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是研究中國詞語、句法和傳統的詩詞、散文等文學作品的課程,是通過對其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來學習漢語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具有中國語言功底和寫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種文字美的關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漢語言文學教學審美教育有效開展策略

  【摘要】漢語言文學是我國繼承弘揚民族諸多歷史成就的標準性指導媒介,對於改善學生基礎性人文素質、審美技能有著較強的輔助功效。因此教師在日常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時刻將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學生個體學習和審美技能培養結果之上,結合各類技術手段切實地將審美教學因素融入課堂之中。至於筆者的核心任務,便是針對如今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流程中的各類弊端問題加以客觀論述,同時結合已有實踐經驗制定科學化改善措施,為今後學生漢語言文學研習水準和人文素質大幅度提升,奠定基礎。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審美情趣;引導途徑;課程架構

  前言:透過以往諸多調查結果整理論證,漢語言文學一直被視為高校人文素質拓展的基礎性課程,畢竟其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華,能夠為學生標準情感、價值、人生觀體系結構梳理,提供較為豐富的指導性線索。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不同學生身心發展特徵,進行既有審美教育管理策略創新改造,令學生透過不同型別漢語言文學交流實踐活動參與,更為細緻地感知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價值地位,自覺透過網路和圖書館渠道修繕個人專業技能,避免步入複雜化社會環境後,產生任何不必要的身心壓力。

  一、如今我國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管理中遺留的弊端問題整理研究

  透過現階段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實際狀況觀察分析,發現大部分指導教師在教學模式處理上過於單調乏味,無法啟用學生個體主觀能動性,致使漢語言情感理解水準大幅度下降現象廣泛分佈。至於以上教學過程中的消極衝突細節,主要如下所示:

  ***一***漢語言文學審美引導模式過於單調乏味。透過如今已有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專案觀察論證,許多教師都片面地進行既有課程內容鴨架式灌輸,長時間令學生處於被動境遇之中難以自拔,對於最新文學作品感知慾望驟降,專業範疇內的知識掌握不夠系統完善,對於今後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綜合化佈置延展,產生較為深刻的限制效應,最終學生漢語言文學審美技能也勢必不夠可觀。

  ***二***學生對於傳統民族漢語言文學諸多情感因素理解能力較差。結合長遠化民族歷史和現代社會交接延展層面分析,漢語言文學課程本身保留較為強效的審美教學引導功效,方便利用不同型別專業知識結構進行社會諸多現象對映,使得學生自我價值地位至此得以全方位舒展,形成全新的人格魅力,對日後中華民族優質化文化成就繼承延展,創設更多的支援輔助性貢獻。可實際中,諸多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專案中,始終遺留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情感理解誤差結果,包括不能精準化認證掌握該類專業學習價值地位,單純地將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考試成績提升層面之上,不能令個人情感、價值觀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昇華改造,使得該類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法滲透標準化審美控制內容,最終阻礙學生日後就業前景。

  二、日後提升漢語言文學日常教學引導實效的措施內容解析

  想要切實整改現代漢語言文學審美教學被動狀況,唯一的出路便是進行傳統教育模式改良創新,使得學生個體主觀能動性得以全面啟用釋放,自覺透過不同途徑提煉整理最新文學審美輔助因素,為今後諸多樣式審美意識強化專案佈置交接,提供更為強勁的推動功效。

  ***一***努力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創新改造,啟用學生長久學習興致。審美教育因素就是要時刻滲透於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專案之中,想要順利貫徹此類指標,教師就必須集中一切技術手段進行既有漢語言教學引導模式創新改造。然而,興趣始終是最好的指導教師,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考慮時刻依照不同學生身心發展特徵和認知潛能,進行傳統教育控制方式逐層創新除錯,令學生長久化學習性質得以全面啟用,令最終漢語言教學實效獲得本質性變化結果。

  ***二***提煉整理更多樣式的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輔助因素,改善學生審美理念。透過客觀層面觀察論證,漢語文字本身就屬於一類美化因素,畢竟其是經過諸多文學作家造詣成就融合的結果,所以在實際教學控制期間,教師應該要集中一切精力在漢語言文字內容講解之上,帶領學生進行相關題材文學作品深刻內涵感知延伸,使得不同型別文學作品表現形式、內在結構、情感態度得到更為細緻地拆解驗證。另一方面,將漢語言文學教學和現實生活諸多現象有機融合,令學生主觀思維和審美想象空間處於無限度擴張之勢。所謂漢語言文學作品,實際上便是作者針對內心複雜情感的物化、外化結果,因此在實際教學引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不同型別事物和情境,令學生可以對漢語言文學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結果,至此令個體思維結構全面舒展,真正改善學生綜合審美和觀察技能,深度貫徹落實新時代全新審美教育控制指標。如在漢語言文學教學課堂之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主動觀察分析既定課文內容,竭盡全力塑造起生動化感知情境,確保自身能夠深處於作者情感背景之中,能夠站在作者思維方向上分析不同字詞、語句內涵。

  三、結語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一直一來保留較為深刻的審美教育功效,教師在聯合審美教育因素系統化拓展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專案過程中,要集中一切技術手段啟用學生自我價值展現和人格魅力養成慾望,避免今後價值、人生髮展觀念形成的誤差跡象。今後教師要做的便是透過歷史、現實生活中提煉整理更多教學審美輔助要素,令學生審美控制技能變得更加靈活便利,最終朝著社會預設的思想文化素質和審美情趣掌控技能方向不斷過渡扭轉。

