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教育論文範文

  近幾年,臨床醫學教育背景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既往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高職臨床教學的要求,高職院校臨床醫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臨床醫學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臨床醫學教育視覺思維能力培養

  摘要:臨床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視覺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其內容的構建能夠不斷激發醫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在醫學教育視角下,應該逐漸引導醫學生構建醫學意象庫,並養成良好的醫學視覺思維方式,從而為醫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臨床醫學;教育培養;視覺思維;能力探究

  美國藝術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中提出了視覺思維這一概念,他認為視覺思維具有思維中的一切本領,對於這種本領而言,並不是人們在觀看外物時所獲得的理性參與,而是說明視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維功能,在整個思維運用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因此,在問題分析的過程中其創造性的思維可以分為以下幾點:首先,視覺思維是一種源於視覺感知的探索性內容,其次,視覺思維具有語用意向操作的靈活性,最後,視覺思維在產生的過程中會出現誘導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主體的“無意識心理”。因此,在臨床醫學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視覺思維的能力的探究,可以為醫學生的綜合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臨床醫學中視覺意向的分類

  ***一***臨床醫學中的時空意象

  時空意象主要是指生理現象、病理現象以及基本過程在一定時空內所發生的現象,在其分析的過程中會涉及到人體結構以及不同生理器官在某一時刻的位置變化,而對於這種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時空性形象的現象被稱之為時空醫學意象。

  ***二***臨床醫學中的情景意象

  情景意象主要是指生理器官、病理現象等,在一定程度上會呈現出客觀的、具體的以及生動的特點,通過對不同臨床醫學情境的意向分析,實現情景意象的構建。

  ***三***臨床醫學中的模型意象

  在臨床醫學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明確臨床醫學中的基本概念,在問題研究的過程中教育人員應該抓住主要的內容,建立相關的教學模型,從而實現簡潔性、理想化模型的構建[1]。

  ***四***臨床醫學中的圖形意象

  在醫學概念以及醫學規律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驗的結果分析以及臨床問題的解決,學生會通過示意圖以及列表格的形式進行問題的分析,在這些圖形概念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會通過觀察及思考形成圖形意象,從而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充分性的保證。

  二、臨床醫學視覺思維的主要型別

  ***一***網路型視覺思維

  網路型視覺思維在構建的過程中主要是從整體出發,全方位、多角度以及多層次的看待醫研物件,其具體的思維方式包括以下幾種特點:首先,系統性,主要是在研究的過程中醫學生將研究物件作為一個系統,並構建成網路形式。其次,交錯性,主要是系統與系統之間,通過網點的相互聯絡,呈現出交錯複雜的網路結構。最後,互動性,主要是網點之間呈現出的互動性的制約因素,通過醫學研究的分析從其主體出發,實現網路視覺思維的協調性處理。

  ***二***前導型醫學視覺思維

  對於前導型視覺思維方式而言,主要是通過觀察、分析,研究醫研物件的發展以及動態的變化。在這種視覺思維方式的應用,可以在物件發生變化之前採取有效的醫學策略,從而為臨床醫學研究方式的構建提供充分性的保證。

  ***三***創新性醫學視覺思維

  在創新性視覺思維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幾種特點:首先,具有一定的思維發散性,主要是在視覺思維形成的過程中將思維作為基本原點,通過正向、反向、平面以及立體化的分析,實現問題的多方位思考,從而為問題的分析及解決提供科學化的依據。其次,實現思維的辯證整合。對於這種事物形式而言,主要是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醫學生可以在原有限制的基礎上,通過多角度對問題進行研究及分析,從而為其臨床實踐提供充分性的保證[2]。

  三、臨床醫學中視覺思維探究方法探究

  ***一***一體化視覺思維方法的構建

  臨床實踐的過程中應該構建眼、手、腦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而且在臨床思維培養以及訓練的過程中,通過眼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視覺能力、辨別能力以及判斷能力,實現學生視覺思維的提升;手的訓練可以逐漸提升學生對視覺資訊的傳達能力,為學生操作技術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腦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實現其創造思維的創新。其中的視覺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視覺以及感知能力,使學生在問題分析的過程中促進眼、手以及思維的有效結合,為其視覺思維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3]。

  ***二***實現視覺思維與語言思維的綜合發展

  在臨床醫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將較為擅長的思維語言運用在視覺思維之中,從而使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的視覺性思維。與此同時,在視覺思維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視覺筆記、繪畫教學等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而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概念圖進行課程內容的表達,明確不同概念之間的關聯性。例如,在肺的概念圖分析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營造一種清晰的教學思路,通過思維導圖的構建,強化學生對中心知識點概念的認識,並繪製出與主題有關的圖形,可以圍繞食管癌切除這一主題構建思維導圖,在問題分析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患者的基本狀況進行分析,從而確定一種相對有效的手術方式,讓學生在問題探究的同時,提高問題的思考能力,併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實現靜態思維與動態思維的結合

  靜態思維主要是在問題思考的過程中,將靜態作為主要的思維形式,從而使學生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穩定性的思維。而且靜態思維中要求通過對固有概念的分析,從而使醫學生對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形式以及基本結構都形成系統性的認識,並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動態思維主要是將動作為基本的思維形式,通過不斷的運動、調整實現思維的優化。在人體認知的過程中,由於其是一種完整性的有機體,人體在發展的同時,體內的物質呈現出不斷運動、變化的更新狀態,因此,在臨床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構建動態化的思維培養模式,使醫學生養成良好性的運動思維。在臨床醫學視覺思維營造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動、靜思維模式有效結合,實現醫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其在臨床醫學問題研究的過程中實現創新性的發展,同時為醫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4]。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臨床醫學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視覺思維的培養,可以逐漸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通過動、靜思維的充分結合,使學生呈現出動態化的思維形式,使其在醫學問題分析的過程中,更全面發現問題所在,並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更全面的展現系統性、生動性的教學模式,強化醫學生對人體身體結構、病理結構以及診療流程的分析,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併為其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林宗武.臨床醫學教育培養視覺思維能力的策略與方法[J].復旦教育論壇,2011,06:93-96.

