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定義

  成功人人都渴望,但它的定義有多少人知道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美國哲學家厄爾·南丁格爾的定義正是如此:成功就是逐漸實現有價值的理想。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定義,但人是有情感的是有道德的,歷史上大奸大惡之人,他也認為他的理想是有價值的,但我們的價值觀並不許可他們,有必要把那些惡人從定義中排除。於是就有了田中孝顯的定義:成功就是有步驟地實現有社會價值的目標。

  這個定義又似乎太高貴了一點,它把太多的普通人排除在門外,所以我再推荐居裡夫人的定義:成功就是把未來變成夢想,然後把夢想變成現實。因此,成功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成真。不管是崇高理想還是小小願望,你把它實現了;不管是大事、小事,只要你把它做成了,都是成功。

  三種定義的核心都只有一個:實現。很多人把成功看作是大把的票子、尊貴的車子、豪華的房子,某一特定的職位、職稱、頭銜,或是融入某種交際圈,這些是你在成功過程中要達到的一些目標,也可能是成功的一部分,但不是成功本身。成功是能讓你擁有這些東西的某一事實。你擁有這些東西不等於成功,你成功了,也不一定非要去擁有這些東西,它們只不過是貼在成功上使之更醒目的標籤。

  要真正理解成功還必須定義什麼是失敗。成功的核心是“實現”,那麼失敗的核心顯然是“沒實現”了,否!問題不是這麼看的。沒實現的原因太多太多,中國明朝的萬戶坐著爆竹椅子,不但沒實現昇天的願望,反而落得粉身碎骨,可是後人照樣以他的名字命名月亮上的一座山。你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你沒有釋放出應該釋放的能量,這才是失敗。也就是說失敗的核心是“不去實現”或實現不到底。古人生產力低下,但古人有古人的夢想,實現了就是成功,今天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夢想不能實現,則只不過是作了一回高等動物。一個農民在一個村裡率先脫貧,這就是成功,一個天才毫無成果,哪怕戴著教授的頭銜,仍是失敗。

  人類的一切設想都必須基於材料來實現,成功也毫無例外需要材料。所謂實現就是轉化,成功是什麼東西轉化來的呢?顯然還是物質、能量、資訊,因為這世界除此之外再無別的東西。但是物質、能量、資訊是從最基本的哲學層面來說的,它並不具備操作性。你這一輩子可操作的資源不過八種:財富資源、資訊資源、智力資源、品質資源、人際資源、健康資源、時間資源、空間資源。

  一、財富投資。金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一句話沒錢決不會成功。從你降生一刻起,從你喝第一口奶始,物質就開始左右著你的命運。你的成長、你的教育以及人生的一切收穫都是財富投資的結果。在你不能獨立之前,財富決定著你,在你獨立於社會後,財富影響著你,即使是成功的人也要為此耗掉半生精力。

  二、吸收資訊。是資訊造就了我們人,當然也是資訊造就了我們的成功。一切創造、認知、判斷都來源於資訊,成功就是不斷吸收知識資訊變成積木,然後按照你的規則把它搭出來。

  三、挖掘潛能。社會學家費孝通說,“沒有智力資源,我們的自然資源就沒有用處,就要給人家用,不一定要掛殖民地招牌,可以在各種名義下成為殖民地。”智力的遺傳度高達80%~96%,所以我們先天性地就獲得巨大資源,但這還不是一個人全部的心理資源。高智商的人解決問題容易一些,但不等於成功就容易一些,世上有多少事非智商180不能做呢?只要智力正常,就足夠成功了。能力是解決某一問題所必需的經驗與心理支援,極大地依賴於後天鍛練與發掘,這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心理資源,它與外界一切資源一樣是取之不盡的,一個人到底能幹些什麼,誰也不知道,即便是愛因斯坦也只是用了他潛能的一小部分。

  四、磨練品質。也是心理資源的一部分,它滲透到外面的部分就是人格魅力。一個人能不能把八大資源吸引到自己身上,能否承托起八大資源的負載,又能否把資源用到極至,靠的就是他的品質。俗話說大事做人,做的就是品質。

