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民間傳說故事

  武當山被封為"太嶽"、"玄嶽",成為"天下第一名山"。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真武修仙

  武當山,相傳是真武大帝修仙得道之地。有“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謂,故名。那麼,真武又是從何而來呢?這要從他的出生說起。

  原來天的西頭,大海的那邊有一個美麗的淨樂國,國王為政清廉,善勝皇后心裡善良,他們把這個國家治理得太太平平。那一天,善勝皇后正在御花園裡遊玩觀景,忽聽得空中一聲巨響,只見青天閃開一個門,眾位仙人捧出紅紅的太陽朝下一扔,一道金光飛到她的面前,剎那間那太陽變成了一個紅果子,“哧溜”鑽進她嘴裡,“咕嘟”滑進了肚裡。從此,善勝皇后便有了身孕。整整懷了十四個月,到了次年三月初三的正當午時,善勝皇后忽然感到肚子疼起來,同時天地猛一亮,皇后左脅便裂開一個大口子,從裡面跳出一個又白又胖的娃娃,那娃娃落地就懂人事,先親親熱熱喊了一聲“爹爹”,又親親熱熱喊了一聲“媽媽”。頓時引來了龍飛鳳舞,百花盛開,山歡水笑。舉國上下都在歡慶:真武太子降生了。

  真武生來聰明,讀了很多很多的書,過目成誦;他身材魁梧,相貌出眾,還學了一身好武藝,人們都稱讚他、敬仰他,說他定是將來的好國王。可是他偏偏不肯繼承王位,卻到處求師學道,想要成仙昇天。國王和皇后都曾百般勸阻,可他怎麼也不聽,執意走自己選定的道兒。

  一天,他來到御花園,花叢中忽然走出一位紫衣道人,對太子說:“想得道成仙,得要斷絕酒色財氣,避開紅塵世界,越過大海往東走,那裡有一座武當山,是你修道的好地方。”說罷,就不見了。原來那道人是玉清聖祖紫元君的化身。

  那時候,太子才十五歲。他離開了嬌養他的父母,捨棄了優厚的皇家生活,孤身一人乘舟渡海,來到了武當山。

  善勝皇后捨不得兒子離開,太子在前面走,她在後邊追,不避風雨,也不分晝夜,追啊追,一直追到武當山的山坡上,眼看太子就在對面,她就大聲喊:“兒呀,快轉來!”喊了十八聲,卻下了十八步。太子在對面連應了十八聲,卻連上了十八步,不讓母親追上他。這地方就是現在的“太子坡”和“上下十八盤”。

  善勝皇后喊不轉兒子,心裡急,跑得快,越追越近,到底抓住了他的衣角,拚死不放,非要他回宮不可。太子愛母親,不願讓她傷心落淚,可又覺得修煉要緊,不肯輕易改變主意。於是,他拔出寶劍,扭回頭,朝著母親拉著的衣角輕輕一挑,割開了。皇后落了空,鬆開手,那衣角便騰空飛起來,隨風飄蕩,最後落到漢江上游的江水中,變成了“大袍山”和“小袍山”。

  常言說:母子連心。看著兒子就要丟失了,皇后還是不死心,繼續追趕。她越跑越快,一心要撲上去,把兒子拉住。這時候,太子舉起寶劍照著身後的大山猛一劈,只聽“轟”的一聲震天價響,高山立刻分成了兩半,中間現出一條河來,把母子分隔在了兩岸。這條河就叫“劍河”。

  皇后見再也追不上兒子了,慟哭不止,淚如雨下,竟在地下衝了個大坑。後來,人們就在這裡修了個“滴淚池”。

  真武終於登上武當山,苦苦修煉了好幾年,把道經念得滾瓜溜熟,倒背如流,可還是沒能得道成仙,難呀!他喪氣了,心想:深山修煉,遠遠不如坐享榮華富貴,還是回宮去當太子吧。便下山往回走去。

  一路上只見天氣陰沉,耳邊烏鴉“哇哇”叫個不停。他心裡亂糟糟的感到煩惱,想找人說說心事,商量商量。可是,這裡是荒山野坳,從來不見人煙,能和誰去商談呢?