  【參考文獻】

  [1]唐代興.突破實踐困境重構師資培養目標視野———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教學改革的當代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1***06***

  [2]張子程.民族地區非母語漢語言文學特色專業設定的現實意義———以內蒙古師範大學文學院為例[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4***02***

  [3]呂紹澤.試論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創新[J].新西部***理論版***,2015***24***

  範文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建設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時代背景

  當今社會在不斷地變化、發展,隨之,我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也需要不斷地改變、發展。只有這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才能緊隨時代的步伐,更好地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出自己作為這樣一位專業的學子所應貢獻的力量。也只有這樣,漢語言文學專業才能繼續散發出青春與活力。追溯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時代背景,早在中國古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建設就已經經歷了一個不斷改進,不斷髮展的過程,而時至今日,社會的進步更加需要我們打破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倡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注重專業特色的建設。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建設思路

  ***一***調整課程體系

  教學資源的配置是有導向的,這個導向便是當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傾向於專業基礎課的基本知識點講授,但隨著當今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必然會引起上層建築的變動,而教育體系改革又是上層建築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目標就應調整為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與此同時,當今社會還需要中文系的學生具備極強的審美能力。具體的課程體系調整是這樣的:1.語言類課程相對應的能力即聽、說、讀、寫的四大基本能力。語言類課程在某種程度上與聽、說的能力上聯絡更加緊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這兩門專業基礎課程是很好的例子,這就要求我們的漢語課的教學全程需要始終融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觀念,嚴格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這兩門課上注重自己的普通話表達,對古今語音、詞彙、語法以及外延知識理解貫通,夯實自身的文字基礎再訓練加以運用。語言學概論更側重於從一個人掌握的一門母語***漢語***,及一門外語***英語或其它語言***作對照,比較地學習,從而深刻領會漢語言語音、文字、詞彙、語法的形成與發展。訓詁學是對古漢語研究古詞義一類補充型課程,對學生研究古典文獻,理解古文學經典都有很大意義。

  2.文學課程在當今時代的調整目標更傾向於培養中文系學生獨特的人格魅力及對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領悟能力。其中,古代文學史課程的分期講述就是很好的例子。將古代文學史分為上古、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分別以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四大樣式進行論述,則是為了讓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分階段地感悟這些文學經典的魅力,形成自己獨立的對文學史的認知,從而培養文學審美能力。而有關文學的理論課程如文學理論、美學則應在學生對文學名著研讀的基礎之上開設。現當代文學史要對文學史上的各種現象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關注當今時代的重大主題,與時俱進。文學,當然建立在對大量經典作品閱讀、背誦的基礎之上,文學離不開背誦。3.寫作,被譽為中文系學生的“看家本領”,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實踐性和操作性最強的課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必須要對這一“筆下基本功”進行適應能力需要,適應工作需要,適應社會需要的改革。寫作是一個人能力的綜合體現,並不侷限於優美的文字,華美的辭藻,寫作的靈感來源於現實生活,方方面面,它需要每個人都懷著一顆感性心靈,去體驗,去發現,懂得讚美。

  ***二***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從傳統的四十分鐘純知識講授開始進行調整,可在一堂課的課前或者課後十分鐘讓學生站到講臺上做口頭表達,鍛鍊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即興演講的能力,讓當今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單向輸送型課堂,而是師生互動型課堂。集思廣益,也是一種對傳統教學內容作出的很好的調整。中文系的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將學生的讀書筆記之中精選出見解獨到,思想深刻的內容引用到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對於偏重於學術型的課程,老師則應更精,科學研究是一位學術型教師講授課的基礎,將這門課程學術前沿最關注的話題完整地呈現到專業課堂上。

  ***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改變傳統的“一言堂”講課方式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被簡要概括為“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即課堂缺乏民主,老師獨斷專行的作風。這顯然是與現代社會教育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因此就要求我們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作出改革、調整。大學的中文系課堂理應是一個自由、民主,容易產生思想碰撞,甚至擦出火花的課堂。中文系的課堂傳授給學生的不應僅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知識,應包羅永珍。讓學生讀外國文學史的同時瞭解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如古希臘神話除可以當做一本文學經典來品讀之外,可能更多時候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站在原地,就能最近距離地接觸到古希臘輝煌燦爛的海洋文明。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多地將一個近乎真實的歐洲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語言學課程更多地是讓學生融入到一種感受語言文化甚至思維方式差異的環境之中,從而得到一份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對相互的理解與認同。真正的文學課堂,應是老師啟發與引導學生跟著自己的心靈去尋找、發現文學作品中美,而不是禁錮,更不是老師自己審美意識的強加。

  三、課程、學科和專業特色建設協調發展

  談到專業建設的問題,必然要以課程建設為基礎,學科發展為導向。至於專業特色,這需要各大高校專業負責人盡其所能,與本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科學研究成果相結合,利用其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某一個或者幾個學科的優勢,開設相應的課程,完成專業特色建設的基礎環節。例如,某一位中文系的老師在武俠小說領域對古龍有精深的研究,那麼這位教師便可利用其在這一領域的優勢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武俠小說對大部分男生都有極強的吸引力,以興趣為導向,專業特色得以建立和發展。總之,當今社會需要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既能夠培養出專業基礎紮實,又具備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的專業,是一個善於利用其自然優勢,形成其特色,獨具魅力的專業。只有將知識轉化能力,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