  五、擴大人際。資源的配置是不平衡的,你所需要的許多資源都在別人手裡,可在他手裡並不當作資源,同樣你身上閒置的東西也可能是別人苦苦追尋的東西。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任何有價值的工作都不可能由一個人完成。

  六、保持健康。這是支撐我們一輩子的物質和能量資源。有句俏皮話說,五十歲前用健康換金錢,五十歲後用金錢換健康,這是有道理的。只有健康資源的連續可用,我們的成功才有保證。考察成功人士,一個顯要特徵就是精力充沛,他們把健康資源優勢發揮到最大程度。而還有一些人,終因健康資源的斷缺而成為悲劇英雄。

  七、珍惜時間。時間是老生常談的兩個字,因而也就成了視而不見的資源。一幢大樓,人們只知道它由砂、石、水泥、鋼筋砌成,卻不知道還有六個月的時間也砌在裡面了,如果只給你一天時間,這個世界將沒有大樓。壞就壞在世上沒有一天的時間,有的只是無窮無盡的時間,它不需要再生,而是永生,所以我們不到生命的結束,意識不到它的荒廢和飛逝。

  八、擴充套件空間。人是動物,動物的優勢就是能自由地利用空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空間是他的資源。以商業為例,競爭的較量來較量去最後都到空間上來了,國際資本的全球滲透到了空前地步,如果不開放空間,哪有什麼跨國公司,哪有什麼連鎖企業?毫無空間概念、更無空間資源概念的人,他們在心理上已經註定是沒有多少成長要求的人,他們無所謂成長,當然也就無所謂成功。

  ***一***成功的本質

  一切成功都是由這種八種材料組成,沒有任何一種成功能夠預設一種成份,也沒有任何一種成份能單獨帶來成功。所謂成功就是一個人用獨特的方式把他的八種資源組織成自己想要的東西,組織成社會所要的東西,成功的人就是知道如何玩魔術的人。他們自始至終只做了兩件事:挖掘八大資源,同時全面提高自己的組織力。成功的本質就是資源的重組,這就是我的成功理論——資源論和組織論,成功就是把資源組織起來變成系統,也就是前言提到的系統工程,這是貫穿全書的宗旨和脈絡,本書就是要完成這一系統工程。

  成功的本質就是這麼簡單,可是我們並不在本質中生活,我們是在一大堆現象中生活,一大堆瑣事中生活,一大截理想與現實的偏差與煎熬中生活,現實中的任何東西都破壞我們的組織性,讓我們懶散、墮落、腐朽,只有心中的理想才是唯一的組織力。所以從心理學上看,成功是一種具有持續性的心理狀態,它以社會普遍認可的正義為基礎,在自願奉獻社會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體驗到自己人格理想的實現。

  ***二***成功的分型:現實型成功與超越型成功

  現實型成功者,又可以稱健康型,這種人身體健康,他們更實際、更現實、更入世、更能幹。他們生活在現實世界,在別人看來是與現實融與一體的,他們的一切努力都服務於現實貢獻於現實。現實型成功與我們通常所說的追求個人的功名利祿並不完全等同,他們重視榮譽,但脫離了自私,他們不是現實的奴隸,他們一步步地並最終從社會環境中超脫出來,成為環境的引導、創造和主宰者。例如政治家和務實派企業家的所有作為,如毛澤東、周恩來、李嘉誠等,其主要特徵是個人的社會意志傾向於使命、責任、服務、公正、完善。他們是實幹家而不是沉思和冥想者。他有效力,講具體、講實用而不是審判,重視的是現實的體驗而不是情感和幻想的體驗。

