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財政畢業論文範文

  縣級財政是國家財政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財政的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財政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公共財政學課堂教學方法

  摘要:公共財政學課程在高校財經類專業本科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得到鍛鍊,應不斷完善公共財政學的教學方法。在具體措施上,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部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課堂中的案例教學、組織課堂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實踐模擬機會和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

  關鍵詞:公共財政學;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實踐模擬

  1引言

  公共財政學課程在財政學專業的課程設定中屬於核心主幹課,也是高校財經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安排的時間一般在大學二年級,是學生較早接觸的一門專業課,在整個本科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目前公共財政學的教學方法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言已經有了比較大的進步,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PPT的內容資訊量大,課堂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即使採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教師的課堂仍是注入式教學,這種填鴨式的方法往往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系統講授概念與理論,而學生參與度不高,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再加上現在手機網路等誘惑,教學效果難以保證,起不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反應能力的目的,也無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更沒有辦法使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得到鍛鍊。

  2完善公共財政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對策建議

  如何完善公共財政學課堂教學方法,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部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課堂中的案例教學、組織課堂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實踐模擬機會和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

  2.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使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建立公共郵箱、微博或者微信群等,一方面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日常交流溝通,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另一方面教師將日常接觸到的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教學素材,如時事素材,幽默段子,網路熱詞,書籍評論等,讓學生在非課堂的時間裡潛移默化地慢慢接近公共財政學這門課程,消除陌生感併產生興趣,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去進一步的瞭解,慢慢理解消化相對枯燥的理論內容。比如在講三公經費之前,將關於公車改革第一人葉青和全國監督公車私用第一人廣州區伯的事例事先發送到微信群中。湖北省統計局局長葉青從自身做起進行公車改革,並曾連續8年給全國兩會上書要求進行公車改革;廣州區伯在微博上將涉嫌公車私用的車輛曝光,並向相關部門舉報。學生像讀故事般去了解這兩個人的事蹟,於是,很自然地就匯入了三公經費中的車輛購置及執行費,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很接地氣,產生了興趣後,上課就會比較有吸引力了。

  2.2重視課堂中的案例教學

  山東財經大學的朱德雲教授曾指出,為了更好的發展課堂中的案例教學,應降低期末考試成績所佔比重,增加平時成績佔比,可以採用案例分析、綜合討論發言等多種方式,實行多次、多方式、多環節考核。這種改革,使案例教學在整個課程的設計上能夠有所保證。在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既要有典型性充分體現和反映財政學相關理論,又要貼近生活、真實生動,同時案例的設計要注重系統性,選取的案例應深入淺出,層層深入。案例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也可以通過學生的情景表演來展現整個案例,多種方式結合來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刺激。案例匯入時,可選擇在講授財政理論前匯入,也可選擇在講授財政理論時匯入,還可以在講授完某一章節之後匯入。在案例教學中,要重視案例教學的課堂討論。將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來,由學生討論該方案的具體實施,如何解決實施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可由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最佳的方案。最後在案例教學結束以後,教師要對案例結論進行整理點評,歸納總結出案例中所包含的財政學理論,達到由具體財政現象反觀財政理論的目的。

  2.3組織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如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中國人民大學安體富教授認為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摒棄“滿堂灌”的做法,通過佈置題目讓學生在課下進行文獻的查閱,之後課上討論,最後由教師來點評,進而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達到豐富學生知識,提升自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可以在理論學習結束後,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教師可以選取學生身邊的生動的財政現象,鼓勵指導學生課下主動地自主學習,而不再是各種現成知識的儲存和提取,並選取財政熱點現象以小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展示學習成果。整個過程是學生對具體問題的探索和創新,同時強化了學生對於課堂內容的理解。雖然教學內容偏理論性,但是教師可以輔之以資料經驗分析,用資料來說話,讓資料經驗部分更加生動活潑。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學術搜尋,在目前的大資料背景下,公共財政學課程中的幾乎任一個章節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搜索到非常多的相關資訊資料。目前我校的圖書館開通了中國知網、中經網、國研網、維普中文期刊、中國資訊行、萬方知識服務、超星電子圖書、金圖外文圖書等常用資料庫,通過資料庫的資料查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被動旁觀變為主動參與,鍛鍊了學生在實際中利用財政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2.4創造實踐模擬機會

