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大禹精神的作文

  大禹精神是一種公而忘私,憂國憂民的奉獻精神,我們要傳承大禹精神,領略大禹的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的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紹興,一個有著2500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數不勝數的文化遺產,更多的是像大禹治水般的精神食糧,激勵著我們青少年一代,勇於開拓,直面未來!

  星期天的下午,天陰沉沉的,但我的心情卻如“沐浴陽光”。因為媽媽帶著我來到了位於紹興的大禹陵景區,感受紹興的文化,領略大禹的精神。

  禹陵,即大禹葬地。沿著寬闊的馬路,我們驅車來到了景區。只見人行道上,兩旁盡是排列整齊的石像動物:什麼龍馬、巨象,石虎……,這些來自古代神話裡的奇異動物,聽名字就讓人浮想連翩。

  前方聳立的“大禹陵”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原來這正是明朝紹興知府南大吉清學者考證陵址後攜刻立碑的,“大禹陵”三字亦為他所題寫。

  鮮紅的廊柱,漆黑的瓦片,經過歲月的洗禮,早已褪去了原有的色彩,暗得更簡約古樸,向人們顯現著它的年輪。

  沿著陝長的小徑拾級而上,古道幽幽,樹影婆娑。但“白璧微瑕”的樹木上,居然用刀刻著“誰愛馨一萬年”六個大字,令人不由扼腕嘆息。

  石階旁,雕刻的“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裡,至於荒服。《史記·五帝本記·第一》”的碑文,彷彿向人們訴說著大禹治水的故事。

  秋令時節,樹上的葉子紛紛凋落,發出“沙沙”的聲音;蟲鳥的鳴聲,透過似窗紗般的層層綠葉,迴盪在林間;三五成群的遊客叩響了腳下的青石板,伴隨著清脆的笑聲,“演奏”出一支美妙絕倫的“自然之歌”,給清寂的大禹陵增添了絲絲生機,直叫人神往不已。

  迎著微風,空氣中夾雜著濃濃的桂花香,深吸一口,讓人陶醉其中,不能自已。

  穿過粉牆黛瓦的亭臺,繼續前行,映入眼簾的是不少遊客圍坐在石桌旁休息的情景。而此時,我已經身心疲憊,揮汗如雨,累得動彈不得。

  突然間,一旁的“禹定九州”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快了,加油!大禹像就近在近在咫尺!”聽了媽媽的話,我決定重作精神,一鼓作氣把它“拿下”。

  啊!荊山之巔的大禹雕像,頭戴櫛風沐雨的斗笠,手握開山挖河的神鍤,似腳踏乘風作浪的巨舟,再現了他與洪水搏鬥的雄姿。

  會稽山水,歷史悠遠。都說,大禹與紹興有著深厚的淵源。這回讓我真正體會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夏朝立國之君大禹,一生行跡中的四件大事:封禪、娶親、記功、歸葬,都發生在紹興會稽山這片土地,因此留下了眾多和大禹相關的傳說故事。柯橋的夏履、型塘、宛委山、剡溪……這些地名無一不體現著。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無淨土!左準繩,右規矩,聲為律,身為度,三過其門而不入,八年於外不辭苦,豈不懷歸,念此象庶,嗷嗷待哺,大哉聖哉禹!”眼前的所見所聞,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學校裡教過的“大禹紀念歌”。

  渾厚的鐘聲,從身後傳來,好似“大禹”治水精神像警鐘長鳴般,久久迴盪在人們的耳畔,不能平靜!

  篇二

  紹興,一個有著2500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數不勝數的文化遺產,更多的是像大禹治水般的精神食糧,激勵著我們青少年一代,勇於開拓,直面未來!

  星期天的下午,天陰沉沉的,但我的心情卻如“沐浴陽光”。因為媽媽帶著我來到了位於紹興的大禹陵景區,感受紹興的文化,領略大禹的精神。

  禹陵,即大禹葬地。沿著寬闊的馬路,我們驅車來到了景區。只見人行道上,兩旁盡是排列整齊的石像動物:什麼龍馬、巨象,石虎……,這些來自古代神話裡的奇異動物,聽名字就讓人浮想連翩。

  前方聳立的“大禹陵”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原來這正是明朝紹興知府南大吉清學者考證陵址後攜刻立碑的,“大禹陵”三字亦為他所題寫。

