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立和海底行閱讀答案

  人生的生命狀態不外乎兩種:向上和向下。“高高山頂立”和“深深海底行”,都是本然修煉的結果。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山頂立和海底行》閱讀材料

  從某種終極意義上說,人生具有本然的修煉意味,只是有的人意識到了,有的人沒有意識到。但不管意識到的還是沒有意識到的,人生總不外乎呈現為向上和向下這兩種生命狀態。向上為火,向下為水;因為火不管什麼時候總是向上燃燒的,而水不管在什麼情形下總是向下流淌的,水往低處流。向上具有陽剛的力度,向下則有陰柔之美。中國古代的禪師把禪歸結為“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前半句指的就是火的狀態,後半句說的乃是水的形象。生命有時是不斷的向上、向上,力圖站到山頂上去;有時卻是向下、向下,順流而下,聽其自然,或者隨遇而安。而什麼時候應該向上,什麼時候應該向下,則完全取決於每一個人自身的修為。

  火和水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生命狀態,但在我看來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選擇火的力度,到了暮年時分,才進入水的柔美。當然,有的人一生都在向上,有的人一生都在向下,人生的方式沒有公式可言。比如李白,他一生都在夢想“身登青雲梯”,然而又不得。李白是個功名心很重的詩人,當皇帝把他叫進宮裡去時,他得意之極,大呼“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一旦跨到皇宮的門檻上,就羞於與“蓬蒿人”為伍了。須知“蓬蒿人”中有的是藏龍臥虎的高人。後來,李白在皇宮裡受排擠從而被逐,於是他開始牢騷滿腹,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責,使我不得開心顏”。儘管李白有時也向往過“散發弄扁舟”的瀟灑,但他一生更多的卻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所謂“蜀道難”,其難者,仕途也。相比之下,蘇東坡比李白更上了一層樓。蘇東坡越過了“身登青雲梯”的階段,開始感嘆“高處不勝寒”。李白終其一生都沒有到過“高處”,所以他只是嚮往登高,而渾然不知高處究竟怎麼樣。至於蘇東坡,他是到了高處的詩人,他知道了高處的寒冷。由此可見,“高高山頂立”並不完全意味著成功,也同樣意味著孤獨和寂寞。當一個人能感受到高處的寒冷時,李白式的功名心便開始消退了。生命由此不知不覺地轉向了另一種狀態,不再是一味的向上,而是走向順流而下的“海底行”。

  海底行有許多不同的方式,比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是一種,李叔同的皈依佛門是一種,比起山頂立那樣的迎風展翅,海底行是低調的,默默無語的,甚至得有地藏菩薩那樣的氣度:“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當然,不管海底行有多少方式,其基本的人生姿態是一樣的,需要一顆平常心。平常與平庸不同。平庸往往是一種苟活,而平常卻是一種修為。有一部名為《英雄》的美國電影,就描寫過一個具有平常心的小人物,如何在一架墜毀的飛機裡奮不顧身地救落難乘客,完了又悄然離去。彷彿是為了強調一個英雄人物的平常心,導演還特意設計了這麼一個有趣的細節,當這個英雄從濃煙裡扶起一個女乘客時,順手牽羊地撿走了對方的錢包。因為英雄也是人,是人就難免有人性的弱點。導演為了降低英雄的高度,不惜讓他展示人的卑微和低下。且不說這種方法是否可取,但人們至少可以從中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就人的本性而言,都是一樣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你究竟向哪個方向發展,取決於你自身的修煉。海底行的海,有許多層象徵意味,它既象徵著芸芸眾生,茫茫人世,又象徵著生命的本性,內修的境界。正如山頂立有一種高昂的氣勢,海底行需要非凡的定力。所謂戒定慧門者,戒是自律,定是底氣,慧者通靈。海底行修的是定力,而定力修成,慧門也就自然打開了。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喜水。水是與智慧相關聯的。爬山需要勇氣,入水則得有慧根。海是博大的,在這個意義上,海又象徵著一種胸懷,一種無邊無際的慈悲、山有山的標高,海有海的博大。就此而言,人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機會,看你能否抓住它。至於你抓住的是高山,還是大海,那是你的選擇,你的命運,你的造化。反正你不要隨便錯過。

  《山頂立和海底行》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4分***

  A.“高高山頂立”和“深深海底行”,都是本然修煉的結果。

  B.李白和蘇軾都是想“高高山頂立”的人。

  C.“高高山頂立”和“深深海底行”都需要人們有一顆平常心。

  D.人們都是欲“高高山頂立”而不可得之後才轉為”深深海底行”的。

  E.人生的生命狀態不外乎兩種:向上和向下。

  《山頂立和海底行》閱讀答案

  小題:C、D

  小題:C後者才需要平常心;D不合實際,如蘇軾是“高高山頂立”後轉為“深深海底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