  公共財政學課程缺乏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的實踐模擬,往往僅限於實驗報告的完成。以財政學中實踐性較強的內容為切入點,以實務性特徵明顯的稅收制度內容為例,我校目前的經濟管理實踐中心購買了福斯特稅務軟體,裡面涉及稅收實務、稅務籌劃、稅務稽查和電子報稅等幾個模組。通過軟體的運用,使學生對我國目前的稅制體系有直觀的印象,比如一個公司在一個納稅年度都需要繳納哪些稅,哪些行為需要交稅,哪些財產需要交稅,是交給地稅局還是交給國稅局,繳納的時候稅率多少等等,這樣通過一個公司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將陌生的稅制變得身邊化,也加深了稅制的理解,同時對我國的稅制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在公共財政學授課的過程中,可以藉助此類的軟體以及其他相關的財務軟體等,使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感觀化、具體化,能讓學生在實踐模擬實驗當中,自主地去汲取知識,並上升到理論高度。通過創造實踐模擬機會,製造更多的理論與實踐之間聯絡的橋樑,這種方式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求較高,不光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習知識的有用性,使學生順利產生符合教學需要的內在動機,對財政知識的理解效果比單純教師講授要好得多。

  2.5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

  目前公共財政學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細化,由關注巨集觀制度改革轉向有關理論、制度的更加具體問題的研究,比如,在對公共支出理論的研究,傳統的財政學大都側重研究總支出,對支出決策的政治過程不太關注,而現在的公共財政學不僅細化地去研究每類具體的公共支出及其經濟效應,而且也將支出決策過程作為研究的重點內容。因此在公共財政學的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指導學生如何撰寫學術論文,引導學生開展和推進科學研究。以一個學期為例,可以給學生布置1-2個3000字的小論文,教師可以對優秀的論文進行獎勵,對論文進行指導,鼓勵其投稿公開發表。同時,藉助目前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契機,設計和開發具備先進性、挑戰性和現實應用性的實驗教學內容,尋找公共財政學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契合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實踐熱情,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知識創新意識和研究學習能力。

  3結語

  如何使學生學好公共財政學,合適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當然每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孤立的,應該將各種教學方法有機融合,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更好的為公共財政學課程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盧盛峰.大資料背景下《財政學》本科教學改革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170-171.

  [2]王曉潔,王澤,龔志斌.華北高校第九屆財政學教學研究會年會觀點綜述[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5,***1***:123-125.

  [3]張清慧.培養財政學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方法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9***:96-97.

  [4]樊麗明,石紹賓,李齊雲.公共經濟學***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1,***05***:26-31.

  [5]鄭潔.論財政學案例研究與教學方法優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7***.

  二:新時期我國涉農財政政策的實踐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保障。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從巨集觀上來說,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基礎相當薄弱,農業生產規模小且比較分散,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現代化程度落後。為了保護我國相對弱勢的產業,政府必須對農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援與保護。財政政策是政府對於巨集觀經濟進行調節的一種有效手段,可以克服市場的盲目性,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涉農財政政策對於促進農村的發展和帶動國民經濟的均具有顯著的意義。

  關鍵詞:涉農財政政策 新農村建設 管理體制

  一、新時期我國涉農財政政策實踐的成果

  1、扶持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作為我國的重要經濟產業,對國家的綜合國力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關係著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經濟命脈,國家和政府始終要堅持轉換農業的發展方式,堅持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天津市為了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財政部門連續多年專門設立專項資金,在關係到“三農”問題的產業建設、儀器裝置和產品出口等環節均給予了大力扶持。此外,天津市還藉助當地豐富的蔬菜資源和水產品資源建設了40多個農產品的生產基地、20個現代農業園區、100個設施農業示範區,從而形成了兼具合理佈局與特色的現代都市型農業體系。天津市的各項財政政策實施多年,農業產業化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農村產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村道路交通、大型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飛快,農民收入不斷提高,經濟水平得到了飛速的提升,社會更加穩定。

