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意義上的廢墟保護閱讀答案

  廢墟一般是指歷史上曾經作為人文景觀存在過的、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被毀損後的遺蹟。廢墟是人類歷史延續存在的一個最真實的重要物證。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景觀意義上的廢墟保護》閱讀材料

  廢墟一般是指歷史上曾經作為人文景觀存在過的、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被毀損後的遺蹟。廢墟主要由兩種因素造成:一種是人類的種種作為,如搬遷、戰爭;一種是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火山爆發。廢墟是人類歷史延續存在的一個最真實的重要物證。也就是說,廢墟是最真實、最生動的歷史記憶的表達。我們不僅可以通過文獻去記憶歷史,而且可以通過廢墟去記憶歷史。廢墟最真實地顯現了我們的歷史記憶。

  廢墟是我們獲得自身文化身份的一個確證,並因此而使我們的生存具有一種充實感。實際上,廢墟的存在就是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如果我們說我們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樊城人的後代,卻什麼廢墟遺址都沒有,只能到文獻故紙堆裡找證明,我們的說法就顯得蒼白無力。當然也可以蓋一座漂漂亮亮的新城隍廟,但不能說我們是擁有悠久歷史的群落,在幾百年前就有某某信仰了等等,因為證明不了。而廢墟恰恰是一種具有真正證實這種文化身份、增加文化認同的實物存在。增加了這種文化認同,我們才具有一種充實感。

  廢墟具有審美情感凝聚意義上的深刻內涵。也就是說,它對於我們的審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無法比擬的深刻意義。人類的情感是可以很輕鬆的,人們可以看看戲,聽聽歌;也可以是很豐富的,具有深刻的感時傷逝等等歷史內涵的審美情感。這種深刻的審美體驗可以從廢墟中得到。古代詩文中,讓我們覺得最深刻的就是感懷廢墟的那些,如南朝鮑照的《蕪城賦》,這些詩文把對廢墟的感懷和人世滄桑變換聯絡起來。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廢墟,才可以獲得那種感懷傷逝的審美體驗。我們可以通過廢墟讓生命的涵養、審美的體驗變得鮮活和豐富。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廢墟這種文化遺產,那麼我們對待廢墟的態度和做出的城市規劃就會不同。揚州也曾在前幾年整治過運河風光帶,最後運河整治好之後,兩岸花紅柳綠,草坪、坡阜掩映其間……那裡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風光帶。運河是有歷史記憶的,但在那裡似乎消失了。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

  許多城市在改造過程中,通過拆遷,舊貌換新顏,卻讓城市歷史中斷,讓城市記憶從一種很鮮活的存在變成蒼白的文獻。在拆遷中遇到的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遺蹟,包括小碼頭,甚至那些雜亂的民居,如果從景觀意義上來規劃,就有可能儲存下一個城市的某些歷史記憶。因此,從景觀設計意義上去規劃城市廢墟的儲存,是與一般意義上講的城市規劃不同的。

  ***摘自《藝術百家》2009年第4期,有改動***

  《景觀意義上的廢墟保護》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對文中資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廢墟只能讓人們瞭解歷史的某個瞬間,而要全面瞭解真實的歷史,人們只有通過閱讀歷史文獻才能實現。

  B.人們對廢墟的價值認識不清,認識不夠,其實是造成當今城市發展之中導致大量廢墟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C.《蕪城賦》之所以比其他的許多詩文更容易讓人獲得感懷傷逝的審美體驗。是因為文中寫了對廢墟的感觸。

  D.如今,人們在規劃城市時都會有意識地保護一些古建築、古遺址,這說明人們開始對廢墟的價值有所認識。

  E.從保護義化遺產的角度看,揚州市把運河兩岸整治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風光帶,其實就是對歷史文化的破壞。

  小題2:下列對“廢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廢墟一般指以前的人文景觀在長期的歷史變遷過程中遭到毀損之後被儲存下來的遺蹟。

  B.廢墟是一種最真實、最生動的歷史記憶的表達,也是人類要記憶歷史所必須依據的條件。

  C.廢墟是使我們的生存具有一種充實感的客觀存在,也是我們獲得自身文化身份的實物存在。

  D.廢墟是一種對於人類的審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所無法比擬的深刻意義的文化遺產。

  小題3:文中“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一句中的“這”具體指代什麼?***4分***

  小題4: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廢墟的作用。***4分***

  《景觀意義上的廢墟保護》閱讀答案

  小題1:A、DA無中生有,“廢墟只能讓人們瞭解歷史的某個瞬間”文中無此資訊,且“只有通過閱讀歷史文獻才能實現”的說法絕對化;D曲解原意,“人們開始對廢墟的價值有所認識”說法錯誤,人們對廢墟的價值認識早就開始,只是不夠重視

  小題1:B廢墟“是人類要記憶歷史所必須依據的條件”的說法有誤,原文說“我們不僅可以通過文獻去記憶歷史,而且可以通過廢墟去記憶歷史”,意思是廢墟只是記憶歷史的條件之一

  小題1:①人們不瞭解廢墟的深刻內涵和重要作用;②在城市建設當中對廢墟不加以重視,甚至出現隨意損毀、改造廢墟的做法。

  小題1:①廢墟能最真實地顯現我們的歷史記憶;

  ②廢墟能增加人們對文化的認同;

  ③廢墟能涵養生命,讓人獲得深刻的審美體驗;

  ④廢墟能讓歷史記憶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