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好孩子

  對於家長而言,四歲寶寶的教育原則有哪些呢?要怎樣教育孩子才好呢?別走開,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關於四歲孩子教育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四歲孩子教育方法

  1、親情交流

  從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有意識地和孩子交流。即便這時寶寶還不能理解你說的話,卻能從你的表情中嚐到“愛”的滋味。稍大一點,父母可嘗試與寶寶一起玩。營造一個具有啟發性和感官刺激的環境,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育。

  2、興趣第一

  面對未知的世界,孩子頭腦中的“為什麼”豈止十萬個?順應孩子探索的慾望,可培養孩子對各種事物的興趣;寬廣的知識面,能刺激孩子的智力發展。

  3、遊戲加玩具

  做遊戲是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最好方式之一。比如組詞遊戲:給孩子一個字“白”,和他交替說出一組詞:白天、白雲、白玉、白色、白雪等。分類遊戲:將三種顏色、三種形狀、三種重量的小玩具混在一起,讓孩子把它們按顏色、形狀、重量分類,也可以此訓練孩子的推理、逆向思維的能力。

  4、編故事

  孩子一般都聽過很多故事,試著讓孩子把幾個故事編成一個故事,啟發孩子把故事編得完整、合理。如果孩子在熟悉的故事外有一些創造,是再好不過了。

  5、外出寫生

  帶孩子到大自然、到美術館,備上筆和畫板,任孩子把喜歡的東西畫出來,畫得不像沒關係。

  6、聽曲填詞

  給孩子聽一支曲子或一首歌,幾遍之後要求孩子哼哼出曲調來,或者讓孩子給熟悉的歌填上不同的詞,鍛鍊孩子對音樂和語言的敏感度。

  7、一試身手

  “心靈手巧”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比如買一把安全剪刀,教孩子剪紙,用碎布給娃娃做件衣服,撿幾片樹葉做張貼畫等。

  教育四歲孩子的必備方法

  1.培養興趣。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學習深奧的知識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要開拓小孩的智力,培養她們的想象力、觀察力、記憶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這些都是為以後的學習做鋪墊的。我們要從培養小孩的興趣愛好著手,這個時間不能急,要一步步的慢慢來。

  2. 培養好的習慣。好的生活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都很重要。從小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對以後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3.溝通。小孩犯錯的時候不要打罵,要試著和她們溝通,告訴她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交流的時候要放低心態,要把自己想象成小孩,這樣和她交流的時候,你們之間就沒有代溝,溝通起來就很好,你說的話她也會很容易理解,能明白自己錯在哪裡,下次就不會犯錯了。

  4.多加鼓勵。這個時候的小孩子,有的已經上學了,那麼這時無論他寫的字好不好,或者是成績怎樣,那麼你都不要責怪他們,要鼓勵他們爭取下次寫的更好。大人的鼓勵對小孩就是一種動力,你一味的責怪會是他們喪失信心的。

  5.給他們自由。小孩子貪玩是難免的,不要一味的剋制他們,不讓他們玩,這是不好的。玩是天性使然,不要壓抑,要教會他們安排好時間,比如可以告訴他們,你們做完作業再玩啊,這樣他們就會很高興的,因為做完就有的玩了。做起作業也賣力很多的。

  6.言傳身教。家長的言傳身教也是很重要的。小孩子還沒有判斷力,家長的一言一行對他們都有影響,家長平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把他們往好的方面引導。

  教育四歲孩子的科學方法

  一、不要嫌煩。首先父母一定要接受幼兒這階段的多話現象。語言的發達必須經過“聽與說”的階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應為小孩確立正確的說話典範,同時也要當幼兒忠實的聽眾。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兒說話的慾望,父母對他們的話要表示關切,請多製造些愉快氣氛;而例如“羅唆!”“閉嘴!”等禁止小孩說話的態度是最不應該的。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耽心他們會影響談話時,可先告訴他:“等一下再聽你說好不好?”讓他養成等待的習慣。以上的說法並非要父母隨時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鐘耐心地陪他就夠了,其餘的時間媽媽可以一面工作一面應和說:“原來這樣呀!”並注意著他的眼睛,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話是有反應的。這雖然只是非常簡單的反應,但已令孩子相當滿足了。

