄弱的部位,或者是繞到敵人的背後打擊它。如此一來,敵人就不得不放棄原來的目標。這是一種 轉化敵我雙方地位的迂迴策略。“圍魏救趙”之計的奧祕所在,是不要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致力於抓住對方的要害和薄弱環節,把強敵分散、調動 開再打。也就是避高就下、避實擊虛、避強攻弱、避銳擊衰的戰術。

  :諸葛亮激將說孫權

  曹操征服荊州,劉薔慌忙逃奔夏口。諸葛亮看到事情危急,便去東吳求救於孫權。

  當時,孫權兵聚柴桑,對曹操的進兵是戰是降一直猶豫 不決,想觀望曹劉的勝敗之後再作決定;諸葛亮見到孫權說:“天下犬亂未已,您起兵據有江東,劉備亦在漢南收拾民眾,與曹操共爭天下,逐鹿中原。現在, 曹操巳基本平復北方之亂,遂而甫下破了荊州,威震四海。致使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逃遁奔命。您當此緊急關頭應該慎重從事,量力而行。如果您認為吳越之 眾足以與曹操的中原抗衡,不如早與曹操斷絕,布兵相拒,如果您認為不能與曹操相抗,何不棄甲罷兵,歸降曹操呢?現在,您外表上說服從曹操,內心中卻在猶豫 不決,事情危急而不果斷,恐怕大禍即將臨頭了。”孫權說,“按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歸降曹操呢?”諸葛亮知道孫權本不想投降,而恐戰而不勝失去江東,便以 激將法對孫權說:“田橫是齊國的壯士,他都能夠守義而不降受辱,何況劉備是皇室後裔呢?劉備英才蓋世,眾人仰慕,賢人智士之歸依他,猶如百川之人大海。如 果他的大事不濟,只能說是天意使然了,他怎麼能夠歸降曹操呢?”激將法果然奏效,孫權聽後憤然說:“我誓不能以東吳之地,10萬之眾受制於人,與曹操相戰 這就決定了。”雖然如此,孫權心中仍存疑慮,他說:“劉備新敗之後,能否渡過此次大難呢?”諸葛亮看到孫權大計已定,便趁熱打鐵說,“劉備雖然新遭長阪之 敗,但戰士歸還者及關羽所率的水軍仍不下萬人,荊州劉琦的江夏士兵也不下萬人。曹操的士兵遠來疲憊,聽說追劉備時,一日一夜行軍300餘里,這就是所謂的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是兵法上的大忌。而且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附於曹操,不過是迫於兵威,不是真正的心服。所以,如果您能派猛將領兵數萬 與劉備協同作戰,擊敗曹操是必然之事。曹軍失敗必然北還,如此則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強大起來,天下鼎足三分的格局便形成了。成敗之機,在於今日。希望您 早下決心。”諸葛亮一番激將法後再以明確的分析安慰孫權,使孫權聽後大為高興,因為戰勝曹操,自己的東吳便無累卵之危了。他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等人 領兵3萬,與劉備併力而戰曹軍,果然大敗曹軍於赤壁。

  劉備新敗之後窮困不堪,只好求救於孫權。孫權正在狐疑,如按一般的辦法求救,孫權害怕曹軍的氣勢,未必敢作出出兵的決定,而諸葛亮以激將法遊說孫權,激起孫權的豪氣膽略;正是他的手段高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