  2、增強了對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科技的扶持力度

  政府資金的大力支援對農村的發展十分重要,涉農財政政策是否完善與農村經濟發展是否迅速呈正相關關係。我國的財政政策近年來越來越傾向於促進科技與產業的緊密結合。天津市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少的舉措,譬如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涉農區縣經濟發展,天津市出臺政策,提供各種轉型資金用以推動農業科技化、機械化的程序,還增強了農機補貼的規模,同時還通過政府投資、吸引資金和稅收調整等有效手段,對許多能夠大力促進農民增收穫利的農業專案給予了大力的資金支援。我國財政部門近年來十分重視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作用,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用以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業機械化和科技化有效提高了農民勞動生產率,解放了農民的雙手,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創造的價值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這不僅改善了農民的生活,併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3、加大農村公共衛生投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農村公共衛生髮展相對落後,但農村人口多,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僅靠自身的力量難以支付醫療費用。近年來,政策加大了衛生檢疫、醫療服務和醫療補貼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把對貧困地區和人口的醫療衛生支援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以保證貧困人群可以得到最基本的醫療救助。不僅如此,我國政府也著重投資了地方醫院,地方醫院接收的患者主要是農民群眾,而農民群眾收入不高,因此政府還在農村地區大力推進和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等,減輕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投入了不少資金用以購買和引進先進的醫療器械。天津市還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觀光休閒等現代農業業態,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大規模開展造林綠化,狠抓環城區、環鄉鎮、環村莊植樹造林,狠抓農田林網和林地建設。不僅如此,天津市還加快農村垃圾、汙水處理設施和保潔隊伍建設,先後在武清區石各莊鎮、西青區王穩莊鎮和辛口鎮進行試點,這些措施在改善天津市農村的生態環境方面產生了重要作用。

  4、強化財政對農村教育投資的支出責任

  教育是百年大計,而農村學生的教育卻與城市學生的教育相差甚遠,一方面是農民經濟水平普遍較低,即使是部分農民十分重視教育,但是卻不能夠給學生以大力的資金和資源支援;另一方面,農民地區落後,學校的教師也缺乏必要的知識,因此這大大限制了農村學生的發展和進步。義務教育屬於社會公共產品,接受教育是每個適齡兒童的基本權利,我國十分重視農村教育,農村教育是國家財政支援的重點物件。財政部門大力實施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教學資源。保障每一個適齡兒童的受教育權利。

  二、新時期我國涉農財政政策存在的問題

  1、涉農財政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低

  雖然我國的財政總支出在近些年來呈現大幅度上升的趨勢,涉農財政支出也在逐年增長,但是這不能完全說明政府對農業的支援力度在加大,因為涉農資金在支出資金中所佔的比例並沒有大幅提高,涉農財政支出的絕對規模依然不足以支撐農業的快速發展,可見,我國對涉農問題的財政投入仍有侷限,財政資金對“三農”的支援力度還有待提升。

  2、涉農財政支出方式和支出結構不合理

  我國農業補貼方屬於暗補,通過各種流通渠道使農民間接獲得補貼利益,但在實際情況中許多補貼資金卻滯留在流通環節,無法到達農民手中。財政政策沒有得到有效的推行、資金也在長期流動中浪費。這不僅造成了補貼資金的窄覆蓋率,也讓許多農民降低了對政府的信任。這一切都是由層層申報、逐步審查的財政支出方式所造成的。此外,涉農財政支出資金設定存在不合理現象,需要資金的地方會被落下,而有些資金的設定卻存在交叉重複現象,資金分配很不科學,這使有限的資金並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3、涉農財政資金管理機制存在弊端

