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森林防火科技發展規劃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森林防火科技  發展規劃  監測手段  可燃物 
  論文摘要:基於國內外森林防火工作現狀,對今後我國森林防火科技發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科技的進步首先應體現在構築堅實的應用技術研究、開發和運用的平臺,包括造就一大批勝任不同技術層面工作的人才隊伍和建立起與行業科技發展需求相符合的科研服務網路。通過行業引導,加強技術裝備的規範化建設。把宣傳和教育擺到與技術裝備同等高度予以重視,提升宣傳和教育的影響力。東北森林防火工作,應在加強應急和撲救能力的同時,強化可燃物管理、火險等級預報和監測等方面的工作,並在相關作業中實現有效性和經濟性統一。 
  1普遍意義上的科技進步 


    這幾年,伴隨著我國的森林防火技術和裝備水平的提高,相關技術研究工作空前繁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森林防火的應用基礎研究不夠深人和連續,尤其是針對林火科學中關鍵性的問題以及目前諸如林區和居民點結合部火災現象這類研究熱點。這首先表現在,我國科技工作者發表的關於林火科學研究的文章在國際火災研究學術期刊和重要國際會議上佔有率很低。這不僅僅意味著我國的林火研究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影響相當小,從深層次上更看到了目前我國相關研究工作的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研究工作的差異。 
    正如其他應用學科或交叉學科一樣,有效發展森林防火科技、確保森林防火的百年大計,需要一個基礎來支撐。這個基礎就是對於我國森林火災規律可靠性和系統性的認識。這是未來建立有效預防和科學化的災害管理的基石。這一切不但會反映在諸如學術論文和科技專著等出版物中,而且最終都會體現在防火理念的更新、裝備的發展以及應付緊急狀態綜合能力的提高。通過對林火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予以長期性投人和扶持,確保相關科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這將有利於豐富和發展我國森林防火科學,積累人才和技術,也有助於進行技術革新和著手新形勢下的防火手段的更新和提高,最終建立起我國獨特的和現代化的森林火災預防、監測、撲救和善後的完整體系。應用基礎研究和產出的關係在圖1中作了簡示。 


    技術運用和儲備對人才隊伍的依賴關係也提  不言而喻的。正如一個淺灘撐不起一艘大船,對於  應用性很強、涉及面很寬的工作,明顯需要大批專  業人才來實施。一個先進的科技裝備,不管是引i}  的還是自主開發的,只有擁有一批合格的技術人員和必要的支援設施,才能進行有效的操作和組護,並把採集的結果運用到工程實際中去。比如目前呈現的全球性的地理資訊資料數字化趨勢,勃需要大批專業人員來完成相關資訊的輸人、更新、分析和與相關管理決策系統的連結。筆者非常贊同在今後若干年內通過吸收和培訓各類專業人才以充實森林防火科技管理和研究隊伍。當然,這需要通過組建或擴充一些有效的運作平臺以確保這類工作有序和高質量地實施。 

    在國家林業局提出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有一個發展我國森林防火科技的戰略構想,那就是組建專門從事林火研究的實驗室to。這是一個很好的設想。然而要落實它,不但要對建設過程中的問題有充分的考慮,更要有長遠的規劃。就筆者參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經歷以及對公安部四大消防研究所發展過程的瞭解,建一個重量級的實驗室不但需要長期的投人,還需要穩定一批科研骨幹。另外,由於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真正意義上出成果和產生效益,通常有時間滯後效應。 
    尋求包括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中科院科研單位以及其他高校與防火相關研究小組的合作,不失為現階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一條可操作捷徑。這些科研部門通常可能會做一些“陽春白雪”類的工作,然而,通過溝通和引導,完全可以藉助於協作單位的技術基礎和人力資源,解決火災預防、監測和撲救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國外在這方面就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鑑,如沒有圍牆的泛歐洲林火實驗室***Eufire Lab***就是一個跨越整個歐盟和地中海地區的“虛擬”研究機構[}z}。從運作的狀況來看,它非常成功地整合和利用了歐盟所屬國家的若干研究隊伍的資源和優勢,並就與該地區切身利益相關的科學問題和相關技術開展了實時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體科研課題的立項和實施中應避免所謂的“淺井”現象[3],即為了追求課題的新穎性而把科研專案的選題鋪得太寬,缺少對已經進行的、難度較大科技課題的有力和持續扶持。有意識地集中人力和物力資源或通過納人其他國家的大型科技發展專項,確保對一些林火研究中關鍵性問題開展有深度的研究,並最終開發出解決問題的相關技術。這些關鍵的問題應包括像林區和居民點結合部***交界域***特殊地區火災發生的規律、火災發展過程中的能量輸運和諸如飛火、火旋風以及樹冠火在內的特殊林火現象等。 
    2技術裝備的整合 
    裝備是技術性工作的工具和標誌,也是效率和成功的代名詞。與森林防火事業相關的裝備,小到簡單的撲救工具、救火隊員的防護服和麵罩以及行動式通訊器械,大到各類消防車輛和運載水和噴灑滅火藥劑的飛機,品種繁多。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對未來1}年的裝備補充和更新制定了詳細的指標。 
    據瞭解,國內外不少企業基於市場調節的原理參與了裝備發展的努力,開發了不少產品。其中包括各類滅火器械、消防車輛、視訊監測系統和森林防火資訊管理以及輔助決策系統。面對企業的熱情,如何有效地吸收企業的科技產品以充實森林防火事業的科技力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強化行業管理、產品規範化和對未來需求的預測,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對相關產品進行產業化指導,更主要的是為產品使用效果的跟蹤和未來產品升級和更新換代提供機會。 
    目前相當一部分省份在上視訊監控系統。作為其他監測手段的補充,這是一項非常值得提倡的工作。不過,就對不同廠家提供的系統來看,它們在資訊的傳遞***有線或無線***以及終端的功能***火災的智慧識別和定位***等方面有相當大的差別。由國家林業局的裝備管理部門牽頭對該類產品進行定型並配備給相關林區,不但可以保證裝備的可操作性和長遠維護,其統一化也為未來通過全國性聯網實施遠端中央監察和組織指揮撲救提供條件。 
    現有的防火管理資訊系統不但版本繁多,多為基本資訊的堆積,與真正意義上的輔助撲救決策尚有差距。不同林區可能從不同的公司引進不同版本的管理系統,不但無形中隱含了重複投資的機制,相互間的不相容也不利於行業內部的管理和交流。對於這類專業性強的產品開發,應該提倡強強結合:在保證系統基本功能真正實現的同時,通過與其他先進技術的關聯最大限度地強化其使用效果。系統輸出結果的可靠性並不只是取決於輸人的地理資訊資料和現時的火場資訊,更主要取決於對火行為的預測以及基於對林火知識的把握所提出的科學撲救方案和措施!4}]。這些只有開展過針對林火行為基礎研究並有長期工作積累的研究機構才有可能實現。另外,森林防火管理系統或輔助撲救決策系統應儘可能多地藉助3S技術平臺***即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以獲取實時的可燃物資訊和火情。國務院應急辦公室的公共安全應急平臺是委託清華大學公共安全技術研究中心開發的。該中心承擔了從產品設計到定型、安裝和與各省分支的連結以及操作人員培訓等一系列服務。該中心雄厚的實力和基礎也為產品的跟蹤和發展提供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