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生物學教案江蘇

  七年級生物教案還可以給教師帶來更多的反思,更能促進教師呈現出一節好課。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上冊生物學教案範文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教材分析

  教材一開始安排了“屎殼郎出國”的案例分析,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學習瞭解生物對環境的影 響,並激發學生探究生物對環境影響的願望。接著設計了“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溼度是影響”的實驗,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精確測量,獲得資料,從中找出不同植被影響環境的規律,得出生物確實對環境有影響的結論。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時間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指導思想

  本節課以教育部有關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和EPD***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專案"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原則為指導,力圖以指導預習探究為 基礎,通過指導學生對校園裸地、草地和灌叢相對溼度的測定,對有盆花的教師辦公室和無盆 花的教師辦公室相對溼度的測定,對家庭有花卉房間和無花 卉房間相對溼度的測定,幫助學生證明生物對環境有影響,即 綠色植物對環境溼度有影響。在指導學生完成自主探究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使用乾溼計測量相對溼度的方法,同時還提出進一步探究實驗的選題:盆花花卉的種類和數量對教室溼度的影響。本節課的預期教學效果是:指導學生學會有關生物對環境影響的科學知識,在知識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幫助學生平時注意增加 教室空氣溼度,美化學習環境,自覺增強保護生態環境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依據《生物課 程標準》的理念,主要從以下進行教學設計:

  1.突出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2.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實驗資料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2. 能力目標

  學會使用乾溼計,嘗試收集和處理資料的多種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科學探究能力。

  3. 情感 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物對環境具有不同的影響,意識到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 源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難點:嘗試收集和處理資料的科學探究方法。

  本節關鍵

  對學生資料處理能力的引導和培養。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法,探究實驗法

  教具準備

  乾溼表、計時器***手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1.匯入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中我們知道,環境中的各 種生物會影響生物的生存,那麼生活在環境中的生物,又能對 環境產生什麼影響呢?

  2.學案之一:分析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師:我們先來看看書上第10頁的資料。然後回答思考討論中的三個問 題。

  師:牛|蜣螂各自對環境產生了什麼影響?

  生:大量的牛糞汙染了澳大利亞的草原,破壞了植被,還導致蒼蠅等害蟲的孳生,容易傳播疾病,該地區生態失去了平衡。中國屎殼郎以牛糞為食,清除了牛糞,還草原 以生機,也切斷了蒼蠅等害蟲孳生的場所,使環境變得清新優美。

  師:為什麼引進蜣螂?說說道理。

  生:由於澳大利亞本地的屎殼郎不以牛糞為食,若用人工的方法處理大量的牛糞必將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殺蟲劑殺 蠅又會帶來殺蟲劑的環境汙染問題。從我國引進屎殼 郎處理牛糞,這是一種生物防治的方法,一 方面可以節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汙染。

  師:根據上述事例,你認為生物對環境有影響嗎?

  生:有。如蚯蚓能鬆土,增加土壤的肥力。

  3.學案之二: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溼度的影響

  師:乾溼計測量空氣的相對溼度原理,乾溼計由兩支完全相同的溫度計和一個轉動轉盤***計算尺***組成。溫度計A叫做乾球溫度計,用來測量空氣的溫度;溫度計B叫做溼球溫度計,它的水銀泡上包著棉紗,棉紗的下端浸

  在水中。由於水的蒸發,溫度計B指示的溫度總是低於A的。A、B的溫度差叫做乾溼球溫度差。 空氣的相對溼度 越小,即空氣越乾燥,溼球溫度 計B上的水蒸發得越快,B的溫度就降得越低,兩支溫度計的溫度差就越大;反之,空氣的相對溼度越大,即空氣越潮溼,溼度計B上的水蒸發得就越慢,A、B的溫度差就越小。所以,乾溼球溫度差的大小跟 空氣的相對溼度有直接關係 。如果把不同溫度時相應於不同的乾溼球溫度差的相對溼度計算出來,繪製成一個轉動轉盤***計算尺***,那麼根據乾溼計上A、B兩支溫度計的讀數,從轉動轉盤***計算尺***上很快就可以指示出空氣的相對溼度。如,當乾球溫度***例 34 ℃***紅刻線對準溼球溫度黑刻線***例 29 ℃***時,小箭頭所指示數值即是空氣的相對溼度***64%***。

  師: 請小組***1***彙報:測量校 園裸地、草地和灌木相對溼度的實驗報告。

  ***小組代表發言。學生交流學習。教師強調在探究活動中得出的正確的實驗結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評價優秀的實驗報告。***

  師:請小組***2 ***彙報:測量有盆花的教師辦公室與無盆花的教師辦公室相對溼度的實驗報告。

  ***教師聽取發言並提出建議:向全校師生公佈教師辦公室溼度資料、圖表和結論。指導學生對教師提出養花建議。***

  師:小組***3***彙報:測量家庭居室有花卉房間與無花卉房間相對溼度的實驗報告。

  ***教師聽取發言並提出建議:在牆報或班級手抄報上公佈測量結果,並向家庭提出保持居室溼度建議。***

  師:分析測量 資料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生:植物能增加空氣的溼度。

  師:為什麼選擇3種不同的植被環境進行測試?為什麼不能在有水源的地方進行測試?