  說來也巧,這時候,前邊不遠突然出現了一個老太太,她低著頭,雙手抱個鐵杵,正在井邊的石頭上,不緊不慢地磨呢。太子覺得奇怪,上前問道:“您磨這大的鐵杵做什麼呀?”老太太頭也不抬,邊磨鐵杵,這回答他說:“想磨成一根繡花針哩!”太子覺得好笑,說道:“您太愚腐了,只怕到你入土,也磨不成針呢。老太太呀,我看您就別費這種冤枉功夫啦!”老太太既不生氣,也不洩氣,還是不緊不慢地磨著鐵杵說:“磨一下,它就小一點,只要功夫深,自會磨成繡花針嘛。”

  真武心裡猛然一亮,想:“修仙求道不也和這鐵杵磨針的道理一樣嗎?”想要感謝老太太的指教時,那老太太已經升上雲頭,她說道:“聰明人,一句嫌多;糊塗人,百句嫌少。”哈哈一笑,就不見了。原來,那老太太又是紫元君來點化真武了,紫元君留下的兩根鐵杵,至今還放在“磨針井”大殿門口。

  真武省悟了,復回山中,住在南巖認真修煉。他從早到晚,靜心端坐,任憑鳥兒在頭上做窩、生蛋、孵化,也一動不動。身邊的荊棘由小長大,通過他的腳板,又沿著脈絡,從胸口長出來,開花結果,他依然聚精會神地修道。他常年不吃五穀,肚子和腸子在肚裡鬧騰,他就把腸子和肚子抓出來扔了。就這樣,他整整修煉了四十二年。

  那一天,九月初九,天上佈滿祥雲,空中散著天花,林間仙樂繚繞,谷裡異香撲鼻。真武只覺心裡特別明,眼特別亮,胸中恍若水晶,一塵不染;身軀象是流雲,隨時都可飄飛。他知道,這是要昇仙了,準備騰空飛去。這時候,忽然有一個絕代美女來到面前。她手捧金盤、玉杯,嬌聲嬌氣請真武用茶。真武絲毫不為那女子所動,只是覺得她輕浮、討厭。他“嗖”的一聲拔出寶劍,喝道:“你要是良家女子,就該莊重、自愛。再敢輕舉妄動,定斬不饒!”

  那女子又怕又羞,滿臉通紅,簡直無地自容了。她縱身一跳,撲下了萬丈懸崖。

  真武后悔起來,覺得不該逼人喪生;認為只有賠她一條性命,才不愧這修行四十二年的功德。於是,便也隨著她朝崖下跳去。哪想卻被五條龍捧住,又見那女子也站在雲頭上。原來她還是紫元君變的,是最後來試他的心哩。“徒弟,你到底得道成仙了!”紫元君非常高興地說。說著便引真武升上天宮。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飛昇崖”。

  真武被五龍捧聖,來到玉皇大帝御案前,被封為亞帝,並命他坐鎮武當,鎮守北方。成為後來道教信奉的北方之神。

  :燒袍嶺

  傳說,朱洪武登位的第二年,與軍師劉伯溫,帶著太子、太孫到野外打獵。洪武皇帝一見那山水風景,詩興大發,脫口而出道:“風吹馬尾千條線,”要太孫朱允文緊接下聯。允文想了半天,遲遲吞吞答:“雨打羊毛一片氈。”

  太祖眉頭一皺,很不滿意,覺得他出口俗氣,格調很低,恐怕不是帝王之才。這時候,旁邊上來四太子朱棣,接對:“日照龍鱗萬點金。”

