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礎工程執行機制建設調研報告

全面提升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程序、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大城市帶大郊區、城鄉發展不協調這一突出矛盾,堅持不懈地深入實施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核心、以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為保障的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著力從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入手,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市場體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六個“一體化”,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全面系統的思路、辦法和體制機制。2007年6月**被批准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3年以來,**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5%,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六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收入差距從2002年2?66∶1縮小到2009年的2?62∶1,城鄉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初步形成了城鄉居民平等參與現代化程序、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體制機制和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局面。公務員之家

  一、“四大基礎工程”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紮實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2008年初,我市開展了以“還權賦能”、“農民自主”為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目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展順利。一是確權頒證基本完成。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257個鄉鎮(涉農街辦)、2661個村(涉農社群)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涉及農戶190?04萬戶,紮實開展了覆蓋全域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向農戶和村組集體頒發了“五證兩卡”,其中:向村組集體頒發集體土地所有證3?37萬本;向農戶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158?28萬本,林權證54?21萬本,集體土地使用證149?94萬本,房屋所有權證145?67萬本;向農戶頒發耕保基金卡和農民養老保險卡。二是新型耕地保護機制初步形成。截止2009年底,發放耕地保護基金11?7億元,涉及農戶111?8萬戶。三是農村產權流轉有序推進。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所”,區(市)縣設立農村產權交易分所,鄉鎮設立農村產權流轉服務站,搭建農村產權流轉的有形市場。截止2009年底,確權頒證後實現農村產權流轉共計6?63萬餘宗,金額33?62億元。
  (二)推進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2008年11月以來,我市以村(社群)為重點,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為關鍵,著力構建推進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的分類供給機制、經費保障機制、設施統籌建設機制、民主管理機制和人才隊伍建設機制五大機制,目前,今年的村級專項資金7?1億元已經全部劃撥到位。全市首批啟動了111個村(社群)的村級融資建設專案,其中63個村(社群)已進入專案實施階段,融資9100萬元用於村級道路、水利設施等建設,形成了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財政投入機制。群眾廣泛參與村級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專案的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評議的過程,農民自主、自願、自治得到充分體現。幹部作風和工作觀念明顯改觀,實現了幹群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尊重農民意願、尊重農民自主決策的風氣正在逐步形成。經第三方調查瞭解,全市村(居)民對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的知曉度、參與度總體達到90%以上。
  (三)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為維護和保障群眾的各項民主權利,我市著力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充分調動和保護好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是健全乾部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全面推行鄉鎮和村(社群)黨組織書記公推直選。按照公開內容明細化、公開形式多樣化、公開程式規範化的要求,建立完善黨務、政務和村(居)務公開制度。二是完善基層治理機制。建立了村民議事會、監事會,大力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在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的同時,保障農民的市場主體和社會管理主體地位,形成了農村政經分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村級組織架構。三是積極推行社會評價。完善民主評議體系,形成了區(市)縣、部門和鄉鎮(街道)領導幹部、村(社群)幹部、普通黨員“四級社會評價網路”和“下評上、民評官、基層評機關”的社會評價機制。
  (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2009年7月,我市召開土地綜合整治現場會議,提出了充分利用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和城市建設用地增加掛鉤這個政策,爭取用5—6年的時間對全市農村300萬畝耕地和30萬畝農村居民點用地進行綜合整治,每年整理耕地60萬畝,新增耕地面積4—5萬畝;每年整理農村居民點用地5—6萬畝,騰出農村建設用地3—4萬畝,每年改造6—8萬戶農民的居住條件,用5—6年的時間使大約40萬戶農民搬入新居。現場會後,按照土地綜合整治的新標準和要求,全市已啟動金堂三溪鎮、蒲江縣大興鎮等4個鄉鎮的綜合整治專案;已確定2010年首批啟動整鄉推進的24個鄉鎮,省國土資源廳已批准專案52個。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是農民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中,有的農民參事、議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農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民主能力有待培養。
  二是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夠。個別區(市)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還沒有真正建立起現代農村產權制度;確權頒證後,農村產權流轉的市場體系還不健全,相關配套政策還不完善;推動土地綜合整治專案缺乏社會資金的投入;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還不健全,農村資產還不能真正向資本轉變。
  三是部分地區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由於涉及人地矛盾、違法違規佔地等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個別區(市)縣存在畏難情緒,害怕暴露的問題難於處理;害怕激化農村長期以來積累的利益矛盾,沒有勇氣把多年以來歷史遺留的各種疑難問題解決好。
  四是基層幹部的觀念和工作方式有待進一步轉變。有的基層幹部還存在“代民作主”的慣性,怕把事情給農民講清楚,怕把事情交給農民自己辦,工作方式簡單。公務員之家 三、幾點建議  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是市委確立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發展目標,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豐富和完善。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是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一項重要手段。要進一步完善推進執行機制,深化農村“四大基礎工程”,促進城鄉和諧相融、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努力實現現代田園和現代城市的有機統一。  (一)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農村“四大基礎工程”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要真正取得實效,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一是要加大“四大基礎工程”的宣傳力度。通過召開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議事會、壩壩會、院落會等會議和開展知識競賽、創編文藝節目、網路宣傳等豐富的活動,真正把“四大基礎工程”的目的、意義和有關的政策講清、講透,把推進“四大基礎工程”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
 
