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逆回購論文代發表

  國債能夠調節需求:當經濟衰退或者失業嚴重的時候,發行國債能夠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基於央行實行逆回購操作

  【摘要】巨集觀經濟政策在國家巨集觀經濟管理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政府機構為了提高潛在的產出增長率,通常會使用一些貨幣政策工具。本文就目前央行多次通過逆回購操作調整貨幣供給量,利用逆回購操作調控市場資金的流動性,來探究我國實施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根據巨集觀經濟學者的研究,綜合分析我國在新形勢下推行穩健貨幣性政策的目的、影響以及政府如何制定合理的貨幣性政策來促進國家經濟以長期平穩較快的態勢向前發展,從而完善我國開放型的經濟體系。

  【關鍵詞】巨集觀政策;貨幣政策;逆回購

  一、引言

  國家每年都會根據經濟的發展狀況來調節市場貨幣供求量。往年,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較多的是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兩種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發展方向。中央銀行現在以每年增加20%的基礎貨幣供應量,促使國家經濟平穩向前發展。但是,中國現在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未來一段時期內央行依靠貨幣政策來調整經濟執行的空間會逐漸變小。所以今年央行主要是依賴逆回購和正回購操作方式調控市場資金的流動性,而在這兩種操作中,央行更傾向於逆回購。

  二、2012年我國所實施的大規模逆回購操作

  逆回購為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逆回購為央行向市場上投放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從市場收回流動性的操作。從2012年1月中旬開始,央行進行了兩次規模共計超過3000億元的逆回購操作,隨後在5月份又進行了一次具有一定規模的逆回購操作。在外匯流入量減少,貸款投放較多的情況下,銀行間資金緊張狀況表現的比較明顯,為了抵補外匯佔款疲弱所引起的資金缺口緊張的資金面,就迫使央行向市場投放資金。接著,2012年6月26日,央行在公開市場又開展950億元的逆回購操作。

  央行於8月21日在公開市場同時進行了700億14天期和1500億7天期逆回購操作,當天的操作量創下了單日曆史新高。隨後,這一新高被9月25日中國央行網站上公佈的資料重新整理,央行為了緩解雙節和季末等因素下資金緊張的局面,開發了人民幣1000億元14天逆回購操作和1900億元28天逆回購操作。這次逆回購的規模相當於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達33個基點。

  該資料顯示,逆回購的發行力度有所增加,操作期限也具有明顯拉長的趨勢,這有利於央行通過逆回購工具來調節流動性並穩定資金價格,但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在短期內仍可能是不太可能的。2012年10月30日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總額達3950億元人民幣7天和28天期的逆回購操作,遠遠地超過了9月25日創下的單日2900億元人民幣的最高紀錄。資料分析,央行在9月末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後釋放的資金在4000億萬左右,與3950億元的單日逆回購規模相比二者不差上下。

  央行開展如此大規模逆回購,也意味著其動用等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深度流動性釋放工具的可能性降低或推遲,業內人士也預測逆回購的頻率和規模也都會繼續上升。目前央行不僅把逆回購作為貨幣政策的首選,而且央行報告也表明公開市場操作將成為央行管理流動性最為重要的貨幣政策組合。整體來看,央行連續發行逆回購操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金流動性的問題,但是還是缺乏足夠的前瞻性。受全球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資金面波動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導致我國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空間並不大。受通脹壓力猶存,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反彈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政策調控一定要控制好力度,為了避免金融市場資金面出現較大的波動,央行應該更好地學習如何正確有效、及時地使用逆回購這一政策工具。

  三、我國現行的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的簡述

  貨幣政策影響到貨幣的供給其目的在於,在通貨緊縮時期,增加貨幣供應量以降低利率,增加總需求;在通貨膨脹時期,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抑制總需求。貨幣供給的變動使利率上升或下降,並影響商業投資、房地產及淨出口等部門的支出水平。貨幣政策是間接地對經濟執行進行調控,依據不同對它的分類也不同。根據貨幣政策對總產出的影響,可以把它分為:緊縮性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降低法定準備金率;二是降低再貼現率;三是公開市場業務。根據中央銀行確定貨幣供應量的目的,可以將貨幣政策分為調節性貨幣政策和非調節性貨幣政策。前者是中央銀行根據不同時期國家的經濟目標和經濟狀況,不斷的調整貨幣供應量。後者是指中央銀行並不根據不同時期國家的經濟目標和經濟狀況不同而不斷的調節貨幣需求,而是把貨幣供應量固定在預定水平上。在實踐中,大部分國家都是採用調節性貨幣政策。

  ***二***分析我國現行貨幣政策有效性

  1.分析我國貨幣性政策的有效性

  貨幣政策在中國有四方面的目標,這與國外的貨幣政策相比略有不同,它不僅要考慮到增長、就業,同時還要考慮到物價,而且還有國際收支平衡。從2003年開始,我國就在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也是根據我國今年來的國情決定的。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可以保持貨幣信貸的平穩增長,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增強貨幣政策在總量平衡中的作用。總體上看,近幾年我國的貨幣政策是有效的。2010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人民銀行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積極和穩定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強流動性管理,處理好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深入推進金融改革發展,維護金融安全穩定,提升金融服務和管理水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我國通脹壓力的根源在於經常賬戶順差過大,從而導致貨幣升值,央行被迫在市場上購匯,投放大量的基礎貨幣,因此政府部門仍需進一步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

  2008年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我國財政部採取了“四萬億”元的財政投資計劃,並且效果顯著,因此很多經濟學者和政策決定者質疑貨幣性政策在調控國家經濟方面是否不能像財政政策那樣效果明顯。劉洪澤***2011***通過建立VAR模型,對貨幣政策進行實證研究後認為:從靜態角度看,中國貨幣呈現中性特徵,貨幣政策整體上是無效的;從動態角度看,貨幣政策有效,但實施效果會出現滯後期,一般在4-6個月,滯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途徑並不通暢。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變化,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也應不斷地豐富和完善。

  李亞敏***2012***認為,從外部環境來看,隨著發達國家的央行和金融機構廣泛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創造出更多的金融商品,使得更多的國際貨幣資本不斷湧入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在我國現行的結售匯和人民幣匯率制度下,為維護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漸進走勢與穩定,提高中國產業和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中央銀行不得不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向市場投放大量的基礎貨幣,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輸入型通貨膨脹的蔓延。從內部環境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於成長階段,城鄉發展程度、社會福利水平、行業收入分配以及金融國際能力等方面發展還不均衡,傳統的貨幣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有可能誘發結構型通貨膨脹,使得基礎貨幣被動增長。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