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七年級生物教案是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學習生物,教師教授數學的最基本藍本,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設計

  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澱粉、脂肪

  2、舉例說明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加工、應用資訊的能力以及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

  情感目標:使學生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澱粉、脂肪;

  2、舉例說明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教學難點:舉例說明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師:展示兩組圖片,一組是非洲難民的孩子骨瘦如柴,無力行走的圖片;另一組是一些少年兒童過度肥胖的圖片。

  提問:兩組圖片中孩子體態上的明顯差異是什麼原因引導的?***學生答:營養***同學們想不想給他們提供一些科學營養的建議呢?***學生答:想。***

  師:要想科學營養,就離不開營養物質,而我們獲得營養物質的主要途徑是攝取食物,那麼食物究竟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物質呢?

  二、師生互動,解決疑難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自己經常食用的5種食物,提出有關營養成分的問題,並作出相關的假設。

  2、將各小組統計結果進行交流,再統計,全班總計列出多少種食物及營養成分。 3.教師展示收集的食物種類及營養成分。

  彙總調查資料、分析、討論和歸納有關資訊***見下表***。

  師:食物究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成分?

  學生閱讀教科書內容後回答:包括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

  和維生素共六大類。

  師:誰能告訴我哪些營養成分屬於無機物?哪些屬於有機物?

  生:水、無機鹽屬無機物,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屬於有機物。 師:三大產熱營養素是哪三種營養成分?

  生: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三、實驗: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澱粉和脂肪

  學生4人一組進行實驗,並講述實驗現象和結果

  討論: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質、澱粉、脂肪一樣多嗎?

  師:我們認識到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這幾種物質分別有什麼作用?我們主要從哪些食物中可以獲得這些物質?

  生:結合第21、22頁教科書內容和自身生活經驗,小組總結歸納,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師:參與小組活動,指導學生列表歸納。

  生:彙報合作成果。

  師:適時對學習小組進行表揚和激勵。

  生:學生互評,並對學習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價。

  師:食物中是否含有無機鹽呢?下面我們用實驗來進行探究

   探究食物中含有無機鹽

  學生4人一組進行實驗,並對實驗現象進行記錄,小組互評實驗結果

  學生舉例說出各種無機鹽的作用

  4、指導學生閱讀課本25頁瞭解各種維生素的作用及缺乏會導致的疾病

  四、師生共同小結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誰能告訴我你有哪些收穫,你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生:回憶並答出營養成分的種類,主要食物來源及主要功能,並互相補充。 ***師適時質疑***

  五、自我評價:課本24頁 1、2、3、4 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1、蛋白質

  2、澱粉 人體供能物質

  3、脂肪

  4、水

  5、無機鹽

  6、維生素

  初中生物教學學生髮散思維培養

  摘要: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把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作為教學目標,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在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同時,為學生創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本文分析瞭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期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

  關鍵詞:

  初中生物;發散思維;培養

  發散思維是指多方位、多層次以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活動。它的主要特徵包括精細性、流暢性、獨創性以及變通性。其中,流暢性是指思維十分靈敏迅速;變通性是指思維可以隨機應變,並且觸類旁通;精細性是指精細分析事物的原理或者整個過程;獨創性是指標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至關重要。

  一、連環設疑,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傳授生物學知識以及應用生物基本原理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不同層次和不同方位的問題以及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如在教學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吃饅頭,要求學生細嚼慢嚥,親身感受整個過程,然後提出相關問題,如“食物裡面什麼營養物質會被消化?在什麼地方被消化?最終流向哪?”“食物的消化應具備哪些條件?消化發生在什麼地方?”通過環環緊扣的提問,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學生接受長時間訓練之後,就會逐漸減少對教師的依賴,養成獨立思考、探索知識的良好習慣。

  二、質疑問難,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哲學家陳獻章曾指出:“前輩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質疑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發展,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激發學生不斷質疑問難的熱情,引導學生思考、領悟、疑問以及學習生物知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質疑習慣,迴圈往復,最終養成發散思維。此外,教師還要不斷鼓勵學生對教材內容、學生和教師的表現發表個人意見。如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人的性別決定》一課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有的學生想知道兩性人是什麼樣的人、兩性人的體內染色體與常人是否存在差異、增加或者減少性染色體會出現什麼後果等方面的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先讚賞並且肯定學生的疑問,同時簡單介紹有關兩性人的知識。問題的答案不是這個環節最重要的內容,教師要利用這些問題,有效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獲得獨到的見解,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構建新師生關係,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師應倡導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在人格、知識以及能力方面得到和諧發展,讓學生轉變成終身學習者和自主學習者。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動探求生物知識,充分發揮創造力,學生不再是教師的聽眾,更不是課堂教學的配角,所以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初中生物教師需要將增強學生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並將提升學生髮散思維作為根本,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個人空間,並且尊重學生的人格、愛好以及個性,秉持著友善、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每位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生”,教師應給予他們足夠的重視及關懷,讓所有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都可以和教師共同參與教和學的過程,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營造一種寬鬆自然的教育環境。如在《測算和採集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的實驗教學時,初中生物教師可以親身融入實驗過程,並且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居民住宅小區裡面的塵埃是否少於煤樓?”“樓層越高是否塵埃越少?”“室內塵埃是否少於室外?”“雨後空氣裡面的塵埃是否少於雨後?”然後和學生一起探究這些問題。等到學生測出結果後,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分析,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結果的興趣,然後主動分析、解決問題,最後獲得結論。當處於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時,學生就能暢所欲言,自由抒發自己的意見,同時敢於糾正其他學生的想法,經過探討之後獲得最佳方法,實現提升學生髮散思維的目的。

  四、合理設計練習,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不能完全依照常規,而是要尋求變異,從多個角度以及不同方向分析相關材料資訊,通過各種方法、途徑深入分析並且解決問題。部分練習題的訓練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能夠通過串聯知識,實現舉一反三以及觸類旁通的教學目標。習題設計的方法有:首先,一題多變。使習題裡面的情節、條件以及問題發生敘述形式、擴縮、比較以及順逆的改變。這樣,學生就能在不同情況下,從不同角度瞭解問題;其次,一題多議。教師可創造問題情境,有效調動學生各個方面的技能以及經驗,並且組織學生議論,產生思維撞擊。如對於“為什麼子女會和自己的父母比較相似”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表述。如基因怎樣控制性狀、什麼是基因、人體基因和DNA之間存在什麼關係等。

  五、結語

  在開展初中生物教學工作時,教師應從不同方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注重開展實踐活動。同時,教師還需進行探究型教學,激發學生生物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孫佳 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洋溪中學

  參考文獻:

  [1]黃慧.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J].成功***教育版***,2010,***12***.

  [2]庫裡曼•考開.發散性思維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2,***6***.

  [3]唐述亮.發散性思維在初中生物課堂上的應用[J].東方青年•教師,2011,***38***.

  [4]凌麗紅.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J].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