  二是要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由於各地的條件和基礎不一樣,群眾認識水平和具體面臨的問題有差別。因此,在推進“四大基礎工程”具體工作中應當始終尊重群眾的意願,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發揮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群眾的意願作為推動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三是要切實保護好農民群眾的權益。“四大基礎工程”是促進農村發展、給農民群眾帶來實惠的惠民工程。要始終把群眾得實惠、農村促發展作為推進“四大基礎工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讓絕大多數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和好處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形成廣大群眾主動參與、共創共享的新機制。  (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農民要致富、農村要發展,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援作用,另一方面應當加快市場化改革的步伐,構建農村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一是要深化確權頒證工作。進一步明確土地權屬,在認真做好農村土地清理和違法違規用地處理基礎上,對農村自留地、未到戶土地使用權等開展全面確權到戶工作。同時,對村級債權債務進行清理、清償,明確集體房屋等其它集體資產權屬,努力做到將集體房屋等設施的使用權屬和集體經營性資產(含未清償的債權債務)全部股份量化到戶,使農村集體資產權屬徹底明晰,在此基礎上建立以產權和資本為紐帶、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農戶自願參加為基礎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機制。
 
  二是培育農村市場主體。對原村級所有的集體企業或者經營實體實施改造。積極引導城市企業的資本、技術、管理等進入農業領域,培育和形成一批有較強競爭能力的現代農業的市場主體。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採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權入股等形式,以產權為紐帶、以農戶自願聯合為基礎、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組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農業企業、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支援和鼓勵農民通過“小拆院並院”集中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結合優勢農產品規模化基地建設,積極開展農產品的粗加工和精深加工專案、開發特色旅遊和旅遊產品,發展產權明晰的二、三產業實體。  三是完善農村產權流轉體系。完善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功能,及時修訂完善交易規則和交易流程,完善農村產權交易資訊網路,加快農村產權要素流轉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民產權權益保障機制,確保權益不受侵害、有法可依;深化農民的產權意識,積極培育農民群眾行使自己權利的能力。建立健全農村產權糾紛調處機制,進一步強化農村產權糾紛調處機構職責,保障產權流轉過程中出現糾紛和侵權時能夠得到及時、便捷的調處和維護。
四是以促進社會資金投入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按照“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理念和“四性”規劃原則,在制定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集中居住區規劃、農村生態建設規劃的基礎上,編制全域**範圍內土地綜合整治專案規劃。大力開發集體建設用地就地就近集中使用的土地綜合整治專案,給予土地綜合整治專案充分的彈性空間,鼓勵支援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聯合,自主實施或引入投資者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專案並集中使用集體建設用地。探索大範圍內集體建設用地指標流轉的途徑和辦法,讓農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三)充分依靠群眾推動基層矛盾問題的解決。堅持“只組織不干預、只引導不拍板、只協調不做主”的工作原則,把主動權和決策權交給群眾,讓群眾全程參與,自己處理自己的事,自主解決各類矛盾問題。通過完善農村新型基層治理機制,構建“村兩委+議事會”的村級治理模式,民主選舉設立村(社群)議事會、民主監事會和調解小組,促進農民群眾主體作用的發揮。  (四)加快完善相關配套措施。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是一個整體,相互聯絡、相互促進,但不能將這四方面工作孤立起來,還必須與其他各項改革相互配合、相互推動,才可能取得實效。
  一是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推廣災後重建中農村土地、房屋產權抵押擔保貸款的經驗和辦法,建立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權流轉擔保體系,探索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探索建立現代農業保險體系,加大金融服務“三農”的力度。
  二是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農村發展環境建設、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離不開公共財政的投入,要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村交通、農田水利和飲水安全保障以及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是健全統籌城鄉的戶籍、就業、社保體系。結合推進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進一步健全城鄉一體的戶籍、就業、社保服務體系。(五)推動基層幹部觀念和工作方式的轉變。要適應統籌城鄉發展和推進“四大基礎工程”的要求,加大對基層幹部的培訓,促進觀念的轉變和做好農村工作的本領。  一是要加強基層幹部的培訓。採取多種形式,特別是現場培訓的形式,加強對村兩委成員、駐村幹部、組幹部等與群眾長期“打交道”的基層幹部的培訓,把握好推進“四大基礎工程”的政策、內容、要求,增強帶領群眾推進“四大基礎工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是要善於做好群眾工作。基層幹部要深入群眾,擺正與群眾的關係,端正對群眾的態度,增進對群眾的感情,工作重心要下移,重實際、辦實事、求實效,切實轉變過去“代民做主”的工作作風。要引導農民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反映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有效地把各種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當地、消除在萌芽狀態。
  三是改變工作方式方法,典型引路。俗話說,眼見為實。發揮典型示範的作用是推進基層工作的重要方法,觀念轉變的捷徑就是讓他親眼看到這條道路好。要集中力量抓好典型,以點帶面,通過典型來推進面上的工作。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四大基礎工程”是在我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實踐基礎上,在加快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背景下創新形成的一整套農村工作辦法措施。它涉及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是推進農村加快發展、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工程。**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我們將在各位領導、各位委員的領導和支援下,大膽探索,勇於開拓,努力把“四大基礎工程”建成群眾擁護、主動參與、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