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播學的論文

  我國的傳播學研究起步較晚,經過近30年的演進,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的快速發展,目前已成為我國高校一門重要的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傳播學視域下電視晚會的儀式傳播

  一、視聽層面

  ***一***鏡頭語言

  近年來,儀式性晚會繁榮發展,它的鏡頭表達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模式。在文藝表演時,則多采用全景甚至遠景的拍攝方式,如,孫悅唱《記憶中的歌》時,舞臺上出現了幾十位身著淡藍服裝的少女,舞臺佈景華麗,鏡頭多是從遠景拍攝,充分表現了整個場面的巨集大。在其他歌舞中也較多運用全景或遠景的景別呈現方式,同時在拍攝高度上俯拍角度也運用較多。俯拍和全景、遠景鏡頭的拍攝,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個體形象的呈現,在整個晚會中淡化了個體的地位和力量,更加突出晚會的整體性和參與性,營造出莊嚴、巨集大的儀式氣氛。

  ***二***舞臺美術設計和高科技的應用

  舞臺美術是電視晚會儀式中最為直接和直觀的儀式符號,尤其帶有象徵性。它一般包括佈景、色彩、燈光、化妝、服裝、道具等,舞臺美術所包含的這些元素往往具有符號性的作用和意義。歷年的國慶晚會都以國旗為主題,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具有最高的神聖性和不可侵犯性,也最能讓人感受到溫暖和力量,晚會在置景和具體節目的創作中也對這一元素充分利用;參加晚會儀式的演員的服飾或者是喜慶、鮮亮或者是潔白、神聖的顏色,道具也採用具有特殊含義的事物,比如,大大的潔白的和平鴿羽毛;晚會中,升降舞臺、長長的T型舞臺和階梯舞臺的運用,更是增加了晚會儀式的神聖感。隨著電視節目製作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每臺晚會的舉辦都採用最新的高科技元素。這種以雄厚的財力和技術打造的晚會舞臺的視覺享受,不僅具有市場意義,而且更能彰顯一個國家的崛起和民族前進的步伐。在歌舞者表演的時候,在主持人解說的時候,舞臺LED大螢幕上顯示著或溫情、或氣勢磅礴、或能喚起人們共同情感和記憶的畫面,在充分製造美感的同時,也營造著情感氛圍。

  ***三***主持人情感化、審美化的語言

  在現代電視晚會儀式中,主持人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再是用客觀的、中立的態度對資訊進行傳送,而是在電視媒介儀式中擔任大祭司的職責,充當意見領袖的職責,向觀眾傳達神聖的儀式意義。在儀式性電視晚會中,主持人主要運用語言和聲音來完成自己的職責。語言和聲音具有一種構造現實環境、營造現場氣氛的功能,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含義,聲音的高低急緩都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主持人對聲音的運用主要作用在於營造相應的儀式氣氛。在國慶晚會這場集體慶典儀式中,主持人的聲音是高亢的、歡快的、激動感人的,營造的氣氛是喜慶的、凝聚團結、振奮人心、滿懷自豪的。“五星紅旗、祖國、母親”在這裡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言,在主持人抑揚頓挫、張弛有度的聲音中,晚會的儀式意義逐漸彰顯出來。

  ***四***歌曲、音響、背景音樂

  音樂是一種心靈的交流,能夠迸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夠填補畫面無法表達的情感空白。在媒介儀式中,音樂是儀式表達的主要元素之一。晚會中演奏的音樂,可以藉助音樂形式傳達、傳遞某種觀念或意緒,喚起觀眾的民族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晚會利用節目中的奏樂、歌詩和舞蹈,通過共同的音樂體驗,製造出儀式的氛圍,喚起人們的心靈共鳴,在溝通的基礎上,實現情感凝聚,步入秩序和諧的理想狀態。例如,在“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2週年專題文藝晚會中,蔣大為一首《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唱出了祖國兒女對母親生日衷心祝福的心聲。毛寧一首《綠葉對根的情意》,唱出了旅居海外的遊子心向祖國的赤誠愛國之情。

  二、敘事層面

  ***一***符號化的儀式主題

  在電視媒介儀式中,電視通過對儀式中要頌揚的價值的象徵符號的選擇,直接來定義儀式。電視選擇特定的象徵符號,並提供給觀眾,讓觀眾按照自己預先的設想對儀式的屬性進行確認。縱觀歷年的中央電視臺國慶晚會,“五星紅旗”和“祖國”是其永恆的主題。無論是晚會的名稱,每個小篇章的名稱,還是歌曲的選擇,主持人的話語,情節性節目的主題,無不透露著這兩個主題元素。具象、符號化的主題更有助於觀眾清晰、快速的認識和記憶。2011年中央電視臺國慶晚會以建黨90週年為背景,以“五星紅旗”為主題,由《繁榮頌》、《和諧頌》、《光榮頌》、《深情頌》四個篇章組成。晚會邀請了多個國旗故事的親歷者來到現場,有讓五星紅旗在國際賽場飄揚的體育健兒;利比亞撤僑事件的親歷者;次仁老阿媽,46年如一日讓五星紅旗一直飄蕩在西藏邊境線上;天安門廣場國旗之子,英武挺拔,堅定著對國旗的護衛。在晚會的最後,場上五星紅旗揮動,“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的歌聲再度響起,這歌聲唱出了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美好祝願。晚會中也設定了全體起立、升國旗的儀式場景。儀式感凝聚了觀眾的參與熱情和內心情感,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也成了晚會獨特的風景。通過五星紅旗這一實體符號,將晚會的主題具象化,也充分烘托了隆重、熱烈、神聖的晚會儀式氣氛。

