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現代文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現代文閱讀是七年級語文考試的重要考點,多做閱讀訓練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是備考的關鍵。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現代文閱讀原文

  玉璋,流行的年代起於龍山文化時期,止至兩週之際。考古時,山東、山西等地都出土過不少玉璋,甚至越南北部也有出土。當然還是以成都平原發現最多,三星堆和金沙都發現了大量玉璋。

  璋的形狀有點特別,整體為長條形,平薄,上端有刃,下端為方形,像是一把刀。《說文》說“半圭為璋”,有一定依據。很多玉璋在下端闌部兩側有牙狀突起,因而被稱作“牙璋”。玉璋大小區別明顯,大可長達1米有餘,小的長不及手指。

  出土玉璋最多的是成都金沙遺址,數以百計,超過全國各地發現量總和,可見金沙人對璋特別看重。金沙玉璋色彩絢麗,形式多樣,雕琢精美。玉璋闌部的齒牙變化較多,繁簡不一,有梯形、臺形和捲雲形,也有抽象的獸首形。金沙所見小型玉璋也不少,製作也很精細。這是大璋的微縮製品,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冥器,也有人認為它是裝飾品。

  玉璋在三代是重要的禮器,《周禮》有“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之說。牙璋有特定的用處,如《周禮·春官·典瑞》所說,“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注家認為牙璋兩側有突起的牙,而牙象徵兵威,所以用牙璋調兵,就像後來用銅虎符調兵一樣。一為牡一為牝,即一雄一雌,調兵時看兩件牙璋突起的牙能否合契,合契時就聽從調遣。

  牙璋可用於調兵遣將,掌控這兵符的,一定是將帥了。後來掌璋的概念,也在平日的生活中有了些影響,家裡若是生個小子,想讓他成長為領兵作戰的,究竟會不會是個將才呢,也許看看他對玉璋有無興趣就知道了;他若真喜好弄璋,未來戰功卓著就是可以期待的了。於是乎生了男孩,就讓他弄弄璋,至少也能培養出一點勇士的氣質來。這樣一來,古人乾脆就稱生男孩為“弄璋”,賀人家生男就稱為“弄璋之喜”了。

  與弄璋對應的還有一個詞,叫“弄瓦”,祝賀生女孩稱為“弄瓦之喜”。弄璋與弄瓦,典出《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詩中寄託了對男女成長的不同期望,男人自然是要建功立業彪炳史冊,女人則要用心衣食操持好家務。

  弄瓦之“瓦”,並不真的是瓦,而是紡輪或紡錘之類的陶器,古時並無陶器之名,總稱作瓦器,如《說文》所說,瓦為“土器已燒之總名”。因為紡線是女人的分內之事,給小女子紡輪玩玩,自然也是為著培養她的興趣。璋為禮器,瓦***紡輪***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樣。《詩經》中弄璋弄瓦的本意,其實與後人理解的所謂重男輕女觀念,並無什麼關係。當然到後來成為一些特指的概念,那就另當別論了。以“弄璋”“弄瓦”表示男女,凸顯了古代社會的男尊女卑,人人理喻。

  七年級現代文閱讀題目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玉璋從龍山文化時期到兩週之際流行於社會。在國內外都有玉璋出土,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和金沙有大量的玉璋發現。

  B.出土的玉璋色彩都非常絢麗,雕琢精美,在下端闌部兩側有牙狀突起,整體為長條形,平薄,上端有刃,下端為方形。

  C.金沙人對璋特別看重,金沙遺址出土的玉璋,超過全國各地發現量總和,玉璋闌部的齒牙變化較多,繁簡不一,形式多樣。

  D.玉璋形狀有些特別,大小區別明顯,大可長達1米有餘,小的長不及手指,在三代是重要的禮器,是禮天地四方的六器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目前見到的金沙小型玉璋是大璋的微縮製品,有梯形、臺形和捲雲形,也有抽象的獸首形。可能是冥器,也可能是裝飾品。

  B.《周禮·春官·典瑞》中的“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說明了牙璋的功用,用它來調兵是因為牙璋兩側突起的牙象徵兵威。

  C.銅虎符也可以調兵,與牙璋一樣,一為牡一為牝,即一雄一雌,調兵時看分開的兩片能否合契,能合契時軍隊就聽從調遣。

  D.古人生了男孩就希望他成為。讓孩子玩璋來判斷他將來是否能成為將才,即使不能成為將才也能培養出一點勇士的氣質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弄璋”“弄瓦”在《詩經》中一出現就成了“重男輕女”的代名詞,打上了時代烙印,於是,這種錯誤觀念就形成了。

  B.古人生了男孩就讓他弄璋,希望他建功立業彪炳史冊;生了女孩就讓她弄瓦,希望她用心衣食操持好家務。

  C.紡線是女人的分內之事,為了培養女子的紡線興趣,就給女子玩紡輪或紡錘之類的陶器,這就是“弄瓦”的由來。

  D.“弄璋”“弄瓦”在《詩經》中寄託了對男女成長的不同期望,後來分別表示男女,則凸顯了古代社會的男尊女卑。

  七年級現代文閱讀答案

  1. B。***金沙玉璋才色彩絢麗,雕琢精美,並非所有玉璋皆如此。此項錯在“混淆範圍”***

  2. C。***“牙璋”才是一牡一牝。此項錯在“偷換概念”***

  3. A。***《詩經》中所寫並無重男輕女觀念。此項錯在“曲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