  此外,在母親為晚餐忙碌時,由父親代為陪伴孩子也是個好方法,這時候父親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見聞告訴幼兒,更能滿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進父子***女***間的情感。話再多的4歲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裡那麼健談了。尤其是面對陌生環境時,這種傾向就更加明顯,這時候大人也許馬上急躁地說:“在家不是講得很好嗎?現在怎麼搞的?” 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語言問題,不如說是社會性的問題。只要讓他們習慣不同的人和環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這種障礙了。

  四歲寶寶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順利進行,粗話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會經常脫口而出,這時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會化禁止他們說粗話而干涉他們的交往,反而等於禁止了他們的生活。當四歲寶寶第一次說粗話時,父母不妨對他說:“這句話不好聽,不應該這麼說哦!”然後教導他正確的說法;如果以後 文件衝億季,好禮樂相隨再聽到他說粗話就故意悶不吭聲,讓他以為這種話無法與大人溝通,自然而然就會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驚小怪反而會造成反效果。總之,幼兒是不斷在學習新詞彙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確的語言方法,粗話的新鮮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二、正確對待孩子的自言自語。4歲左右的孩子往往會自言自語,瞭解有關孩子心理髮展知識的父母都知道,這種自言自語是孩子心理髮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這種現象又被稱為“自我中心言語”,是孩子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平時我們用於交流的話被稱作外部語言,而不出聲的在頭腦中用以思考的話則是內部語言。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己具備了一定的外部語言,但還沒有形成內部語言。這樣當他們思考問題時,往往要藉助外部動作或語言的幫助。自言自語是孩子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過渡的形式。孩子在遊戲時,一邊做動作,一邊說話,用語言補充行動,用語言指導行動。孩子自言自語時,往往不需要別人回答,當他們想出辦法時,還會自言自語他說出。因此,當大人聽到孩子自言自語時,大可不必擔心,也不要厭煩,更不要阻止孩子的自言自語。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言自語現象將逐漸消失。

  三、讓孩子從小就接受音樂教育。讓孩子從小就接受音樂教育,並非是讓他們將來都成為歌唱家或演奏家,其目的是使孩子通過與音樂交朋友,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音樂是一種美的事物,最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孩子能夠在學習音樂中找到樂趣,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學會發現美、感受美。在彈奏樂器時,需要孩子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覺器官,這就發展了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和創造力。通過持之以恆的練習,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品質,從小樹立不怕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培養其頑強的毅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藝術修養,並形成良好的性格。對於3 歲寶寶而言,音樂啟蒙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家庭音樂環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如可以用豐富多彩的樂曲陪伴孩子的不同活動,輕鬆愉快的抒情樂曲伴隨孩子起床和進餐;節奏明快的進行曲伴隨孩子游戲;優美安靜的搖籃曲伴隨孩子入睡。此外,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簡單的樂器,讓他們在彈奏中感受音樂美,還可常帶孩子去參加一些輕鬆活潑的演奏會或文藝晚會等。總之,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之中,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和音樂交上朋友,並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培養孩子的耐性。孩子對一切事物都感興趣,一句話、一張圖片、外界一點點新鮮的刺激都會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容易形成興趣改變得快、耐性及堅持性差等習慣。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不僅需要有聰明才智,還需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因此培養孩子克服困難、堅持努力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培養孩子的堅持性,需要耐心地引導。父母可用親切的語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做的事情上,避免分散注意力,使他堅持完成所進行的活動。比如,孩子畫畫只畫了一半就想離開,父母應提醒孩子:“畫完了你給我講講畫的是什麼呀?”孩子一聽父母要看畫,就會畫完。

