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課後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章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鬥爭的情況。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節性、故事性很強的自讀課文。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著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並組織學生通過排演課本劇的方式,達到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和把握。

  從學生活動來看,他們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很高。且對唐雎這樣的歷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衝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現的人物,他們非常感興趣。因此,投入排演課本劇的積極性也是很高的。他們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鮮明的性格。通過揣摩秦王與唐雎的性格反差,達到對課文主題的把握。

  一部分學生還通過課下資料的蒐集,找到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文學常識。如有的學生蒐集到了課文中三刺客的詳細資料,甚至還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資料。有的學生則蒐集了有關課文出處的資料。這對教學是一種非常有益的補充,同時也是對學生資料檢索能力的鍛鍊,更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篇2

  一、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對內容的把握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都能如此深刻,是我在準備這一課是沒有想到的,當時我還設想了許多種引導學生思考的過度問題,在這裡都沒有用上,學生的表現很精彩,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這讓我感到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不要讓學生被老師的擔心束縛了手腳。

  二、古文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反覆誦讀只有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誦讀練習,學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進而體會到作品的意蘊和理趣。

  三.內外兼顧,拓寬視野,啟迪思想。

  文言文教學,不僅要立足文字,更要拓展文字,即從文字中走出去,不完全受文字的限制。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實際,我適當穿插相關的古代文化知識,連結與作品人物具有共性特徵的歷史人物,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搭建學生表達心聲的平臺,擴大學生的視野,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內外知識兼顧,相互貫通,既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與知識再運用的能力,使學習語文向學習生活的廣闊天地邁進,同時又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幫助學生積澱中國古典文化,培養學生天下興亡之感,發揚“不因禍福避趨之”的傳統道德,砥礪意志。

  篇3

  一.強化誦讀教學,以讀代教促學。

  文言文畢竟是古代的語言,和現代漢語想去甚遠,閱讀它難免令人感到晦澀難懂,枯燥無味,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空間狹小,對初中生來說,“難懂”加“無用”,所以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為打破僵局,衝出這一藩籬,針對本課教學,我採用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以及學生的評讀等多種誦讀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及寫作方法的理解,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分文章七分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誦讀,有助於對字詞的讀音、語句的節奏、句讀、語調的把握;通過誦讀,可以真實體驗人物內心世界,達到解讀文字的目的;通過誦讀,既可豐富課堂教學氣氛,又能改變部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消極態度。學生讀,學生評,教師點,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交流,逐步掃清疑難字詞對理解文字造成的障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習慣與能力。如,“天下縞素”中的“縞”字讀音;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的輕蔑語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的連貫讀出的唐雎的氣勢和視死如歸的決心;“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中的兩個“使”字的區別等諸多疑難與知識的解析,均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得以解決,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重視學法指導,提升學習能力。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教師“授之以魚”的同時,更要“授之以漁”,重心是要促進學生的學,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偉大理想。教育是為學生終生髮展服務的,所以它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如,課堂上精講少析,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自我理解與解讀,讚賞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以“留、替、補、刪、調”五字翻譯為原則,讓學生懂得結合註釋及工具書嘗試翻譯課文;明確文言文學習“會背、會默、會譯是基礎”,“會賞是提高”的目標;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等。科學有效的方法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金鑰匙”,是取得“事半功倍 ”的學習效果的關鍵之所在。子曰:“溫故而知新”,邊學習邊思考,聯絡舊知識,推知新知識,從而讓學生在良好的方法指導下,逐漸養成創新思維與意識,不斷提升學生自己的綜合性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