  我國行政部門紛繁複雜,涉農的部門很多,涉農財政資金通常情況隸屬於由多個部門,管理機制複雜造成一個專案經常會出現多個部門都有資金分配權,資金共同管理的情況。另外,涉農財政資金範圍廣、環節多,情況複雜、手續繁瑣,有的專案執行時間長,執行中難免出現各種情況,最後造成有些涉農專項資金的政策目標難以按期實現。

  三、完善新時期涉農財政政策的思路與建議

  1、重視涉農財政投入,構建多元投入體制

  涉農財政支出的比例顯示著我國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但是我國涉農財政支出遠遠卻低於其它發達國家涉農財政支出,這是我國農業發展後勁不足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涉農財政政策的效果,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力度,適度提高財政支農規模,把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三農,把更多的資源配置到社會領域。其次,我國還要調動各界的資金流入到農業領域,進行社會化投資,引導大量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和農村地區的發展,保證涉農資金及時到位。從各方面加大對農業投入的力度,建立健全農業投入機制,使農業達到穩定協調發展。

  2、調整財政補貼結構,加強對涉農財政資金的管理

  國家財政部門十分重視“三農”的發展,逐年增加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資金扶持。但這仍不能完全滿足其發展需求。我國涉農財政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因此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就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可以適度增加農村的科學技術投入、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農村社會保險和醫療衛生的投入以及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尤其是要加重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投入,同時適度壓縮農業事業費支出等其他不重要的支出,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財政資源的利用率。其次,我國對涉農資金的監管力度不夠,導致很多地區只重爭取,而輕管理。因此要加強對農業資金的管理和分配,重視對相關人員和相應部門的監督。還必須明確各個部門的主要職責,劃清各級政府的職責,防止部門責任推諉,同時確定各部門在涉農財政政策中的具體職責。保證財政政策的操作程式科學高效、公開透明,從而確保財政政策的具體執行公平公正。

  3、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發放方式和程式

  我國的涉農專項資金的分配,大多采取由下而上的層層上報的方式,從基層縣級單位上報到政府通過再到涉農專項資金最終下達,需要經過長期時間,還涉及國家、省、市、縣、鄉財政部逐級審批,層層申報。這種發放方式導致了資金鍊條長、時間跨度大、行政效率低等問題。低效率的行政程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的發展。農業補貼是國家為農民減輕負擔一大舉措,因此各相關部門要精工簡政,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步驟,精簡稽核過程,儘量捨棄一些完全沒有必要的審批流程,為農業資金開綠燈。只有這樣我國的涉農財政資金才能實現其原本的目的,發揮應有的作用。

  4、完善涉農稅收優惠政策,擴大優惠力度和範圍

  稅收政策在我國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中應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完善的涉農稅收政策能夠帶動農村的發展活力,降低農民的經濟負擔。但是我國目前的涉農稅收制度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稅收政策要實現支農惠農就必須改進。一方面,國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部分或者全部農產品的稅收;另外,稅收部門要完善增值稅優惠政策,可以考慮取消農產品的增值稅,農資批發和零售環節免徵增值稅也可以相應減少,對農產品銷售緩解也實行免稅的政策。當前,我國城市和鄉村的稅制設定還不夠一致,基於農村發展相對落後的情況,我國應逐步加大涉農稅收優惠力度。涉農財政政策的有效實施對促進中國農村經濟平穩增長,農民收入的增長與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顯著的作用。財政政策在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方面發揮著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我國要重視並加強財政政策對於“三農”的支援力度,改善涉農財政的資金支出結構和支出方式,通過財政農業政策積極引導,加強涉農資金的管理,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提升農業的總體生產率,增加農民的實際收入,幫助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從而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曹玉青.現代農業建設的財政政策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1.

  [2]王曉麗.支援現代農業建設的財政政策[J].現代經濟資訊,2013***10***.

  [4]侯俊明.我國財政涉農資金投入與使用的評價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