  ***二***紀實性的儀式內容

  2011年中央電視臺“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國慶晚會,以五星紅旗作為貫穿節目的主線,圍繞升旗的故事賦予了中國日益走向強盛的深刻內涵。晚會用了相當數量的篇幅,選擇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告訴了世人祖國、黨及其人民生死相依、血肉相連的深情厚誼,讓觀眾一再感受到晚會中的紀實美所產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在長達110分鐘的晚會節目中,紀實性內容僅有8個,卻長達約52分鐘,全國各地各行各業代表分享與五星紅旗的不解情緣,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時間歸國的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大山深處的張家界市姚峰屆村小學父子倆、利比亞撤僑的驚心動魄、邊境線上堅持升旗次數最多的百歲老阿媽、在澳門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濠江中學老校長杜嵐、開山島上的夫妻哨以及天安門國旗班的感人故事。現場對人物的訪談將情感漩渦的離心力進一步增強,觀眾通過主持人與嘉賓又一次進行了情感上的對話。儀式的精神效力是真實存在的,參加儀式的人都能直接感受到這種力量。這些真實的故事在情真意切的愛國歌曲的烘托下,進一步揭示了主題,使觀眾感受到了以五星紅旗為寓意的新中國在中華兒女心中沉甸甸的分量。正如董卿主持時說的:“就讓我們在飄揚的紅旗下,用一個個溫暖的故事去印染她的色彩。”

  ***三***民族傳統的節目元素

  儀式性電視晚會能夠聚集如此大範圍、大數量的群體,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晚會其中蘊涵的是祖國人民的共同信仰。人們飽含著期待和熱情準時收看電視晚會,積極地參與到儀式中,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民族傳統和民族感情,有著共同的血脈和民族記憶,晚會的儀式中心就是群體共同的傳統和情感的象徵。有著傳統和民族特色的節目型別不僅豐富了晚會內容,更是晚會神聖儀式感建構必不可少的因素。每場中央電視臺國慶晚會都包含著大量的中國特色傳統型別的節目,例如,雜技表演、戲曲聯唱、腰鼓、民歌、詩朗誦等,而且每場晚會都有著必不可少的民族大聯歡。大家身著各民族的節日盛裝,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唱著歌,跳著自己獨具特色的舞蹈,再配以燈光和舞臺置景技術,一場規模巨集大的、喜慶熱烈的民族大歡聚呈現給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帶動了人民內心的熱情。其實要實現儀式性電視晚會傳統化、民俗化的內涵,除了特有的節目型別之外,在舞臺設計和服裝造型中都可以體現。這就要求晚會舞美和服化工作人員要注重體現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要抓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而導播在鏡頭轉場的時候也可以多利用一些代表晚會主題的、能夠凸顯儀式內涵的民族元素,通過共同的文化傳統達到心理認同。

  三、結語

  電視晚會是一場現代化的聚集儀式,又是一臺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具有傳統性、民族性特色的晚會,它將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運用各種象徵手法向觀眾發出邀請,讓觀眾進入到儀式中來。通過觀看晚會儀式,觀眾實現了與同一文化下其他成員的交流,體驗久違的集體感情,緊緊凝聚在一起。

  範文二:新聞傳播學視角終身教育思想論文

  一、終身教育思想基本概述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資訊科技的發展,社會已邁入新聞傳媒時代,在該時代中,新聞傳媒作為最具典範性與代表性的媒介體系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主要推動力,我國新聞媒介的有效發展,使其逐漸成為了社會進步與繁榮的主要組成部分。對於終身教育思想而言,早在幾千年便成為了人們的啟蒙思想。其中,孔子作為我國古代教育者之一,他所提出的“有教無類”從本質上反映出了終身教育思想的本質,並且在《論語•為證》中,孔子將自己一生的教育分為六個階段,分別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此外,控制在《論語•述而》中也制定了教學大綱,並對弟子的全面發展進行了總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除此之外,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也明確指出了終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並且所提出的“吾生有涯,學海無涯”成為了終身教育思想的源頭。在傳媒時代的發展中,新聞傳媒對終身教育思想非常重視,從西方推崇的平等自由到東方堅持的矜持柔和,都能夠將新聞傳媒對終身教育思想的本質見展現。從西方知名哲學家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言論中可以瞭解到,人只有接受終身教育思想日後才能成就,而這種思想的接受往往需要從兒童抓起。由於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受眾在古代社會中並沒有太高的地位,而新聞傳媒的出現,促使受眾變成了媒介受眾,各種新聞內容、新聞理念以及新聞媒介的發展,從根本上將這一局面打破。在今天,在以新聞傳媒為主的時代中,每一位受眾均成為了傳媒社會中的主要人物。除此之外,在新聞傳媒的影響下,受眾往往會在幾歲便開始接受教育,並且形成了“活到老,學到老”的基本現狀,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終身教育思想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二、新聞傳播對終身教育的作用