  在超越型成功中,雖然有許多健康方面的缺失人士,如貝多芬的耳聾、海倫·凱勒的眼瞎,張海迪、霍金的高位癱,還有許多害怕交際者,但絕對不是說超越型就一定具有非健康的特徵,是在病態中求成功。超越型成功的主要特徵是其貢獻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超越時代,甚至在本時代看不出他所作的一切對社會有什麼意義。從個人來說,他們已經超越個人情感體驗,尤其注重他人體驗、自然體驗、神祕體驗,內在價值和水平對他們有著核心意義。他們看似與環境不協調,他們甚至躲進象牙塔,他們明顯地受超越型動機支配,喜歡宗教、哲理、本質、崇高、永恆,他們的日常體驗中懷有神聖的、神祕的極度歡樂的成份。比之現實型成功者,超越型成功者高峰體驗更加個人化,如藝術、思想家、科學家等。有很多科學家在地窖裡照樣搞科研,而不依賴於環境。超越型者接受一切苛刻現實,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我把成功區分為這兩型,是從現象出發的,而不是本質的,不可能界定哪一型的社會貢獻更大。一個醫生把技術服務於病人,是現實型,同時他把自己的經驗形成著作供後人參考,其作用就是超越時空的。超越型成功者關於世界的看法更傾向於整體論、自然論,如眾多的自然科學家們。現實型當然也具有整體論觀點,但更傾向於國家、民族、社會,如民族英雄與政治家。這兩型人對人生、對集體、國家等重大問題的看法是不相同的,因而處事方法也就不同,如現實型在與官僚浮誇風作鬥爭時講策略而超越型則是清高地鄙視,但從內在體驗來說兩型是交迭滲透的,並非截然割斷。

  很多人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梁武帝蕭衍活86歲在位47年,自幼酷愛讀書,至老手不釋卷,撰寫《群經講疏》三百卷,《通史》六百卷,詩又作得好,“洛陽女兒名莫愁”的詩句流傳至今,尤讓人不可企及的是他還是草隸兼長的大書法家,除了皇帝,隨便哪一門都可以名留青史。再如毛澤東的成功至少有政治抱負、藝術成就、思想建樹,毛澤東既是現實型又是超越型。中國古代之“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其實就是現實型成功向超越型成功的轉化。蒲松齡、吳敬梓在追求現實型成功未果的情況下最終獲得了超越型成功。西方歷史上既是超越型又是現實型成功者也是非常多的,如達芬奇、富蘭克林,只不過某一方面太過耀眼而掩蓋了其它光芒。

  生活中,大部分人期望通過當權者獲得成功,業務員、文職人員、經理、導演、編輯、記者、教師、公務員都希望從僱主或上司那裡獲取職位。但還有相當數量的男女並不期盼那一兩個人控制命運的成功,他們希望從大眾中獲得成功,如作家、政治家,詩人、藝術家、商人、店主、演員、演講家、牧師等等,那麼誰能成功呢?要想贏得當權者的青睞,那麼我是否更有競爭力,更有潛力?要想贏得公眾的青睞,那麼我是否更有吸引力,更有感染力?毫無疑問當前跑官買官送禮求情蔚然成風,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來這些事,不管你想贏得誰的青睞,最終靠的是你自己的基本素質、人格魅力、你的愛心。成百上千的優秀人才都在苦等著某一職位,如果他們放棄謀取一官半職的想法,另闢蹊徑,根據自己的能力當商人或作家,或許他們的成功並不遙遠。

  ***三***獨創、跟隨、依賴型成功這是從成功的自主性質來劃分的,是操作模式。

  獨創型成功

  簡單地說就是開天闢地頭一回,前人的影子越少,創造性就越高,而且通常是獨立完成的,或在早期完全是個人的探索。

  跟隨型成功

  俗語說:鳥隨鸞鳳飛騰遠。在你暫時找不到個人獨創的目標時,其實大部分人也跟你一樣沒找到,此時你應潛心觀察和研究你周圍的那些已經有了明確目標的人,他們在幹什麼?考研究生是跟隨型成功的最普遍最典型的事例,我雖不知道怎樣成功,但導師們已經成功或正走在成功的路上,我跟著他,就能省下好多摸索迂迴的時間。

