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可以保護心臟

  太極拳,是一門注重修養身心的養生武功,對練習者來說可以改善身體機制,提高免疫力,同時對心肺功能也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首先,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與心臟有關的相關疾病,然後來從當中的患病原理來分析太極拳的作用。

  心臟病是心臟疾病的總稱,包括風溼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種心臟病。研究表明,凡是有節奏、全身性、時間較長的有氧代謝運動,都有助於心臟功能的提升。

  如爬樓梯、下蹲、騎自行車等這些很簡單的運動,能夠增強心血管功能、提高心臟活力,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除了量力而行、持之以恆之外,以“健心”為目的的運動鍛鍊,要想達到理想效果,必須有一定的強度。

  具體的強度要求,因人而異,鍛鍊的強度不能超過自己的承受範圍。

  太極拳的動作舒展緩慢,全身肌肉放鬆,使心臟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會加快心律,加重心臟的負擔。太極拳通過緩慢、細長、均勻的腹式呼吸,使人體肺部的氧氣充足,腸胃得到蠕動鍛鍊,增強消化和排洩機能,所以經常鍛鍊太極拳,對心臟病有防治作用。

  練習太極拳時,練習者排除一切雜念,全身各部分肌肉、關節輕柔而有規則地進行運動。在運動過程中,下肢肌肉的交替收縮與放鬆,使流經下肢靜脈中的血液在肌肉作用下加速回流。

  這樣一來,就有可能保證心臟在舒張期處於良好的充盈狀態,心舒期心室容積增加,可增強心肌收縮力量。所以經常打太極拳可以使心臟跳動有力,有效地提高心血管系統的工作能力。

  長期練下去,就有助於保護我們的心臟,從而免受一些心臟疾病的困擾。

  太極拳沒有治療心臟病的效果,心臟病患者需要及時接受正規治療,應及早去醫院,明確診斷之後才能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不過,心臟病患者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提高身體素質,加強心臟功能。心臟病患者如果能堅持打太極拳,有助於保護心臟,但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體力較差的患者可以練習簡化太極拳,甚至選取個別動作,只練習幾節,同樣也能起到保健作用。

  心臟病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參加運動,特別適合於太極拳這類節奏舒緩、持續時間較長的全身性有氧運動。

  心臟病患者在進行運動鍛鍊前,最好與醫生進行溝通,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制定適合的運動方案。運動環境最好溫度適宜,天氣晴朗,進食前後1小時內不要運動,為避開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段,應儘量在下午或傍晚進行運動。

  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運動快要結束時應進行還原運動。心臟病患者如果在打太極拳等運動過程中,出現心悸、胸悶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必要時就醫診治。

  總之,心臟病的治療只能依靠正規治療手段,太極拳等方法僅僅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不過,心臟病患者如果能堅持打太極拳進行運動鍛鍊,有助於提高心血管系統功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生風險,對於改善病情是很有益處的。

  練習太極拳防治心臟病的原理

  練習太極拳時,人體各部的肌肉和關節的活動,使各毛細管開放,靜脈、淋巴的迴流加速,因而減輕了心臟的負擔。

  另一方面,太極拳採用“氣沉丹田”***即腹式呼吸***,呼吸時隔肌和腹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腹壓不斷改變,如腹壓增高時,腹腔的靜脈受到壓力的作用,把血輸入右心房;反之,當腹壓減低時,血液則向腹腔輸入。

  這樣,由於呼吸運動提高了心臟營養血管的功能,促進了血液迴圈,因而加強了心肌的營養作用,改善了心臟營養過程,有助於保持心臟、血管和淋巴系統的健康。

  長期練習打太極拳,使心臟冠狀動脈供血充足,心機收縮有力,血液動力過程良好;在太極拳運動中,不僅有肌肉的緊張和放鬆,而且還呈螺旋形的進退擰轉,這就較一般運動更能促使靜脈血液迴流;太極拳能促進呼吸系統功能改善,胸腹壓變化增大,這有助於靜脈血迴流心臟,從而使心臟每次收縮的博出量加多,對心臟工作有利;由於長期堅持鍛鍊。

  心機的毛細血管數量增加,使冠狀動脈狹窄和阻塞段兩側的小細血管分枝擴張,相互接通,有建立側枝迴圈的作用。當側枝迴圈建立後,心臟的血液供應就得到改善,使病症改善或消失。這就是堅持常年練太極拳能防治心臟病的基本原理。

  練習太極拳防治心臟病的驗證

  據有關醫學專家驗證:經常打太極拳,對心血管系統有良好影響。例如做了一個對比試驗:甲組是經常打太極拳的老人,乙組是一般正常的老人。

  試驗結果表明,太極拳組老人心血管功能較好。32名老人中,除一名不能完成定量負荷外,其餘的均能完成,而且血壓、脈搏的反應型別也都正常。

  相反,對照乙組老人年齡越大,能完成定量負荷的人越少,出現機能實驗不良反應型別的人也多。心電圖的檢查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心電圖反應異常的,太極拳組僅佔28、2%,而對照組的一般老人則佔41、38%,從這些檢查結果不難看出,練太極拳可以防治心臟病,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

  據查資料證實,心臟病病人,由於心臟儲備力低下,往往活動後就會心慌、氣短,甚至引起心力衰竭。這常會使一些病人靜養。而靜養時間越長,全身肌能,由其是心臟儲備機能就會更為低下。

  有個心臟病研究所曾作過這樣一個試驗:經專門委員會認定身體完全健康的20—30歲的若干男子按照試驗規定,第一組在20個晝夜裡一直躺著,不準起坐、站立和作操;第二組供檢查的人也照此規定試驗,但他們的差別是,後者一晝夜可在專門的器械上鍛鍊四次,之後仍保持臥式。

  20晝夜過後,那批接受試驗長臥不起的人,從床上站起時,就感到頭暈目眩,肌力極度衰弱,脈搏不正常地加快。還有不少人站起來後脈搏不是快,而是極度減弱,動脈壓降到危險程度並處於忽而昏厥狀態,心臟功能減少70%,體內組織缺氧。

  而試驗期間進行鍛鍊供檢查的那批人,則保持著工作能力。這說明活動過少,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又使人情緒不穩定,身體新陳代謝發生障礙,肌肉塊縮小,骨組織的礦物質飽和程度改變,心血管系統發生劇烈變化,胃腸道功能紊亂。

  由此可見,心臟病病人力所能及地練習太極拳或做一些其他活動,是增強心臟功能最重要而又有效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