  生:才能找出植物與溼度的關係。

  水源會干擾對植物與空氣溼度的關係的測定。

  師:哪組資料起對照作用?

  生:裸地作為對照***無植物***。

  師:植物對環境還能產生哪些影響?

  生:製造氧氣。

  生:固定二氧化碳。

  生:吸收毒物。

  師:殺滅病菌。

  生:減弱噪音。

  生:淨化空氣。

  生:保持水土。……

  4.課堂小結

  師:生物對環境有影響的例子還很多,課後請同學們再收集一些。

  作業佈置

  收集生物對環境有影響的例子。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分析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探究不同 植被對空氣溼度的影響

  生物對環境有影響

  教後反思

  1可通過討論***課本第10頁***教 會學生如何回答問題。

  2.對閱讀材料加小標題的效果很好。

  3.學生的思路還是不開闊的,尤其是要其舉出例子時。所舉例子多不是十分恰當,而且例子老套,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以後在這個方面應多加指導。

  生物資源與初中生物教學結合探索

  一、自然資源與生物教學的結合

  七年級生物課程的第一節內容是《生物的特徵》,第二節是《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七年級新生剛剛從小學畢業來到中學,一切對他們來說都很陌生很新奇,第一節課可安排新生在校園操場上集合,點名分組,強調安全注意事項,然後帶領他們在學校附近的小山和校園內菜園進行實物感知和調查體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山坡上採摘苦菜、灰菜、莧菜、蒲公英、菟絲子、薺薺菜、刺兒菜等。鄉村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而這些菜他們平時就認識,有些山菜自己家裡還吃過,個個小組爭先恐後地報菜名。教師適時引導他們注意觀察植物體的形態結構,使學生正確認識這些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為後面學習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做好鋪墊。有時會遇到調皮的學生捉到蝗蟲、蜻蜓、螳螂等嚇唬同學或是幾個人玩耍,這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徵詢學生意見該如何處理。一般情況下學生們會主動放飛蜻蜓,對於蝗蟲等害蟲會主張踩死或是用石頭打死,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觀察和認識蝗蟲,指導學生用小木棍觸碰它的觸角,蝗蟲很快做出反應躲避到一邊,使學生認識到觸覺的作用。讓學生用手觸控一下蝗蟲的外骨骼,感知外骨骼的作用,告訴他們蝗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為以後學習節肢動物打下基礎。這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通過實物感知體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86•會和認知生物,認識自然,熱愛自然。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基地,帶領他們走進菜園。對於地裡的蔬菜他們再熟悉不過了,但需要引導他們區別馬鈴薯、山藥屬於塊莖;地瓜屬於塊根;胡蘿蔔供食用的部分是肥嫩的肉質直根。對於觀察到的各種植物,教師組織每個組的小組長都一一記錄,回去後各組進行交流、討論、分類。放學回家後,佈置每個學生再到自家地裡觀察或者調查鄰居家的小動物,作好觀察記錄,下節課上課前各組彙報。大自然是每個孩子的樂園,對於剛剛步入初一的學生來說還沒有脫掉孩子的稚氣和童真,教師可在開學初的生物課中帶領他們走進大自然,引導他們在玩中學會觀察生物,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珍惜和熱愛小動物,使他們感受到生物的奧妙,產生想要探索的衝動,從而對生物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等到學習《生物的特徵》時,因為有了之前對生物的調查和研究,這節課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可打破傳統的“課堂中心”“教師中心”,將有限的課堂空間融入到自然和社會,將有限的校內教學時間延伸到學生更多的自我學習時間中去,真正地擴充套件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初中生物教材主要內容是對生物形態結構的觀察和了解。而用新鮮植物進行教學,效果是最為理想的。在講授裸子植物時,課前可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校園裡的松樹,注意觀察松葉的形態結構,球果的著生位置。這樣在課堂學習中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莖的結構”一節時可通過演示實驗觀察莖的輸導作用。課前讓課代表帶領各組小組長到校園的楊樹林採摘楊樹的枝條,將採集來的楊樹枝條插入紅墨水中。上課時將實驗裝置帶到課堂上,當場將莖切成三到四釐米長的小段分發給學生,引導他們按要求剝去樹皮。學生會很清楚的看到木質部被染上了紅色,而樹皮部分未被染紅,從而加深理解莖的輸導作用。採用這種直觀方式教學,學生印象深刻,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學生的直接經驗、生活世界與生物教學的結合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是以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來展開的。