  在科學上有許多師生承應,最著名的就是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與弟子開普勒。開普勒在病床前傾聽生命垂危的老師帶給他的遺言:“我一生之中都以觀察星辰為工作,我要得到一張精確的量表,我的目標是1000顆,可是我現在才750顆,可是我都病成這樣了,我把底稿一切資料都交於你,你一定要觀察,一定要把它出版出來。你不會讓我失望吧?”把底稿贈予他人顯然遭到家屬的嫉忌、阻撓和破壞,這更激發開普勒完成老師遺願的決心。他寒暑往來,日夜觀察終於完成了著作。而且他本人也從中發現了行星沿橢圓形軌道執行,並且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規律,為後來的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奠定了科學基礎。

  居里夫人一家四人五次所獲的諾貝爾獎,都是因為研究放射性。20世紀60年代,鐳射技術的突破導致了鐳射切削機、打孔機、測距儀、治療儀等一系列新產品,都是跟隨型成功。

  依賴型成功

  是指在某一研究專案中佔有自己的一技之值,或企業在某一大市場上佔有自己的小市場。如用廢鐵皮為蚊香廠加工蚊香架,向大餐館提供野味的養殖場,向大企業提供服務的包裝廠、配件廠等,這就像低等生物的寄生一樣,有一個明確的宿主,不需要自己獨立地去與大自然搏鬥。再如863計劃的國家大型專案如基因工程航天工程招聘研究員而獲聘。依賴型成功的特點是當依賴物件解散或垮臺,你的依賴也就跟著結束。但依賴型成功並不等於就是低等的,只要能使自己發揮最大潛能,能使自己得到最高成長,那都是你人生的成功。

  ***四***成功的等級

  1.大成:改變人類的思想,影響或改變歷史程序,他們是彪炳星河的煌煌巨星,他們的星光照耀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看見他們的光芒。如孔子、耶酥、釋迦牟尼、穆罕默德、馬克思、牛頓、愛因斯坦,他們七人分別規劃了人的情感歸宿、社會走向和自然界的最高規律,他們都是哲學家。

  2.中就:改變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的程序。發現重大自然規律;或是重大社會改造,階段性的思想藝術成果;重大技術成果、發明創造;締造政治或商業組織等,它們直接帶來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進步。如秦始皇、漢武帝、李世民、毛澤東;愷撒大帝、亞歷山大、克倫威爾、彼得大帝、華盛頓等政治家;慧能、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孟子、司馬遷、李白、杜甫、李時珍,荷馬、亞里斯多德、歐幾里德、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莫扎特、貝多芬、顧拜旦等各類思想藝術家;中外科技史上熠熠生輝的人物如蔡倫、張衡、畢昇、袁隆平、瓦特、史蒂文森、愛迪生、笛卡爾、麥克思韋、法拉弟等;諾貝爾本人及現代諾貝爾獎獲得者;商界的超級人物松下幸之助、洛克菲勒、福特、比爾·蓋茨、李嘉誠,等等等等。

  3.小作:某一領域內的發明創造或技術革新,或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成果的傳播、推廣、應用,他們不一定具備原創性,但都是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他們如繁星密佈,古往今來,數量浩大,他們或許名留青史或終而堙沒,但卻是社會的支柱。

  4.平凡:歷史的跟隨者,不具備載入星河的資格,他們是社會的磚瓦,他們仍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完善著社會組織,同時他們不失個性,有自己的追求,心想事成,在普通人眼裡,他們仍是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者,是令人羨慕的物件。

  5.平庸:僅僅自食其力,眼界著限於家庭,或者需要分享社會成果,或多或少是社會負擔。

  如果把歷史比作一輛戰車的話,大成者就是戰車的設計者,中就者就是戰車的製造和駕馭者,小作者是戰車的骨架、輪軸等重要部位,平凡者是擋板等非支撐部位,平庸者純粹是車上的載客。

  如果把從平庸到大成者繪製成星系圖,那就跟太陽系一樣,一個太陽只所以能管理如此龐大的空間,是因為它自個的質量佔整個太陽系的99.9%,大成者只所以能影響整個人類歷史,是因為他們胸懷世界,他們把能量傳遞給每一個人。摘自《成功哲學:定義與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