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和之道的詮釋與反思閱讀答案

  “和”是儒學之道的三個構成性要素之一,新儒家學者不僅將“和”作為一個核心概念,還將它視為一種激發儒家學術的精神。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儒學和之道的詮釋與反思》閱讀材料

  “天”、“人”、“和”是儒學之道的三個構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訓義的三個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學之道的最高點,成為天道與人道有機結合的支撐點。

  “和”並非孔子的發明。出現在青銅銘文中的漢字“和”由一株植物與一張口組成。不過這一漢字常常被用來表徵一個更古老、更復雜的由“龠”與“禾”組成的漢字“龢”。在甲骨文中,作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著一種樂器,可能是一種短笛或有兩個或三個管孔的排蕭。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漢字“龢”在《說文解字》中被界定為“和眾聲”。

  遠古時期,人們普遍認為音樂是與“和”緊密關聯的,如《禮記》所言:“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樂是宗教與社會儀式的一部分。禮與樂的共同作用確立了和:“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進而,禮樂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義。孔子相信音樂在良好品性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並認為音樂不僅能夠調節人的情感,而且能夠於混亂中致有序。

  從音樂的角度看,“和”被擴充套件而意味著一種不同元素的結合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一個新的統一體得以產生。儒家學者有意識地將“和”與“同”區分開來,認為兩個事物間的“同”是對一事物業已具有的特性的簡單複製,而“和”則是創造新的事物。在這一意義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現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種內在狀態,即所有情感的表達都遵循中道原則。儒家認為,在內心修習“和”,我們就會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則必將損害德行。這樣,“和”就等同於美德,並被視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學者看來,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義。作為最高美德,“和”對於個人、家庭和國家的安寧是必不可少的。有序與和平的實現必須內外兼修。正如儒家學者將政治視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為道德修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主要目的。《周禮》記載,周王“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要於內在、外在中體覺“和”,人們就必須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過程中更具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深化自身對世界的理解,克服自我的本性。如此,作為最高理想的“和”就與自然、政治、倫理及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息息相關。在這一意義上,“和”有時也被稱為“中和”。透過“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與均衡性。

  早期大儒們宣揚的“和”的學說在後期新儒家那裡獲得了發展。新儒家學者不僅將“和”作為一個核心概念,還將它視為一種激發儒家學術的精神,一種策動儒家實踐的活力。他們相信,“和”是所有關係的根本性法則,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實現的動因。***節選自《新華文摘》***

  《儒學和之道的詮釋與反思》閱讀題目

  1.根據文意,下列不屬於儒家早期宣揚的“和”的理論的一項是*** ***

  A.認為“和”是所有關係的根本性法則,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實現的動因。

  B.認為“和”與音樂緊密關聯,而音樂在良好品性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認為“和”是最高美德,對於個人、家庭和國家的安寧是必不可少的。

  D.認為“和”是最高理想,與自然、政治、倫理及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息息相關。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和”的理想能激勵著人們為了獲得安寧和諧而不斷地糾正混亂、無序。

  B.在儒家看來,“和”是天道與人道有機結合的支撐點,是儒學之道的最高點。

  C.“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人們相親相敬也就有了社會的和諧。

  D.兩個事物間的“和”可以理解為對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3.根據原文的資訊,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是希望幫助統治者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B.青銅銘文中的漢字“和”由一株植物與一張口組成,據此可知,儒家對和的原初理解與音樂無關。

  C.根據《禮記》所言:“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可以推斷,儒家早就認識到,音樂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過觸及人心、匡正行為創造了“和”。

  D.在當今社會提倡“和”,足以使我們擺脫衝突和混亂,緩解緊張的社會關係,消除衝突的社會根源。

  《儒學和之道的詮釋與反思》閱讀答案

  1.【答案】A【解析】根據最後一段,後期新儒家把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實現的動因”。

  2.【答案】D【解析】“和”不是對事物特性的簡單相加,而是創造新的事物。

  3.【答案】C【解析】“通倫理”就是匡正人們的行為,創造和諧的社會秩序。A“唯一目的是”資訊絕對化,根據第一段,“和”是儒學之道的最高點,成為天道與人道有機結合的支撐點,據此可知,“和”也是為了處理好天人關係,即人與自然的關係;B“和”常常被用來表徵“龢”字,而“龢”是“和眾聲”之意,所以儒家對“和”的原初理解與音樂有關;D在當今社會提倡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衝突的社會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