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代文化語境下中國畫精神的傳承

 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是近代中國畫發展過程中最具爭議性的問題。這與中國畫精神和當代文化在總體精神趨向、生活與審美方式及價值層面等方面的內在矛盾有很大關係,認清這一現實或許會令我們對中國畫精神的傳承作出更理性的思考。 
  在當代·水墨——2009上海水墨藝術大展的研討會上.藝術家們對國畫人才的青黃不接感到憂心忡忡痛惜之情溢於言表,最後呼籲國畫教育要技巧與修養並重”.並寄希望於中國文化的復興。 
  其實,中國畫的傳承也不是這個時候才面臨危機,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到現在,它已困擾了人們近百年。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古老的中國在歷史的陣痛中開始尋求現代化之路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大量譯介、引進西方文化.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中國社會劇烈動盪的過程中,中國畫賴以生存的土壤——傳統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發生裂變甚至斷層。於是,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們紛紛走上關於中國畫傳承與創新的探索之路。探索的路徑大致又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徐悲鴻、林風眠為代表的中西融合派;另~派就是以齊白石、黃賓虹為代表的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傳承。還有一位中國畫的革新者——吳冠中.迥異於以上兩派的融合與傳承,他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這些藝術大家們都為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作出了積極努力。然而,關於中國畫的傳承危機之爭並沒有減少,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李小山在他那篇激情澎湃的文章一一中國畫之我見》中提出了中國畫已到了窮途末路的觀點,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圍繞中國畫發生的爭論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然而.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中國畫的關鍵部分在精神,中國畫是一種精神性、哲學性很強甚至有點兒宗教意味的藝術。金丹元教授曾把中國藝術思維氣質概括為雅、遊、和三種形式。 
  作為中國藝術典型代表的中國畫,無疑是這三種思維氣質完美融合的一種藝術形式.這一切無不指向人的精神與人格修養。新儒學學者徐復觀在他的《中國藝術精神》中也說過:中國的繪畫,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靈、玄.通過某形相,而將其畫了出來。所以最高的畫境.不是摹寫物件,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創造物件。…所以,中國畫的傳承最重要的也就是中國畫精神的傳承。 
  可現實卻是:國畫人才青黃不接,作品粗糙,水平不高。我#I’]sJE這歸罪於教育體制僵化.世風浮躁再容易不過。然而.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冷靜思考一下.便可以發現.當代文化的發展變化與中國畫精神未免不存在著深層的內在矛盾。或許,我們在對當代文化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作出一番客觀審視與認識之後.對於中國畫的傳承問題會作出更冷靜更理性的思考。 

  本文所說的當代文化,主要是指已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帶來巨大變化短期內不會消失甚至將會持續快速發展的一種狀態和趨勢。文化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密切相關.我國當前正處於從傳統的農耕文化社會到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轉型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社會文化領域也正經歷著一些變革。我們不妨把最突出最強烈的幾點特徵***不是全部.而是與精神文化相關的幾點***梳理一下,和中國畫精神做一下比較看看我們今天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談論中國畫的傳承問題的。當代社會文化具有下列突出特徵.即都市化、資訊化、多元化。當然.這些特徵也並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聯絡。綜合考量當代文化與中國畫精神的內涵。我們就會看出二者在總體精神趨向、具體審美方式及價值層面等存在著內在矛盾。另外再加上文化生態的多元化中國畫的傳承面臨精神危機就不奇怪了。 
  一、總體觀念 
  “趨實”與“務虛的矛盾。現代社會除了在物質生活上不同於前現代社會,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發生了一個大轉向。相比前現代社會在精神價值方面對彼岸、神聖、道德等的追求,現代社會更注重個體的幸福、現世的快樂及實際利益的追求。隨著一聲”上帝死了”的駭人宣言人類藉著理性主義和機械主義變得無所畏懼,為所欲為。雖然中國並不是基督教國家.但是在社會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這種精神上更趨於世俗利益、現世享樂的傾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價值觀式微,拜金主義”叢林法則”暗興。這種整體上的世俗化轉向使中國畫的生存境遇發生了很大改變。 
  二.生活與審美方式 
  現代生活與”靜觀體驗”的矛盾。現代生活之不同於傳統生活的根源主要在於都市化和資訊化。都市化是由農耕文化轉向工業文化的關鍵環節,都市化程度和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現代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參照系。雖然我國目前的都市化水平與世界平均發展水平還有些距離.但是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並且這一趨勢會持續發展下去。都市化的結果就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快捷舒適方便,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使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激烈人際關係疏淡,人對大自然變得隔膜起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與閒適不復尋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超然與灑脫難再領略.只剩下習慣成自然地感受著都市白天的熙熙攘攘和夜間的霓虹閃爍,另加一大堆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填充著人們的生活。如果藝術家無法找到一塊外在意義上的安靜之地那麼他們就必須要有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式的內在功夫了。