  太祖連連點頭:“對得好,對得好!”當下封朱棣為燕王,讓他帶兵掃北,鎮守燕京。

  這段事,本是皇宮家常便飯,無人計較。軍師劉伯溫卻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預料到國家將要發生禍患。過了幾年,他要辭官隱居,臨走時,給太孫允文留下一個錦囊盒子,囑咐說:“兵臨城下,身陷重圍,萬不得已時,才能開啟。”

  以後,允文當了皇帝,改年號建文。因為太平無事,忘了劉伯溫的囑咐。一日,他正看書,聽到旁邊“沙沙”聲響。過細一瞅,響聲就在劉伯溫留的錦囊盒裡。奇怪!什麼東西作崇?開啟盒子,裡邊一條小黃龍,四隻爪上釘著四顆大鋼釘。它疼得渾身發抖,首尾打顫,眼淚象斷線的珍珠,“噗塌塌”往下滴,真正可憐。建文皇帝心慈面軟,不忍心小黃龍受罪,親手拔了鋼釘,讓小黃龍安睡。

  糟了!這小黃龍就是燕王朱棣的原身,原來劉伯溫知他暗懷壞心,是個奸雄,以後定要起兵興亂,謀朝篡位,所以才用鋼釘把它釘住,叫它難展身手。

  允文皇帝一拔掉小黃龍的鋼釘,燕王朱棣立刻就能施展手腳了,果然起兵反到了南京城,要削去建文年號,自稱永樂皇帝。那天,京城外炮火連天,殺聲震地,允文眼看大勢已去,性命難保。慌亂中想起劉伯溫留的錦囊盒。開啟一看,小黃龍不見了,盒底有張紙條,寫詩一首:

  御花園裡傢俱房,

  開啟爛櫃換衣裳。

  櫃下有一燈草洞,

  火燒燈草走他鄉。

  建文皇帝找著了爛櫃子,櫃裡裝著道袍、木魚、布襪。他想了想,明白了劉伯溫的意思。忙把蟒袍御帶包了,背在身上;又用火一燎,燒掉了一堆亂蓬蓬的燈草;隨後便從洞裡跑了。

  建文皇帝到了郊外,象一隻暈頭鴨子,分不清東南西北,只是低頭亂走,不覺走到大江邊。一望都是無邊無岸的江水,咋能過去?他正走投無路,上游划來一葉小舟,船太公唱出一首歌兒:

  不當財主不當官,

  滔滔江水駕漁船。

  接了天子過江去,

  跟隨軍師進深山。

  那太公上岸,爬下就磕頭:“不知天子駕到,有失遠迎,罪該萬死!”

  建文皇帝嚇得面如土色,出了一身冷汗。那太公說,他是劉伯溫的家人,軍師要他在這裡接天子過河。建文長嘆一聲:“海闊天空,舉目無親,過了江又到什麼地方?”

  “莫心焦!”太公說出了劉伯溫對建文的指點:“一去參上,二去武當,三去太和,靜坐庵堂。”

  參上山、太和山、都是武當山的別名。這樣,建文皇帝就到武當山來了,來到武當山下的一個荒坡樑上。眼看就要在深山密林裡出家了,他咋捨得自己的江山呢?不由一陣難過,坐在坡上大哭一場。他仔細想想劉伯溫的指點,覺得確實再無別的路可走,便狠心燒了蟒袍御帶,從此,隱姓埋名,當了道士,與世隔絕了。

  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這事還是被永樂皇帝知道了。永樂怕建文東山再起,決心要斬草除根,把他殺掉。但是,又怕別人說他“謀朝篡位”,殺君犯上,便造謠說:建文皇帝有仙根、仙眼,是十輩天子、八輩狀元轉世,所以他不願意再坐朝,一個人暗自到武當修行來了。還說:為了成全侄兒,使他安心修道,終成正果,便大建武當山。實際上這是找個由頭,明查暗訪,大搜大捕,要除掉建文皇帝。他派工部侍郎郭進,禮部尚書金純,隆平侯張信,附馬都尉沐昕來這裡督工營建。三裡一小廟,五里一大廟,所有的宮觀、庵堂、道院、亭臺,盡都蓋在懸岸峭壁上,明說是供建文敬神修仙用的,其實是對他設下的天羅地網,使他休想存身。