  所謂的終身教育思想是在積極適應社會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學習的一個過程。從新聞傳播學角度出發,新聞媒介將終身教育思想中的受眾、思想與新聞融為一體,促使三者之間形成了統一、協調的發展關係。除此之外,在受到受眾因素的影響中,新聞傳播的特點成為了終身教育思想發展的主要趨勢,教育的範圍也得到了擴大,從家庭到工作,從社會到朋友。近幾年,在我國新聞傳媒的發展與進步中,新聞媒介自身所具備的基本特點逐漸成為了終身教育思想的特徵。從新聞傳播學角度分析,新聞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展現社會事務的關鍵。在傳播學的發展過程中,新聞作為最為基礎的內容,對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進步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近幾年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下,新聞傳媒得到了有效進步,人們獲取終身教育思想的途徑得到擴大。與此同時,在人們積極適應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變化中,各種型別的媒介產品出現在人們身邊,以新聞傳媒為主體的發展趨勢下,人們能夠將新聞傳媒的特點與教育模式進行融合,在將學習習慣與學習方式進行改善之餘,也從根本上適應了新聞傳媒的發展趨勢與發展變化,這種情況從傳播學角度分析是非常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媒介傳播模式的。除此之外,新聞傳媒如今已經成為了思想文化的主要載體,對終身思想理論的傳播與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20世紀開始,媒介產品、媒介思想、媒介傳播的渠道便已經成為了終身思想理論發展的關鍵因素,雖然在上個世紀新聞媒介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但是在今天,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新聞傳媒、新聞媒介成為了終身教育思想發展中的主要趨勢與依靠。在1970年,朗格朗所創作的《終身教育引論》成為了終身教育理論的主要著作,標誌著終身教育理論的誕生,其中朗格朗認為,終身教育理論的基礎是以人文理念為主,在通過新聞媒介的角度中實現受眾在教育方面的實踐與思考,這對全世界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朗格朗還認為在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下,各種宗教信仰與職業交往會受到挑戰,而這一系列挑戰會從本質上改變人們的命運。其中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包括人口快速增長、科學技術不斷髮展、生存模式發生改變等,在傳播學理論中,“沉默的螺旋”在進一步將新聞傳播的本質進行分析的同時,也進一步對社會發展的趨勢進行了總結,近幾年,在新聞媒介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受到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趨勢,並且在社會發展的各個層次上,新聞媒介自身所具備的特點均會促進終身教育的創新發展,這對終身教育思想的傳播而言起到了媒介保障。

  三、利用新聞傳媒推廣終身教育思想

  積極利用新聞傳媒加強對終身教育思想的宣傳。從本質上而言,新聞傳播學能夠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利用新聞傳媒對終身教育思想進行宣傳。其中,在傳播學角度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知,新聞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新聞的傳播也逐漸成為了資訊交流與溝通的主要模式。其中,新聞傳媒自身所具備的傳播途徑非常多,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新聞媒介產品,新聞媒介產品的運用,不僅可以提高新聞傳媒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並且能夠加強對終身教育思想的傳播與宣傳。比如,近幾年在廣大受眾中比較流行的微博、微信、QQ,均是終身教育思想傳播的主要渠道,此外,各種型別的新聞節目,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受眾對教育的認識,促使受眾在獲取終身教育思想上更加方便、快捷、及時。因此,利用新聞傳媒加強對終身教育思想的宣傳,能夠將終身思想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提高宣傳效果。加強新聞傳媒的建設,實現終身教育思想的傳播。新聞傳媒是社會發生髮展衍生物,在新聞傳媒中,由於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導致新聞傳媒自身釋出的資訊具備一定的虛假性,因此,需要加強對新聞傳媒的認識,利用法律法規促使新聞傳媒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在這種發展模式下,受眾通過新聞傳媒能夠對終身教育理念有所認識,並且能夠積極展開學習。此外,在積極建設新聞傳媒自身特徵之餘,能夠將新聞傳媒與社會發展融為一體,在兼顧過去教育發展體系的同時,新聞傳媒能夠面向未來,推動終身教育思想照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只有如此,才能完善終身教育思想體系,才能將終身教育思想推廣到全球各地,實現人們自身價值的完美。從整體角度分析,終身教育思想是一種教育理念,且具備豐富性、事件性與成就性。終身教育思想貫穿與人的一生,並且是全球人類的主要教育。在積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之中,要從新聞傳播學角度出發,將教育技能進行整合發展,使其具備系統化、穩定化、全面化。此外,為從根本上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將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根據教育實際狀況,掌握人們教育發展現狀,融入新聞傳媒發展特徵,從而實現終身教育思想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