  [2]劉冬巖.視覺思維對教學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0***2***:67-69.

  [3]邱峰.遠端醫學教育臨床技能培訓模式與平臺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11.

  [4]楊淑.中醫臨床碩士研究生對實習質量主要影響因素的評價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0.

  二:臨床醫學教育導師制分析

  摘要:實踐教學在全部臨床醫學教學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有的“班建制“和”課堂講授制”為主的教育模式下,加之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體制的限制,使得臨床醫學實踐教學改革舉步維艱。

  關鍵詞:臨床醫學;教育

  1導師制和臨床醫學實踐教育的關係

  臨床醫學教育有兩個重要屬性:師承關係和實踐教學,且二者緊密相關。實踐教學是師承關係建立的主要目的,而師承關係又是實踐教育的重要方法和保障。良好師承關係的實踐教學使學生不僅能從老師那裡學到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學到做人的真諦、高度的職業認同感和堅定的專業取向,而後者無疑是現代醫學教育工作者們所共同追求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目標。在我國的傳統醫學中,學醫就是跟著師傅做學徒。這種跟師帶徒的教學方法對我國延綿數千年的傳統醫學地傳承和發展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這種傳統的跟師帶徒教學也有明顯的侷限性,也正是因為其侷限性,隨著西方教育方法地傳入和發展,我國本科臨床醫學教育中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逐漸為西方教育的班建制和學分制所取代。在我國現代本科臨床醫學的教學中師承關係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由於師承關係的消失,使得學生在臨床醫學實踐教育中得到“面對面”和“手把手”的機會越來越少,應該說這是我國臨床醫學實踐教育水平難以提高的癥結所在。

  2導師制的起源和作用

  導師制是十五世紀初起源於英國牛津大學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學本科教學的核心和基礎。牛津大學導師制的施行方法是:在新生入學報到後,學院就給其指定一位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品行、學習和生活;其最大特點:要求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的關係,師生關係密切。導師與學生之間實行的是一對一、面對面的個別輔導,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導師可以隨時瞭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先後被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學學習效仿,成為目前大學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模式。導師制的主要目的和作用:①學生有專門的老師指導,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②增強了導師對學生的責任感;③導師對學生的指導是全方位、多方面地,包括幫助解決學生的個人問題、思想問題、生活問題等,導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④有利於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感情;⑤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因人而教,引導學生開發潛能、展現才能,為專業人才地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⑥指導學生未來的專業取向;⑦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又能兼顧個人的興趣和愛好;⑧有機會學習導師的專業特長。這種師承關係,在醫學生的專業理論學習和臨床實習實踐中尤為重要,並能在學生畢業後繼續起到指導作用[3]。

  3導師制和PBL教學法的關係

  目前在醫學教育中十分流行的“問題引導式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主要組織基礎就是導師制。在臨床醫學PBL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成5~10人的學習小組,建立導師指導小組,增加了學生和導師之間的溝通機會,學生可以隨時提出問題討論,尋求答案。該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和案例為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導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指導方法,因人施教,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4]。在PBL教學環境中,教師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必須要完成從單純知識傳授者到討論的組織者、引導者及職業取向的指導者這種導師角色轉變[5-6]。然而,國內現階段PBL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醫學理論,主要教學方式是小組討論,而實踐PBL教學如何進行,目前報道較少。筆者認為,可以從臨床實踐教學推行導師制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新的教學方法。

  4我國現階段本科生導師制現狀

  在我國,導師制主要是針對研究生教育。2002年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全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目前,全國各地高校的導師制教學方案紛紛出臺,本科生導師制逐步在國內高校開始推行。許多醫學院校根據臨床醫學專業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也開始試行導師制。然而,這些導師制多在學生進入大學後的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實施[7-9],目的是幫助學生能夠儘快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採用導師制來加強醫學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導師制的教學平臺上通過臨床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堅定的專業志向、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實踐技能,是目前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10-13]。

  5本科臨床醫學實踐教學中實行導師制的意義

  實踐教學在全部臨床醫學教學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有的“班建制“和”課堂講授制”為主的教育模式下,加之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體制的限制,使得臨床醫學實踐教學改革舉步維艱。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呼籲建立本科臨床醫學實踐教學導師制作為臨床醫學實踐教學的教學平臺,以此來改變臨床醫學實踐教學的被動局面。實踐教學導師制有望在臨床醫學實踐教學中徹底改變現有的“班建制”和“課堂講授制”的教學方式,以“一對一”、“面對面”、“手把手”的教學方式來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臨床醫學實踐教學中推行導師制的意義在於:①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聯絡,導師多方面的指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②以學生為中心,因人施教,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③幫助學生了解醫院、病房、患者,幫助學生與患者溝通,有利於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接觸患者,提高臨床實踐能力;④增加學生實踐學習的機會,使其能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所學醫學知識;⑤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原來的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式學習。綜上所述,在臨床醫學實踐教育中實施導師制是提高臨床醫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其在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將會起到重要作用,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在自己所在的學院開展實踐教育導師制工作,為臨床醫學實踐教育的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循證醫學與臨床醫學教育李靜,王家良華西醫學1999-09-30

  2、循證醫學對臨床實踐和醫學教育的影響李峻;董碧蓉;中國循證醫學雜誌200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