再說資訊化。毫無疑問,我們的時代在若干年前就被稱為資訊時代了,高速發展的網路技術把地球網”成一個村,開啟電腦就進入了資訊的海洋.一個人坐在家裡就可以知曉天下諸事地理與空間的阻隔不再成為問題。人們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易如反掌。如果把以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為主體的傳統媒體所進行的點對面的傳播稱為傳媒時代的話,那麼,以網際網路為主體的新媒體所進行的多點對多點的傳播被稱為後傳媒時代也並不為過。以社群論壇、BBS、部落格、QQ群等為代表的傳播形式以其平等、開放共享、互動等特點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資訊時代的交流與互動得以凸顯。而中國畫是一種高度自足的藝術網羅天地於門戶,飲吸山川於胸懷”,是一種無往不復,天地際也的境界.中國畫的創作和欣賞均是一種目視神遊式的精神俯仰,它較適合於一個人的靜默會神、微笑,而不太需要和別人交流互動。 
  三.價值層面 
  重形”與“重意的矛盾。這主要表現在作品裡蘊涵的精神價值層次的深淺。現代社會大眾傳媒的興盛促使大眾文化盛行。大眾文化具有通俗性和流行性,其中不乏各種慾望經過改頭換面包裝在大眾文化作品裡,成了人們日常消費的一部分。從功能上講大眾文化是供人們用來娛樂、休閒、消費的,而與此相對應的精英文化是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對人的精神有一種提升作用的超越性文化。中國畫對人的學問修養、人格精神涵養有著很高的要求.可以說是精英文化的典型代表。也許在大眾文化熱鬧喧囂的參照下.精英文化顯得有點被冷落,”重意”的中國畫也只能在“重形的大眾文化裹挾下艱難前行。 
  四、文化生態 
  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徵。多元.意味著自由、寬容,也意味著選擇。文化多元不僅僅指多種異質文化並存共榮,還指同一文化系統中不同形式形態的文化並存這對藝術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尤其對於我們傳統的中國畫。但傳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畫的傳承也就是在繼承傳統藝術精神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多元文化並存,多種藝術形式並存.使人們的精神視野變得開闊,精神選擇增多.中國畫只是其中一種藝術樣式。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畫傳承面臨的精神危機並不是偶然的。有其社會文化心理方面的深層原因。可是誰又能說社會文化的這些發展變化不是人類歷史的一種進步呢7我們也都在享受著現代生活的種種便利。那麼這樣說來,我們應怎樣面對中國畫精神的傳承問題呢7上面只是從當代文化語境的巨集觀角度作出的分析,雖然當代文化作為背景也會影響藝術的發展.但是藝術作為一種個體的精神追求更適合從微觀角度去考量。正如張仃先生針對中國畫危機論所說的只有畫家的危機,沒有畫種的危機”。我們清楚了這些.應該更理性更客觀地去面對中國畫的傳承問題。中國畫精神所需的更多是一種內在精神上的堅守,要有一種定力,不為浮躁的世風所影響。如果一心想要得到別人承認,得到市場認可,一時得不到認可就失落就抱怨文化世俗化,那肯定無益於中國畫精神的傳承。也許做一個梵高那樣的藝術家不容易,但那是真藝術。真正的好東西.人們遲早會承認。不過我們也大可不必擔心中國畫會成為保留畫種”。我們的中國畫不同於傳統西洋油畫的是,中國畫是一種表情寫意的藝術,而不像重寫實的傳統西洋油畫攝影術一出現藝術家們紛紛“抽象“、“立體”去了.只要中國文化還存在,這種詩性很強的文化就會給中國畫提供生命活力。 
  另外.也並不是說中國畫對現代人就沒有積極作用雖然上帝死了”,人類自由了,然而這句話的引申義——是我們殺死了他”,才是他對人類在物化路途上失卻神聖性之後的精神荒蕪發出的真正憂思。當人們在世俗化利益追求中面臨因精神空虛、信仰失落所帶來的虛無感時就會去尋找意義.尋找人生價值所依,人們在尋找精神家園的過程中,或許會與中國畫不期而遇。 
  但是,中國畫精神的傳承具體是要落實到學識和修養的,怎樣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人格涵養7還是要回到那句老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箇中國畫家所需要的種種修養觀念上也不能固守某一個專業,古人尚明白君子不器”的道理。且不說古人在工詩、能書.擅畫通音律.精鑑賞.富收藏,承家學諸方面兼及二者以上者有多少,現代藝術家豐子愷先生就是一個難得的藝術通才.他的書法、漫畫、散文、音樂、翻譯、藝術教育,哪一樣拿出來不讓人歎羨不已?博.而後才能精、深。 
  另外,中國畫精神的傳承也應包含創新的因素。創新這個詞已被人們談的太多了.也有不少人正在做著這方面的行動.技法上的創新也許更容易突破,但精神體驗上的創新也不應忽視。中國畫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精神上的遊”一種理想狀態的追求,古人這方面的成就已達到精熟。那麼怎樣把中國畫與現代生命體驗更好地融合起來呢7或許還有待人們去認真思考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