  鮮紅的廊柱,漆黑的瓦片,經過歲月的洗禮,早已褪去了原有的色彩,暗得更簡約古樸,向人們顯現著它的年輪。

  沿著陝長的小徑拾級而上,古道幽幽,樹影婆娑。但“白璧微瑕”的樹木上,居然用刀刻著“誰愛馨一萬年”六個大字,令人不由扼腕嘆息。

  石階旁,雕刻的“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裡,至於荒服。《史記·五帝本記·第一》”的碑文,彷彿向人們訴說著大禹治水的故事。

  秋令時節,樹上的葉子紛紛凋落,發出“沙沙”的聲音;蟲鳥的鳴聲,透過似窗紗般的層層綠葉,迴盪在林間;三五成群的遊客叩響了腳下的青石板,伴隨著清脆的笑聲,“演奏”出一支美妙絕倫的“自然之歌”,給清寂的大禹陵增添了絲絲生機,直叫人神往不已。

  迎著微風,空氣中夾雜著濃濃的桂花香,深吸一口,讓人陶醉其中,不能自已。

  穿過粉牆黛瓦的亭臺,繼續前行,映入眼簾的是不少遊客圍坐在石桌旁休息的情景。而此時,我已經身心疲憊,揮汗如雨,累得動彈不得。

  突然間,一旁的“禹定九州”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快了,加油!大禹像就近在近在咫尺!”聽了媽媽的話,我決定重作精神,一鼓作氣把它“拿下”。

  啊!荊山之巔的大禹雕像,頭戴櫛風沐雨的斗笠,手握開山挖河的神鍤,似腳踏乘風作浪的巨舟,再現了他與洪水搏鬥的雄姿。

  會稽山水,歷史悠遠。都說,大禹與紹興有著深厚的淵源。這回讓我真正體會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夏朝立國之君大禹,一生行跡中的四件大事:封禪、娶親、記功、歸葬,都發生在紹興會稽山這片土地,因此留下了眾多和大禹相關的傳說故事。柯橋的夏履、型塘、宛委山、剡溪……這些地名無一不體現著。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無淨土!左準繩,右規矩,聲為律,身為度,三過其門而不入,八年於外不辭苦,豈不懷歸,念此象庶,嗷嗷待哺,大哉聖哉禹!”眼前的所見所聞,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學校裡教過的“大禹紀念歌”。

  渾厚的鐘聲,從身後傳來,好似“大禹”治水精神像警鐘長鳴般,久久迴盪在人們的耳畔,不能平靜!

  篇三

  一葉烏篷,漂過二千五百年的滄桑;百轉河渠,流動大禹治水的英名。紹興,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江南小城,歷來民風淳樸。其中,許多民間習俗被紹興人樂此不疲地傳了下來,所賦予的含義也更深刻了。

  其中的會稽山祭禹一直受到重視,儀式非常隆重。一是公祭,每五年就會有一場規模盛大的祭禹活動。二是民祭,一年一次,從未間斷。一般,公祭典禮開始前,吹打樂隊、舞龍、舞獅隊、儀仗隊等都要進行表演迎賓,以烘托熱烈的氣氛。此外,參加祭祀人員將統一佩戴黃色佩巾和節徽,顯示其莊重性和整齊性。據《魅力紹興》記載:2007年4月20日,公祭大禹陵典禮已升格為“國祭”。其盛況可見一斑。

  其實,人們祭奠大禹,並不僅僅在於他的豐功偉績,更在於他治水的辛酸歷程。其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傳說堯舜年間,大禹治水十三年,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鞋,三次路過家門口都沒去看一看孩子,為治水,他日夜不停地忙著。開始,大禹動員百姓堵住水,失敗了;隨後,他嘗試了許多方法,又失敗了;最後,大禹採用疏通的方法,終於保住了良田。正是如此,人民為紀念禹而修建的大禹陵,也就成了人們記憶的延續。

  這麼多年過去了,紹興人民一直在發揚大禹的艱苦奮鬥精神,把一座座平房變成了一幢幢樓房,把泥濘的小路變成了平坦的、寬闊的馬路。有了大禹精神的激勵,家鄉紹興是越來越繁榮了。如今,“大禹精神”已成為紹興兒女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祭禹”這一習俗,也在時代的潮流中,與時俱進。

  當然,大禹治水的精神也激勵著我。學校裡,我要刻苦學習,不怕困難,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長大後,我要為國爭光,為家鄉做更大的貢獻。

  大禹治水的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