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虛詞考察重點趨勢及複習策略

  高考語文複習:學會辨析文言虛詞
  [考查特點]

  1.考點解析

  文言文閱讀的難點之一是正確理解文言虛詞,而考綱中明確提出了“瞭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因此,文言虛詞是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中的必考內容。

  高考考查的往往是考生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文言虛詞的常見用法,如2010年高考湖南卷考查的四個虛詞“而、且、也、之”幾乎在每篇文言文中都會出現。

  2.命題特點

  從近幾年高考湖南卷對文言虛詞的考查情況來看,文言虛詞題有如下特點:

  ①著重考查考生對常見文言虛詞在具體語境中意義與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題者注重把考生在中學學過的知識與考試時需要判斷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用來比較的八個例句中,有四句選自中學課本。這樣做便於考查考生對知識進行遷移,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試的難度。

  ②文言虛詞的用法比文言實詞更靈活,使用頻率更高,與現代漢語相比變化也更大。因此,文言虛詞題的難度較大,考生的得分率比較低。

  [考查趨勢]

  1.考查方式


  ①對文言虛詞的顯性考查:比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其中一句來自文言選段。另一句來自中學教材;給一個例句,要求選出與例句中文言虛詞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項***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對“之”字用法的考查***。

  ②對文言虛詞的隱性考查:在文言翻譯中,也需要準確理解文言虛詞,否則翻譯可能會不夠準確。

  2.考查重點

  文言虛詞考查的範圍是大綱中規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這些文言虛詞。考生如果缺乏語境意識,不分虛實,不明用法,一味地去死記硬背這些文言虛詞有哪幾種用法。顯然是不夠科學的。因此,考生在識記的同時,也要學會如何推斷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這樣才能避免失誤,準確答題。

  從近幾年各地的高考試題來看,考查“而、其、為、以、因、於、與、之”這幾個文言虛詞的頻率較高。考生在備考時應重點複習。

  解答文言虛詞題可以運用如下技巧:

  1.藉助例句,通過比較來辨析詞義

  近幾年來,文言虛詞題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選段中包含某文言虛詞的句子,與課文中含有同樣文言虛詞的句子進行比較,辨析異同。這其實是典型的考查知識遷移能力的題目。考生解題時,應準確回憶所學課文中的文言虛詞詞義,並聯想這個文言虛詞在其他課文中的詞義,然後把文段中的文言虛詞與之進行比較,分析異同,從而作出準確判斷。

  例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魯定公問於顏回日

  勾踐說於國人日

  B.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

  吾妻之羨我者,私我也

  C.善則善矣

  此則寡人之罪也

  D.舜不窮其民力

  樊噲側其盾一撞

  “勾踐說於國人曰”“此則寡人之罪也”這兩句選自《勾踐滅吳》,“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樊噲側其盾一撞”選自《鴻門宴》,都是高中所學重點文言文。

  A項的“於”都是介詞“向”的意思;B項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助詞,可不譯;D項中的“其”都是代詞,譯為“他的”。C項前句中的“則”是表示讓步關係的連詞,可譯為“固然,雖然”;後句中的“則”是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正確答案為C。

  2.弄清結構,依據用法來辨析詞義

  不少文言虛詞用法靈活。根據語法功能來分析文言虛詞的詞性和用法,主要是藉助對語句的結構分析來弄清文言虛詞在句中的用法,看兩句中該文言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從而辨析詞義。

  例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欲以為雍州長史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戶口逃亡且盡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C.乃譖元忠與戩私議雲

  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

  D.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解答這道題,可以依據用法來辨析詞義。A項後句中的“以為”在句中作謂語,譯為動詞“認為”;前句中的“以為”如果也譯成“認為”,語意就不通順,因為後面的“雍州長史”是地名和官職名,是名詞作賓語,這裡的“以為”應該是“以之為”的省略。B項前句中的“且”為副詞,相當於“將”“將要”;後句中的“且”是連詞,表讓步關係,相當於“尚且”。D項前句中的“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語氣:後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C項中的兩個“乃”相同,都是副詞,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可譯為“就”“這才”。正確答案為C。

  3.聯絡語境,根據位置來辨析詞義

  難以斷定某個虛詞的用法時,考生不妨根據上下文的語意、語氣來體會語感,聯絡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加以推斷,分清其用法和意義。

  例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頃之,拜受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廣遂上疏乞骸骨

  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而死

  C.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飲食費且盡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做好這道題的關鍵是準確把握B項中的兩個“遂”的詞義。“遂”既不在考試大綱列舉的文言虛詞之內,也不在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文言虛詞之列,考生平時備考時很有可能忽視。遇到這種情況,考生只有聯絡“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而死”這個句子在《屈原列傳》中的意義來進行推斷。此句寫的是屈原向漁夫吐露心聲之後的悲壯之舉,如果理解為“於是、就”,就不能顯出這一舉動的悲壯。只有理解為“競、終於”,才與原文意思相符。而前一句中的“遂”可譯為“於是、就”,因此“不相同”的項應該是B項。正確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