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網路短文閱讀

  相信現在的年輕朋友都會時常找一些勵志的網路文章來閱讀,那麼勵志文章網路短文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文章網路短文:任何時候,奮鬥都是人生的底色

  “史上最難就業年”,大量高校畢業生臨近7月1日離校時節,工作仍無著落。看到家有“富爸爸”的同齡人,一畢業就進入企業管理層或者得到創業資助,再聽到個別用人單位“蘿蔔招聘”的訊息,不公平感從心底滋生。有人氣餒,再怎麼努力也沒用,好工作輪不到寒門子弟。有人感嘆,階層固化嚴重,向上流動是空想。網路上、現實中,不少人表示“不再相信奮鬥”。

  不信奮鬥,還能信什麼?“含著銀匙出生的人”,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是少數。佔絕大多數的普通家庭孩子,如果想擁有更好的生活、實現更大的發展、改變自己的人生,最可靠,甚至是唯一的法寶,只有奮鬥。

  不奮鬥可能一無所有。等靠要,等不來一份工作,等不來發展的機會,最後往往只能去“啃老”。一味地怨天尤人,蹉跎的是自己寶貴的時間,真正的機會來時,容易因準備不足而失去。面對青年就業難題,國家制定出臺了一攬子政策措施,首次明確對困難家庭的高校畢業生確保就業,並強調要促進就業公平。“市場主導就業”的前提下,如此政策已稱得上對高校畢業生盡最大可能照顧。即便是專供高校畢業生的崗位,一樣要面對競爭,一樣要通過個人的努力才能獲得。

  “奮鬥沒有用,向上的通道早就封死了”——最近網路上一篇這樣的文章引起熱評。向上流動的難度在當下或許變大,可說到“封死”,除了自己放棄,其他人都做不到。

  就業過程中,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時有發生,急需大力糾正。然而,用人單位終究要用人,科研院所需要有才華能鑽研的人才,醫院需要懂專業能吃苦的年輕人,企業需要勇於開拓、積極向上的高校畢業生拓展業務……求職者自身的才華和能力永遠是用人單位考慮的核心因素,沒有誰會想招錄一批有背景沒能力的人。

  進入社會之初未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不等於奮鬥就此無用,人生從此暗淡。最近大熱的電影《中國合夥人》片尾,展示的那些改革開放以來成功者的形象:新東方創始人、馬雲、“老乾媽”……起初未必有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好工作”,最終靠的仍然是不懈的奮鬥。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一直面臨較大困難,同樣有不少學子踏實肯幹,邁出了創業的步伐,用奮鬥經營自己的人生。

  強調奮鬥的力量,不是說社會沒責任、問題都出在個人觀念。現實生活中,起點不公平、機會不公平、規則不公平的情況確實存在。這就要重視經濟社會中所有不平等環節,暢通向上流動的渠道。全面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不讓寒門子弟在起跑線上就落後。

  打破壟斷行業、權力部門的就業壁壘,防止近親繁殖,儘可能實現就業公平。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讓踏實肯幹的勞動者更多地積累財富,讓“勤勞致富”成為勞動者可觸控、能實現、進而深信的事實。

  暢通向上的渠道意義重大。但無論怎樣的通道,都不會是筆直的。公平地進入好大學,不等於進了保險箱。公平地獲取好工作,不等於必定有好前途。人人有上升的機會,不是人人必定能上升。任何時候,奮鬥都是人生的底色。

  勵志文章網路短文:像竹子一樣成長

  竹子,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託物言志的描寫最多的植物,蒼勁挺拔的竹子之所以能被人們所讚美是因為它的生命力極其頑強,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中也能生長。竹子的成長過程是值得人們敬佩的,它用4年的時間可以將根莖在土壤裡延伸了數百平米。但僅僅長高了3cm,可是從第五年開始卻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的生長,僅僅用了六週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

