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書隨筆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在1926年到1927年零散地書寫的一部散文集,雖然內容零散,但卻能看出魯迅先生想要表達的情緒和思想。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在1926年到1927年零散地書寫的一部散文集,最後在廣州結集出版。很多人讀這本書,只關注裡面充滿的童趣和天真。其實要結合魯迅先生所處的社會環境。1926年,發生了三一八慘案,魯迅等50名知識分子被列入通緝名單。於是,他就開始了一次逃亡。

  其終身好友許壽裳說,魯迅和他躲在法國一家醫院的地下室,環境很惡劣,而《朝花夕拾》的最初幾篇文章就在此時誕生了。

  試想,在這種環境下,魯迅為何寫回憶性的散文?可見這是一種詩意的找尋。此時的絕境,激發他去思索自己的人生,人的一生中,對其影響最大的要數童年。於是在死亡、孤獨、流亡的時刻,魯迅開始一次詩意的找尋。

  我們來談《朝花夕拾》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層面的內容,一個是美好童年的回憶,一個是灰色少年的憂傷,一個就是以回憶來諷刺當下。這三個層面,恰恰說明了魯迅人生的一個大分期。就是十三歲的分界線。

  13歲以前,魯迅生活在官宦家庭,衣食無憂。調皮的他喜歡家屋後的百草園,那顆童真的心賦予了百草園無盡的歡樂。還有魯迅童年的長媽媽,他在阿長的故事中瞭解到了《山海經》的瑰麗故事,還知道了赤練蛇,聽說了白蛇與雷峰塔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向魯迅打開了想象的大門,同時也給童年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周家就在魯迅13歲的時候經歷一次災難,周福清是魯迅的爺爺,因為科考案被牽連入獄,周家也因為營救老太爺而傾其所有家財,剛開始家人還不敢讓魯迅在家裡呆著,怕被牽連。13歲的魯迅經歷了這一切。在《朝花夕拾》中有一個篇寫父親的文章,小小的他不得不頂起一個家,在外人的白眼下去抓藥,這種感受深刻在魯迅的心中。

  這種巨大的變革在魯迅一生中留下陰影。這種影時時刻刻在他心裡湧動著,促使他變得尖銳,鋒利。這種影又讓他孤傲,倔強,不願意同流合汙。

  所以當他將拯救國家,呼喚民主作為自己的責任之後,便用刀一樣的文字鍼砭時弊,這種辛辣的筆鋒,以及將國家的前途作為自己的重任的信念一直鼓勵著魯迅。而在《朝花夕拾》中,裡面那些諷刺性的散文,比如《無常》等,都是由此而來。也就是說即使在回憶自己的童年,魯迅也不會忘記現在的使命。

  《朝花夕拾》可以說是魯迅一次人生的回憶,同時也是在艱難的環境下的一次心裡找尋。

  ******二***: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靜靜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