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藏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巴、安多三種方言。那麼,?在這些傳統節日裡,有什麼樣的風俗習慣?

  藏族與漢族不同,藏族使用藏族歷,他們歷來進行平時的生產生活活動。並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有著自己特殊的節日。這些節日或是用於祭祀,或是用於慶祝,或是用於生產生活的指導,或是用於感恩。

  1、藏曆年***藏曆正月一日開始***

  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曆丁卯年***公元1027年***,藏族開始了藏曆年。藏曆年是一種節日習俗,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每年藏曆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在藏曆年中,其飲食風俗習慣,雖然吃的東西不同,但是過的習慣跟漢族是一致的,如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吃年夜飯,出息晚上,大家人再聚到一起,各家要吃麵團突巴***古突***。年初一要預祝新的一年好運氣,分別再拜年。初二回禮,相互送禮物,並且穿新衣服。

  藏曆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絃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絃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2、上九節***農曆正月初九***

  流行於寶興縣一帶。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彙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一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3、謝水節***農曆三月初六***

  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曆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唸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4、 轉山會***農曆四月八日***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曆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彙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裡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5、白馬歌會***清明節前後***

  為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於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一次。

  6、林卡節***藏曆五月一日左右***

  藏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是西藏自治區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娛樂日。每年藏曆五月一日左右舉行,節期不定,有些地方長達十多天。屆時,藏族群眾扶老攜幼,帶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蓬,以及各種娛樂用具和樂器,來到幽雅恬靜的林卡***藏語音譯,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柳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樹下支起白色的帳蓬,圍上幾塊床單或塑料布,鋪上卡墊,一邊彈六絃琴,一邊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歡聚野宴。有的打撲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談笑,還有的在綠草地上歡歌漫舞。此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和騫馬、射箭等文體活動。

  7、採花節***歷五月初五日***

  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採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捲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