  竹子的成長過程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品格,如今浮躁的社會,太多的人都想急功近利或者不勞而獲,卻不懂得積累自己的厚度,結果往往都是失敗而終。竹子之所以能夠快速在後期生長,就是因為前四年它沒有基於向上生長,而是用堅忍不拔的意志擴充套件自己的根系,更好的吸收營養,為將來的成長打好根基。荀子《勸學篇》曾有這樣一句話“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是在告訴我們,成功往往是取決於對所有細小工作的積累,只有腳踏實地走實每一步,不斷累積厚度,才能聚流成河。

  鄭板橋在《竹石》中這樣寫道:“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是讚美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剛毅的性格。蒼勁提拔的竹子,歷盡千難萬阻破巖而出,是在告訴我們任何成功都是需要風吹雨打的考驗,需要我們用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堅定不屈的品格去克服,對夢想堅定,不向苦難低頭。史泰龍的成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史泰龍在成功之前出身在一個窮困潦倒的家庭,連一日三餐都難以維繫。但是他卻有著一個很多人看似不切實際的夢想,他想當演員成為一個明星。很多人都覺得連一件像樣的西裝都買不起的人又怎麼可能拍上電影。不管別人怎麼看他,史泰龍卻從未放棄過自己的明星夢。

  那個時候,好萊塢共有500家電影公司,他逐一記下來,然後根據自己制定的計劃,帶著自己寫好的量身訂做的劇本前去拜訪。但第一遍下來,所有的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500家公司全部拒絕他,這種事情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恐怕就此罷手了。然而這個青年並沒有放棄,他從最後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後,又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第三輪拜訪,然而都以失敗告終。但他沒有放棄到了第四輪,終於,當拜訪完第349家後,第350家電影公司的老闆破天荒地答應願意讓他留下劇本先看一看。後來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史泰龍擔任自己所寫劇本中的男主角。電影播出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影片的名字叫《洛奇》,史泰龍也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人生的道路上不會總一帆風順,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有竹子的精神,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了巨大阻力阻止你前進的步伐,那就像竹子一樣耐心的吸收土壤裡的營養擴充套件自己的根系,當有一天我們足夠強大了,就可以衝破層層阻礙,看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勵志文章網路短文: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

  作者:閆曉雨

  十年後,我終於接受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個俗到家的道理。

  還記得第一次在課堂上聽數學老師講到這裡,正在埋頭看小說的我,忍不住心底那絲小叛逆,低頭悄悄和同桌說:“不對!他說的不對。”一張白紙之上,躍然著無數種可能,兩點之間除了平淡乏味的直線,總還有更多新奇冒險的捷徑,有待探索。何況,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未知的地方、奇妙的選項、別處的月光,我們為什麼非要死循著一片海的方向,去追逐那些看起來差不多模樣的潮浪?

  我不想過那樣的生活,不想日復一日,更不想在所謂的兩點之間遺失個性。比起抵達終點,我更想徹底享受過程。所以在青春期最寶貴的時間裡,我花費大量時間去讀散書,交朋友,四處晃悠,在各種愛好裡尋找安慰感。我學過跳舞,但只是驚鴻皮毛,用來回憶說笑。我學過畫畫,但總計沒超過三個月,最終畫出的懶羊羊常被人誤以為是灰太狼。我嘗試在每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裡播種自己的心願,可僅僅只是播種而已,之後的澆水、施肥、修剪都被我很快拋諸腦後,再不惦記。

  上大學那年,我開始在雜誌上寫稿,當時和同在作者QQ群裡的朋友L關係甚密。我們聊起夢想,談起對未來的規劃,我驚訝地發現,她竟然連最近五年的人生目標都已註明:去美國做交換生、每兩年出一本書、在28歲之前爭取拿下屬於自己的電影版權。

  “你呢?”

