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論文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推廣模式的不斷改革與創新 ,我國的農業推廣已實現了推廣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各種推廣模式的運用下,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促了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更推動了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變革

  摘要:作者針對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變革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包括農技推廣改革中應堅持的原則,並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進行了全面的介紹。

  關鍵詞:農業技術 推廣模式 變革

  農技推廣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導力量和主要途徑。沒有積極有效的農技推廣,就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目前農技推廣體系缺乏活力、存在問題突出,已嚴重影響著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農技體系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農技體系怎樣改,如何改一直是困擾決策部門的難題[1]。本文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提出自己對我國農技推廣新模式建設中的一些觀點,為決策部門決策提供參考。

  1、農技推廣改革中應堅持的原則

  1.1明確職能的原則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農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已擔負起一部分農技推廣的職能。國有農技推廣體系首先要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承擔起國有農技推廣機構應當擔負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關鍵技術的推廣、病蟲預測預報、重大疫病快速防除等職能,應通過紮實的工作,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釋出權威技術資訊,規範推廣應用的農業技術,充分發揮國有農技推廣機構在整個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主導地位。其次是國有農技推廣體系要和別的推廣組織之間,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參與,揚長避短,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從而形成一個整體,搞好推廣服務。

  1.2服務農戶的原則

  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已以法律的形式確立,表明農戶作為生產經營的主體在我國將長期存在。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戶在生產經營的自主權趨於完全,農戶是生產經營的決策者。但長期以來,農技推廣沒有把農戶作為農技推廣工作的物件,仍沿用長期習慣了的以村為工作物件,對農業生產中出現問題時給村幹部說一說,到農村的廣播上喊一喊,印張紙發一發,該防蟲了、該治病了,至於農民懂不懂技術、掌握的程度如何很少過問。

  搞示範多找村領導班子強的村,選擇一塊地,由村上組織“幾統一”措施,也不是以戶為單位進行技術指導。其實在農村,農戶的需要是農業生產變革的直接動力,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業科技的應用者、傳播者和受益者,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農技推廣是通過推廣活動,影響農民的生產經營決策,達到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的目的。相比較而言,農民是農村發展變化的內因,農技推廣是外因,起催化作用。所以,農技推廣要以農戶為中心,在農村建立農業科技示範戶或聯絡戶,實行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以人為本的推廣方式,指導示範戶去做,帶動其它農民幹,使技術真正應用於農業生產中。

  1.3積極穩妥的原則

  在基層農技體系機構改革中,必須在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框架內進行,達到優化隊伍、精減機構、合理配置資源,增強服務功能,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保持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穩定發展的目的。必須堅持在穩定中改革,即改革和創新不能違法,要在創新中發展,防止講穩定就是給推廣隊伍“鐵飯碗”、“大鍋飯”,談改革就是將推廣隊伍全面推向市場的兩種傾向。

  2、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

  農業推廣模式每個國家都不相同,即便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農業推廣模式不能離開所在國家的具體情況談先進與落後、優與劣的區別。選擇或創新農業推廣模式關鍵是要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傳統習慣、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相適應[2]。結合世界各國的農業推廣模式的特點,和我國農業發展新階段中農技推廣的探索,現提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新模式。

  2.1目標

  農業技術推廣的目標要由農民增收,轉變為提高農民的素質,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國有農技推廣單位和人員應在這方面做更多地探索,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推廣路子。

  2.2服務物件

  國有農技推廣的服務物件應始終是中小農戶。面對千家萬戶分散的農戶,只能選擇一小部分農業科技示範戶或農民聯絡人進行指導,通過農業科技示範戶或農民聯絡人對新技術的應用,帶動其它農民應用農業新技術。隨著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要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將一部分職能移交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於涉農企業,建立資訊共享機制,為其提供一些病蟲、疫情等預測預報資訊,和其它企業需求的資訊。

  2.3服務內容

  以農業技術為主,兼顧政策和市場資訊。農業推廣體系是由政府、涉農企業、合作社、鄉村組織、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戶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多樣化組合的一個複雜組織體系。其中政府農業推廣體系應當是公共物品屬性的技術或知識產品的推廣主體。

  2.4組織工作和範圍

  在農業主管部門內設定一般性的推廣組織,推廣組織應按農業產業進行組織,為某一產業提供政策、資訊、技術服務。要借鑑培訓訪問法的管理模式,給農技推廣人員一份明確的工作,即實施科技入戶工程、農技幹部包村工程或科技特派員式的推廣方式,便於監督和考核農技推廣工作的成效。

  2.5推廣方法

  辦示範點,到農戶家庭或田間訪問指導,舉辦培訓班,關鍵是要把技術推廣給技術的應用者手中,減少或避免因傳遞而發生的“訊號”減少和“失真”。

  2.6農技推廣人員的作用

  推廣人員應該查明或診斷農業生產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辦法。對農業科技示範戶要講明採取技術措施的基本理論,教農民能根據不同的生產條件靈活有效的應用農業新技術,來增加生產和收入,並能指導周圍的農民。推廣人員要和研究人員經常聯絡,獲得新的技術資訊。

  3、結論

  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政策,研究一些農技推廣單位在改革探索中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吸收和借鑑國際上農業推廣的流行做法及其精華,提出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思路、變革的新模式,以提高我國農技推廣體系的效率,使我國農技推廣體系在解決農民增收、農產品質量安全、糧食安全等影響我國農產品競爭力和國家經濟正常執行的重大問題上,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為我國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萬寶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N].農民日報,2003年6月17日.

  [2]龐道沐.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N].農民日報,2003年12月13日.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