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定義是什麼

  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和強化企業的核心利潤源,謀取企業長期的、穩定的、增長的利潤;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管理的定義:

  邏輯學認為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徵,定義是對概念的內涵或語詞的意義所做的簡要而準確的描述。

  管理的定義是組成管理學理論的基本內容,明晰管理的定義也是理解管理問題和研究管理學最起碼的要求。

  從詞義上,管理通常被解釋為主持或負責某項工作。人們在日常生活上對管理的理解是這樣,平常人們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去應用管理這個詞的。但自從管理進入人類的觀念形態以來,幾乎每一個從人類的共同勞動中思考管理問題的人,都會對管理現象做出一番描述和概括,並且頑固地維護這種描述和概括的正確性甚至唯一性,人類從來就不曾取得對於管理定義的一致理解。

  由於管理概念本身具有多義性,它不僅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而且還因時代、社會制度和專業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解釋和理解。隨著生產方式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和人類認識領域的拓展,人們對管理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的差別還會更為明顯。

  長期以來,許多中外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對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釋,然而,不同學者在研究管理時出發點不同,因此,他們對管理一詞所下的定義也就不同。直到目前為止,管理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各種不同的管理學派,由於理論觀點的不同,對管理概念的解釋更是眾說紛紜。管理學者是這樣定義“管理”的,如:

  1泰羅:“確切知道要別人去幹什麼,並注意他們用最好最經濟的方法去幹”;

  2 [美]F.泰勒 ,《科學管理原理》,團結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韓放譯第104頁法約爾: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不論是家庭、企業或政府***都有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由五項要素組成: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3 法約爾原著,曹永先譯,《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團結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韓放譯,第7頁孔茨: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裡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

  4 ***美***哈羅德·孔茨/海因茨·韋裡克 ,《管理學》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8年8月第一版,第2頁 小詹姆斯·唐納利:管理就是由一個或更多的人來協調他人活動,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活動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5 [美]小詹姆斯·唐納利 詹姆斯·吉布森 約翰·伊凡 , 《管理學基礎 職能/行為/模型》, 1982年1月第1版 , 第18頁彼得·德魯克:歸根到底,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

  6 [美]彼得·德魯克 , 《國外經濟管理名著叢書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上***》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年, 第7頁

  管理定義可以列舉很多,以上幾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綜合分析下述各種不同觀點,總的來說,它們各有真知灼見,也各有不足之處,但這些定義都著重從管理的現象來描述管理本身,而未揭示出管理的本質。那麼,如何對管理這一複雜的概念進行比較全面和一般地概括呢?

  首先對管理活動的—般情況先做—下剖析。管理是一種行為,作為行為,首先應當有行為的發出者和承受者,即誰對誰做,其次,還應有行為的目的,為什麼做。因此,形成一種管理活動,首先要有管理主體,即說明由誰來進行管理的問題;其次要有管理客體,即說明管理的物件或管理什麼的問題;再次要有管理目的,即說明為何而進行管理的問題。

  有了以上三個要素,就具備了形成管理活動的基本條件。同時,任何管理活動都不是孤立的活動,它必須要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進行。

  管理的新定義

  如果把一個學科看作一棵大樹的話,大多數人關心的是這棵樹多高、多大,被其累累果實和豔麗的花朵所吸引,經常忽視了它的根——基本概念,認為它就在那裡,一直在那裡,老生常談,沒有新意。其實,任何一個學科的突破性發展都與對基本概念的審視與重新定義有關。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愛因斯坦重新定義了時間,提出相對論。

  管理髮展過程中,新概念層出不窮,令人驚喜,也容易迷失,想一想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員工捲入、員工敬業度…….,即使是管理學術圈的人也經常傻傻分不清楚。任何新概念都不會取代基本概念;每個學科都會有那麼幾個最基本的概念,每一次的追問都是我們從中汲取力量、激發靈感的機會,或有別開一系的可能。

  就管理來說,最基本的問題是:管理是什麼?

  過去100年裡,一些人給出了自己的定義,也因此史上留名。泰勒、法約爾、古利克、阿基里斯、德魯克、謝恩……。定義繁多,不過大概有兩個人的定義是最基礎的:① “管理就是通過其他人完成工作的藝術”***瑪麗·福萊特,德魯克稱其為“管理學之母”***; ②“管理是通過對組織中技術、商業、財務、會計、安全等活動的協調,對組織的整體負責,實現組織的目標******亨利·法約爾***。這兩個定義分別揭示了管理這項活動的槓桿式結構,以及管理之於組織的功能價值。據此,人們進一步地探索研究,並傳播這樣的觀念:管理就是管理別人,管理的價值體現在組織目標的實現上。

  但坦白說,我對這樣的定義不滿意,主要體現在兩點。首先,“管理”不等於“管理別人”。為何同一群下屬,在不同領導下卻有不一樣的工作狀態和成果?領導者的素質和能力有差距是主因,而這又要歸於他們長期的自我管理能力——成就動機、自律、學習能力等;反過來,為何在同一個領導下,下屬卻有不同表現?這又與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直接相關;沒有領導不希望自己的下屬負責任、不斷檢醒自我、學習提升。