  培養孩子的耐性要循序漸進。孩子可能學習一會兒就煩躁不安了,這時不要強迫孩子,而要用遊戲的方法吸引孩子,使他堅持下去。開始時可以短一些,等孩子對學習有興趣了再逐漸延長時間。對孩子的學習內容主要看孩子是否感興趣,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容易獲得成功,成功給孩子帶來繼續堅持的動力。這樣的活動,孩子會更自覺地堅持。

  五、看圖說話。看圖說話能豐富孩子的知識,又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鍛鍊孩子語言表達的好方法。當你打算給孩子講述某一本書的內容時,最好事先把它看一遍,熟悉其中情節。可以用語言吸引孩子的的興趣,如“你看,這兒有一本好書,你想看嗎?”或者讓孩子自己發現它,這時你再開始給他講述書中的故事。父母講述故事時,語言儘量形象、生動,可以適當加些動作,一次講述內容不要太多,以免孩子失去興趣。同一個故事可給孩子重複講許多遍,他們仍會聽得津津有味,邊講故事邊讓孩子翻頁或者用手指圖畫,更便於他理解故事內容。逐漸地,孩子就能講述自己熟悉的故事。

  對於單張的圖片,可以先讓孩子觀察,然後讓孩子把所看到的畫面用語言講給你聽,這時孩子就需要運用他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了。父母可以採取提問方式:“這幅畫上有些什麼?”、“他們在幹些什麼?”等,孩子講述內容會增多。孩子講得不好時,不要訓斥他。可以從易到難,開始講好一兩句話就行了。孩子若講話不分先後順序,或不斷重複多餘的話,如“然後、然後……”,或者一句說不完就急著說下一句,父母應耐心些,給孩子做正確的示範,讓孩子模仿,提醒孩子先想好了再講。逐漸地,孩子會越講越好。

  六、遊戲就是學習。許多父母認為,應從 3歲開始讓孩子學到儘可能多的東西,遊戲是浪費時間,因此儘量壓縮孩子的遊戲時間。從教育學角度看,這無疑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事實上,遊戲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方法,遊戲的過程,是孩子探索和實驗的過程,在遊戲中,慢慢地瞭解及建立人與外界的關係。孩子游戲過程,就是他們的身體、社會性、智慧及創造力等方面的成長過程,因而,每個孩子都需要遊戲,以促進各方面的健康發展。

  佳宇和佳美在玩看病的遊戲,佳宇穿著白大褂,手拿聽診器,鄭重其事他說:“你得了感冒,比較嚴重,沒關係,吃點咳嗽糖漿,過幾天就會好的。另外,你要注意休息,不要再到外面亂跑。”在遊戲中,臺詞全由孩子自己編出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是何其豐富。同時,遊戲也可幫助孩子發展其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對孩子而言,遊戲就是學習。 遊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應該充分重視遊戲的價值。父母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多參加有意義的遊戲活動。

  七、引導孩子進入科學境界。四歲寶寶童的科學教育,並不在於教授科學原理,而是透過實際的生活經驗,引導孩子建立觀察自然、愛護自然、探索自然的正確態度,進而啟發其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此時,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喜歡運動、遊戲,正確科學的啟蒙教育,不僅可以開啟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 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往往出自偶然的發現。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的安排與引導,可以激發孩子探索科學世界奧祕的興趣,並幫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探索科學的方法,有利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八、開始幫助他們掌握分類和對應的概念。分類是按一定標準將物品進行分組歸類,它是兒童掌握數、空間、規則等概念的基礎。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孩子的分類能力。如將買回的蔬菜、水果、乾果分類;將洗完的襯衣、內衣、外套、褲子等分類;洗碗時將碗碟分類放置,等等。這種分類活動與孩子生活接近,他們很願意做這種分類活動。 對應是把相關的事物進行配合。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可讓兒童進行對應的活動。如一張桌子前擺一把椅 子,一個碗上擺一雙筷子,每雙鞋的左右腳對應等。這些活動為掌握數的概念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和活動,幫助兒童學習掌握分類和對應概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