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書燕說的歷史故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下面給大家介紹。

  歷史故事

  這句成語出自《韓非子》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僕人說:“舉燭。”***把蠟燭舉高一點***可是,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裡說著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裡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後,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說,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並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

  郢人誤書,燕相誤解。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這真是一個穿鑿附會的典型例子。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申出“郢書燕說”這句成語,比喻穿鑿附會,曲解原意。

  寓意

  燕國的宰相讀信時望文生義,誤解“舉燭”之意卻使燕國得到大治作者意在諷刺當時一些學者望文生義的浮躁的治學態度,並告誡人們:凡事不能主觀臆斷,而應該樹立實事求是的精神。“郢書燕說”後來成為成語,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

  延伸閱讀

  郢都是楚國的都城,位於湖北省荊州北面離城8公里的紀南城。曾經有二十個王以此作為都城,歷時四百多年。由於它是長江中游水陸交通的中樞,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國軍隊入侵,因而變成廢墟。

  由於歷史的原因,楚國的都城曾幾經遷徙,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所難以比擬的。而楚人有將都城命名為郢的習慣。

  1、丹陽:熊繹始居於此,在今湖北省秭歸或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一說楚武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湖北省荊沙西北。

  3、鄀都: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宜城東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宜城。

  5、陳都: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

  6、巨陽: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7、壽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