採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主要以紀律教育來維持教學秩序,以講授來傳授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以知識的傳授為核心,視學生為接納知識的容器,沒有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也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為此,教師應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在教學中結合農村學生的自身特點,重視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生活世界。例如,在學習哺乳動物的特徵時,瞭解到班級裡有三名學生家裡飼養家兔,一名學生家裡飼養山羊,一名學生家裡飼養黃牛,還有一名學生家裡飼養蘆花雞。課前一週,安排各小組長,提前取得各個家長的同意,分配好任務和注意事項,利用休息天帶領本組去同學家觀察,記錄,課堂上各小組交流彙報。有的同學說我們給家兔吃草和青菜時,看到了它用大門牙切斷了草。也有的同學說觀察到了家兔的磨牙,不過費好大勁,不容易看到,家兔切斷草後,不斷地在嘴裡嚼。“那是在磨碎食物呢。”一名學生急著喊道。還有的小組組員說給家兔餵食一小塊豬肉發現它不吃,而被他家的小狗吃了。觀察山羊的小組彙報了羊媽媽餵養小羊羔奶的感人一幕。有的同學甚至說:“哎呦,老師,我媽媽把我養大不容易啊!”“那你以後該怎麼做?”“我要好好孝敬我媽媽”。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輕鬆理解和掌握了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而且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加深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三、本土季節性作物資源與生物教學的結合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倡導探究性學習是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積極思考,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學習種子的結構時,根據班級學生絕大多數學生家裡都有地的情況,可提前佈置作業讓學生在自家先觀察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等到上課時,課外小組拿來自己在家做的探究實驗互相比較,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以提高學生動手、動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農村學校附近周圍有著豐富的苔蘚植物,在學習苔蘚植物一課時,可向學生布置任務,看看誰能在校園周圍找到苔蘚植物。課間就有學生拿著牆蘚、葫蘆蘚、地錢等來找老師確認,教師便一一詢問他們採摘的環境,有什麼結構特點等。這樣既鞏固了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農村有著廣闊的天地,可以利用這個天然大課堂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傳粉和受精與果實時,可把學校校園基地作為一個很好的課程資源。校園基地裡栽種了玉米、向日葵、黃瓜、西紅柿、辣椒、茄子、豆角、花生等,課間可以帶領學生去觀察:有的黃瓜只開花沒結果實,為什麼?有的向日葵花盤為什麼缺損?黃色玉米地裡的玉米為什麼有的玉米穗上出現了白色的籽粒?在觀察的同時多問學生幾個為什麼,啟發學生認真思考,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在學習嫁接繁殖的知識時,教師自己先栽培兩三盆月季花,教授此課時,將花搬到班級,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掌握扦插的知識。農村學校校園有很多柳樹,可帶領學生在愛護樹木的前提下挑選枝杈,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練習做扦插實驗。因為材料多,每個學生都可以放心大膽地做實驗,並且可以反覆練習操作。在學習花的結構時,已經是隆冬季節,北方已經過了花季,教師可以提前栽種蟹爪蘭花,這種花極好栽培,又恰好冬季開放。上課時,在學生驚奇並且感受著花美的時候,順勢引導學生:“你們知道花都有哪些結構嗎?”“一朵花的主要結構是什麼?”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的說開了。這時教師再進一步引導:“一朵花最主要的結構是什麼?”一般來說同學們回答的都不準確。此時,教師就勢匯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解剖花的基本結構。這樣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同時指導各小組組長將花小心的採摘下來發放到各個小組,組內成員分工合作,在老師的指導下,一邊解剖一邊貼上,最後打分評比。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不但真正認識了花的基本結構,還學會了科學解剖實驗的方法。同時也使學生明白,學習的內容不一定侷限於課本規定的的材料,可以根據環境條件自行選擇,發揮自己的創造思維。

  四、總結

  總之,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根植本土,充分開發和利用本土的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是課程資源開發的生命力所在。實踐證明,充分利用當地生物資源與初中生物教學相結合,開展直觀教學,會使學生學得更加輕鬆愉快,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美好情感。

  作者:姜豔秋 單位:龍井市亞鬆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