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豎板的數學手抄報圖片

  米斯拉說過:數學是人類的思考中最高的成就。但是數學要學好真的不容易,做數學手抄報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方法。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欣賞

  漂亮豎板的數學手抄報圖1

  漂亮豎板的數學手抄報圖2

  漂亮豎板的數學手抄報圖3

  漂亮豎板的數學手抄報圖4

  漂亮豎板的數學手抄報圖5

  漂亮豎板的數學手抄報圖6

  漂亮豎板的數學手抄報資料:數學名人名言

  1 整數的簡單構成,若干世紀以來一直是使數學獲得新生的源泉。——G·D·伯克霍夫

  2 此書《幾何原本》為益,能令學理者卻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定其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徐光啟

  3 別把數學想象為硬梆梆的、死絞蠻纏的、令人討厭的、有悖於常識的東西,它只不過是賦予常識以靈性的東西。——開爾文

  4 上帝是一位算術家。——雅克比

  5 沒有任何問題可以像無窮那樣深深地觸動人的情感,很少有別的觀念能像無窮那樣激勵理智產生富有成果的思想,然而也沒有任何其它的概念能像無窮那樣需要加以闡明。――希爾伯特

  6 給我五個係數,我講畫出一頭大象;給我六個係數,大象將會搖動尾巴。——A·L·柯西

  7 上帝創造了整數,所有其餘的數都是人造的。——L·克隆內克

  8 給我五個係數,我講畫出一頭大象;給我六個係數,大象將會搖動尾巴。——柯西

  9 一個國家只有數學蓬勃的發展,才能展現它國立的強大。數學的發展和至善和國家繁榮昌盛密切相關。——拿破崙

  10 沒有那門學科能比數學更為清晰的闡明自然界的和諧性。——卡洛斯

  漂亮豎板的數學手抄報內容:趣味數學題

  【題目】

  某個島上有座寶藏,你看到大中小三個島民,你知道大島民知道寶藏在山上還是山下,但 他有時說真話有時說假話, 只有中島民知道大島民是在說真話還是說假話, 但中島民自己在 前個人說真話的時候才說真話, 前個人說假話的時候就說假話, 這兩個島民用舉左或右手的 方式表示是否,但你不知道哪隻手錶示是,哪隻手錶示否,只有小島民知道中島民說的是真 還是假,他用語言表達是否,他也知道左右手錶達的意思。但他永遠說真話或永遠說假話, 你也不知道他是這兩種型別的哪一種, 你能否用最少的問題問出寶藏在山上還是山下?提 示:如果你問小島民寶藏在哪,他會反問你怎麼才能知道寶藏在哪?等於白問一句

  【答案】

  為了方便,我們把大中小島民分別記為 ABC其實都沒用到 C 第一個問題問 A:寶藏在山上嗎?第二個問題問 B:A 答對了嗎?第三個問題問 B:1+1=2 對嗎?好,現在第一問我們不知道 A 回答的是“是”還是“否” ,也不知道 A 回答的真還是假,只 是知道 A 舉的手是左手還是右手,那先不管他。 看第二問,不管 A 回答的意思是“是”還是“否”,只要 A 的回答是對的,B 在第二問的時 候也答對,所以他應該回答“是”如果他會漢語的話. 還是一樣的,不管 A 回答的意思是“是”還是“否”,只要 A 的回答是錯的,B 在第二問的 時候也答錯,所以他還是應該回答“是” 。 所以無論何種情況 B 舉的那隻手都是“是”的意思; 第三問: 現在知道左右手是什麼意思了,那隻要知道 B 剛才的回答是真還是假, 就能確定 A 是真還是假了,因為他們兩個的真假必定是一樣的。所以隨便找個題目來問就可以了,比如 1+1=2 是嗎?還有個方法: 首先隨便問一個人:你是不是說真話 那個人一定會舉起代表 是 的那隻手 因為如果他說的是真話,他會舉起 代表 是 的手 他說的是假話 他也會舉起 代表 是 的手 所以可以由此得出、那隻手代表 是 然後問中島民:大島民說 寶藏是在山上嗎?中島民回答的一定是正確答案 也就是說,中島民說在哪寶藏就在哪

  因為如果中島民說 是 若大島民說的是真話、那麼中島民說的也是真話、那麼寶藏就一定在山上 若大島民說的是假話,那麼中島民說的也是假話,那麼其實大島民是說,寶藏在山下的,但 是因為這是假的,所以寶藏還是在山上的。

  漂亮豎板的數學手抄報資料:數學家的故事

  9歲那年,蘇步青的父親挑上一擔米當學費,走了50公里山路,送蘇步青到平陽縣城,當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從山裡到縣城,蘇步青大開眼界,什麼東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饅頭裡有肉末,常用飯票換成錢買“肉饅頭”吃。一個月的飯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餓肚子。他見到燒開水的老虎灶,也覺得好玩,把家裡帶來的雞蛋擲進鍋裡,一鍋開水變成一鍋蛋花湯,燒水工看到氣極了,揪住他打了一頓。

  蘇步青整天玩呀、鬧呀,考試時常坐“紅交椅”,到期末考試,他在班裡得了倒數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寫得還不錯,私塾裡的“偷聽”,激發了他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作文打了一點基礎。然而,語文老師越看越不相信,總認為蘇步青的作文是抄來的。因此還是批給他一個很低的分數。這樣,更激發了他的牛脾氣,老師越說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學,一連三個學期,都是倒數第一名。同學和老師都說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師陳玉峰把蘇步青叫到辦公室,給他講一個小故事:“牛頓12歲的時候,從農村小學轉到城裡唸書,成績不好,同學們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個同學蠻橫無理地欺負他,一腳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滾。那個同學身體比他棒,功課比他好,牛頓平時很怕他。但這時他忍無可忍,跳起來還擊,把那個同學逼到牆角,撳在牆上。那同學見牛頓發起怒來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頓從這件事想到做學問的道理也不過如此:只要下定決心,就能把它制服。他發憤圖強,努力學習,不久成績躍居全班第一,後來成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蘇步青見陳老師不批評他,還給他講故事,心裡很感激。陳老師見他垂著頭,摸摸他的頭後說:“我看你這個孩子挺聰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說:“你爸爸、媽媽累死累活,省吃儉用,希望你把書念好。像你現在這樣子,將來拿什麼來報答他們?”蘇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靈的震撼,淚水像斷線的珍珠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錯了事。此後,他完全變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貪玩,刻苦讀書,到期末考試得了全班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