  你可以把一對管理關係看作兩個圓***代表兩個人***、一條線,這條線的絕大多數都在圓外,少許進入圓內;人們往往只關注作為那根線的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管理,而忽視了兩個圈——上下級各自的自我管理。缺乏這兩個自我管理的支撐,常規的管理或為無源之水,或為空中樓閣。這正是很多管理失敗的主要原因。效果好與差的管理,在動作上也許是一樣的,但就因為兩個圈內的差異,卻獲得不一樣的效果。

  在人們的印象中,最先注意到“自我管理”價值的應是德魯克。他在1999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 “管理自我”***Manage Oneself***,這本雜誌歷史上最受歡迎的文章之一。他在文章中指出,“歷史上的偉人——拿破崙、達芬奇、莫扎特——都很善於自我管理。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成為偉人的原因。不過,他們屬於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著不同於常人的天資,而且天生就會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於常人的成就。…….而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甚至包括那些還算有點天賦的人,都不得不通過學習來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

  他建議:“知識工作者必須成為自己的執行長。你應該在公司中開闢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時改變發展道路,並在可能長達50年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努力、幹出實績。“

  其實,早在德魯克之前,那些旨在滿足人們“成功夢想”的培訓師、心靈導師們,早就注意到了”自我管理“的價值,如卡耐基,斯蒂芬·柯維。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工作習慣》是在***出版的。可是管理學界從來看不上他們,認為他們是“江湖遊醫”,跟自己完全不是一個檔次,更不是一個圈子;當柯維被廣泛地稱呼為“管理學大師”時,很少有圈內人如此看待他——正如德魯克長期的遭遇一樣。

  第二個不滿意是,當人們說“管理就是通過….來實現組織的目標” 時,這看起來更像是專案管理的定義,是“歷時性”***Temporary***的,似乎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就可以了。事實上,人們的要求更高,除了目標實現,每一個有遠見、有抱負的管理者都想要更持久的東西,比如一家持久的“組織”,一個“百年老店”。

  此時,組織本身也是管理的目的,而不只是手段。甚至我們可以說,組織本身更重要。它不僅可以超越具體的組織目標***Goal***,甚至是組織的目的***Purpose***、使命***Mission***。如果形勢需要,為了活下來,或者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活得更好,完全可以拋棄原來的目標、轉換組織的使命,有何不可?富士膠捲2000年的時候一半多的收入來自膠片,但今天的它只有15%來自膠片等業務,今日則廣泛涉入生命科學、再生醫療、高效能材料等領域,幾乎是另一家企業了。與柯達相比,它何等地敏銳,是一個聰明的組織。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組織情境中的管理:它既是“流”***Flow***,以目標為導向,計劃、組織、領導、控制, “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山頭”,又會產生“存”***Stock***,組織自身變得越來越強大,體現在它的願景、文化、制度、規範、流程、人員、團隊等方面,累積並進化。大多數時候,兩者互為因果,相互加強;但當形成環境逆勢時,就會產生矛盾,那就是管理變革、組織重組的契機。

  分析至此,我們可以提出管理的新定義了:管理=自我管理+組織管理。

  根據這個定義,對於管理者來說,好的管理意味著四件事:第一,管理好自己,管不好自己,如何管別人?第二,培養下屬的自我管理習慣和能力——你是否聽說過《不要讓猴子跳回你的背上》這本書?;第三,完成管理過程,實現組織目標;第四,打造兼具團結、高效與學習能力的組織。

  從組織的層面來看,兩者的關係大致可以這樣理解:自我管理是組織管理的前提,也是組織管理的“最後一米;組織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放大。除此之外,我們也要關注,很多時候自我管理是能夠取代組織管理的,不僅因為它成本低,而且這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大方向。當前一個重要的趨勢:釋放自我管理活力,轉變組織管理職能。海爾的“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客戶個性化”、芬尼克斯的“裂變式創業”、韓都衣舍的“全小組單品運營體系”等都是這一方向的探索。

  評:程老師文筆優美,觀點深刻。我想學管理的較高層次是能夠從定義角度來建構整個理論邏輯。特別是,程老師對管理的界定強調了管理的兩個客體,自己和組織。稻盛和夫認為組織是管理者人格的延伸和投影,並以敬天愛人作為管理者自我修煉的主要原則。明茨伯格也認為管理者首先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日程安排來管理自我,並在此基礎上,通過資訊、人員和行動實施具體管理。所以,管理者是通過自我管理實現自我提升,並以此影響整個組織。這是管理者自我修煉的方法,也是管理者的最高境界。例如,蘋果深深地烙印了喬布斯的影子,谷歌也同樣是兩位創始人思想的延伸。

  職能管理過程

  1. 計劃: 計劃就是確定組織未來發展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式.

  2. 組織: 服從計劃, 並反映著組織計劃完成目標的方式.

  3. 領導: 運用影響力激勵員工以便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 同時, 領導也意味著創造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在整個組織範圍內與員工溝通組織目標和鼓舞員工樹立起謀求卓越表現的願望. 此外, 領導也包括對所有部門, 職能機構的直接與管理者一道工作的員工進行激勵.

  4. 控制: 對員工的活動進行監督, 判定組織是否正朝著即定的目標健康地向前發展, 並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採取矯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