  後人覺得那個懦弱無能的建文皇帝怪可憐的,便在他燒蟒袍御帶的地方給蓋座大廟,並且把這地方叫做“燒袍嶺”。

  :金童和玉女

  武當山天柱峰正東兩側,有兩座山峰。一座恰似亭亭玉立的美麗少女,名叫“玉女峰”;另一座身材魁梧,活象英俊挺拔風流少年,叫做“金童峰”。

  金童、玉女本是玉皇大帝的侍兒,怎麼跑到武當山來了呢?有這麼個傳說。

  玉皇大帝為了限制神仙們,制定了很多規矩,吃坐睡立都不能隨隨便便,男女之間不準說笑,更不允許談情說愛。誰若觸犯天規,輕則打下凡塵去受罪,重則嚴懲。所以,靈霄寶殿就象雪窖冰窟一樣寒冷。

  金童和玉女日日夜夜,年年月月,侍立在玉皇的身邊,不敢說,不敢笑,也不敢動,活象兩根木杖,真不是個滋味。有時候,金童偷偷看一眼玉女,覺得她很美麗,總想多看一眼,可他沒那大的膽子。有時候,玉女也瞄一眼金童,覺得他很英俊,也想多瞄一眼,也沒那大的膽子。

  就這樣,金童暗暗地看上了玉女,玉女也偷偷地看中了金童,可又都不敢表露出來。

  這天,玉皇帶領文武百官出宮巡視去了。靈霄寶殿似冰河解凍,金童、玉女放開膽子說出了知心話。連那雕龍畫鳳也翩翩起舞,為他倆祝賀哩。

  他倆都太高興了,不小心竟把玉皇的御案絆倒,上邊放的香爐、蠟臺、御筆筒咕咕轆轆滾出天宮,落到武當山,變成了現在的蠟燭峰、香爐峰和大筆、中筆、小筆諸峰。

  金童、玉女一看,嚇得全身直冒冷汗。這時候,耳邊響起了炸雷:“如此放肆,敗壞天風,這還了得!”玉皇大帝忽然來到面前,怒髮衝冠,要嚴懲他倆。經王母娘娘說情,才把金童、玉女趕出靈霄寶殿,到武當山侍候真武神去了。

  金童、玉女來到武當山,還是相互愛慕,暗暗往來。玉皇大帝知道金童、玉女還是舊情不斷,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大發脾氣。他順手拿來令牌,朝金童、玉女砸去,只聽一聲震天價響,那令牌落到了武當山,變成一座凌雲山嶺,立在金童、玉女之間。人們叫它“分金嶺”,意思是分開了金童和玉女。

  從此,金童和玉女再也不能見面了。

  可是,金童、玉女情深如海,山難分,刀難斷,海枯石爛不變心。他倆日夜相思,吃不下,睡不著,流乾了眼淚,越來越瘦,最後變成了兩座山。後來人們就把這兩座山叫作金童、玉女峰。

  金童、玉女的相思之情,感動了善良的風婆婆,她跑去問金童:“好孩子,你有啥話就對我說吧,我來分擔你的痛苦”。金童把自己的心裡話告訴了風婆婆。風婆婆跑去問玉女:“好姑娘,你有啥話就對我說,我來分擔你的憂愁。”玉女也把心裡話告訴了風婆婆。

  風婆婆把金童的話告訴了玉女,又把玉女的話告訴了金童。就這樣,風婆婆經常跑來跑去送信。她跑快了風就大,跑慢了風就小。武當山一年四季總是不斷颳風,就是因為金童、玉女的信兒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