  “我……我還不知道呢,走一步看一步吧。”

  認知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現象,叫做“證實性偏見,即過於關注支援自己決策的資訊,從而盲目認為,其他任何與之相悖的觀點都是不可取的。對我來說,“堅持”及“專心致志”這兩個詞就是那戴著虛偽面具的悖論。對於生活,我向來都是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沒有太大企圖心,懶惰、拖延,朝三暮四開頭,亂七八糟結尾,這些是常有的事。雖然偶爾會覺得這樣做效率低進步慢,但轉眼想想,即使慢悠悠走曲線也能收穫其他空間裡不同的美好風景,也就允許自己任性放肆了。

  L恰恰和我截然相反。在她的世界裡,沒有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鬆散,沒有覺得艱難就輕易放棄的退縮,她對自己很嚴苛,下定決心要實現的目標,即便路途波折也要想辦法達成。我認識她的那年,她在臺灣讀大學,中文系,平日裡結課後還會到附近的咖啡館裡做義工,一邊端著盤子聽客人眉飛色舞侃大山,一面耐心記下那些橋段,等夜裡回去再加工成有血有肉的短篇故事。好多次,在她的文字裡,我都能感受到那些來自不同靈魂幻化出的情愫蝴蝶,撲通撲通,就飛進了人心裡。

  除卻寒暑假,她大概堅持了八個月,文筆和腦洞在那段時間裡迅速拔高一個層次,由內而外生長的新鮮感,令她自己都覺得驚喜。

  胡適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2012年12月31日,她給我留言,過了今天,她就要開始新生活了。我才得知,原來在我渾渾噩噩窩在宿舍裡看韓劇、刷淘寶的間隙,L一心撲在雅思複習上,最終以7.0的成績被學校保送去美國做交換生。如今想來,如果2012真有世界末日,那我們的結局也不能同日而語,想必她會在欣喜中安然迎接輪迴,而我卻要因為充滿遺憾、不甘,和對那些未曾達到的夢想喊冤叫屈而黯然飄蕩於人世。

  L去美國之後,我們的聯絡就很少了。她在繼續忙著學習,我在繼續忙著刷劇。我們的日常慢慢只能通過微博或朋友圈的形式來關心對方,彼此之間唯一的共通點,只剩下寫字。不同的是,她日日都會在晚上休息前伏案首寫,無論字數多少,就算是以練筆為目的,她也會泡杯熱茶坐在那裡任憑手指在鍵盤上翩然起舞。而我呢,每日泡在零食堆裡,面對著空白的word瞬間退回到小學生做作業的拖延心理,恨不得矇頭睡下,有個神奇的哆啦A夢會幫我把腦中所想,直接以最華美的篇章鋪陳在電腦上。

  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斷以轉移視線來安慰自己,瞧,你也不是沒有努力呦。我去學化妝,在大家有模有樣跟著老師給對方描眉的時候,我在一旁偷吃桌上的馬卡龍。我去學播音,跟著舍友跑到教學樓下練習發聲,早起了幾天便發誓再也不背那討厭的繞口令了。我去學攝影,揹著相機終於找到片風景優美雜人又少的地方,卻開始抱怨相機太重,壓得我脖子痠痛。周而復始,惡性迴圈,從15歲到20歲中間,我像一個從來都沒有長大過的小孩,總是心血來潮,總是很快厭倦。

  不日前凌晨,L突然在微信上和我說,她的長篇小說終於要搬上大熒幕了。那一刻,我彷彿看到很多年前,一個表情倔強的女孩坐在咖啡廳裡,看著窗外人來人往,手指忽上忽下,敲出了關於未來的所有藍圖。

  我是真的替她開心。有句廣告文案說得很妙,人生的每一種不甘,都將成為回甘。我非常慶幸在這後青春時代裡,身邊有這樣一個朋友用親身經歷證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真實含義,可能並不是年少時我所理解的固守死板,也不是老師們口中斬釘截鐵通往目的地的唯一方式,而是指出潛伏在時間裡的最佳捷徑——堅持。

  不怕你愛好豐富,就怕你總在挖坑,又填不滿。不怕你經歷波折,就怕你總走彎路,忘記初心。不怕你遲鈍不悟,就怕你總在說你曲線救國,最後,“國”也滅了,心也亡了。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在尋找所謂的逆襲寶典。其實,治癒迷茫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堅持走下去,直到觸開和自己靈魂相契的那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