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學法指導

  古人有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這句話強調了使用正確方法的重要意義。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我們從小就應該培養自己成為能運用學習方法,去主動地獲取需要的知識、會學、善學的人。而不要成為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死讀書”、“讀死書”的人。

  常有同學發出這樣的疑問:記得以前自己的語文成績也不錯,為什麼到高中後突然感覺語文基礎很差?語文到底該怎樣學?怎樣才能儘快提高語文成績?許多同學帶著這樣的疑問艱苦摸索,收效甚微,從致苦惱重重。

  

  【關於基礎知識】

  1、積累記憶法來掌握一些基礎知識,比如字、詞和一些詩詞的記憶。這種方法的主要做法是,將平時老師講授或自己學習時遇到的一些字詞的音、形、義和一些名篇名句隨時記到自己的筆記本上,然後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總結,將這期間積累的東西進行歸納,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掌握很多零散的、不容易集中記憶的知識。

  2、意義辨析法***判斷一個字的字音或者字形是否正確,通過其意義進行判別更加簡單有效,且容易理解***:錯別字字形辨識是讓你判斷一些相似的字的字形是否正確,我的方法便是根據其形旁進行判斷。因為漢字有很多都是形聲字,不同的形旁就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比如“怙惡不悛”,“悛”字是豎心旁,大概就和人的心理有關,而“逡巡”的“逡”,是走之底,根據形旁這兩個字就可以很容易地區分開了。

  結合大綱,注重積累明確教學內容和要求

  《教學大綱》將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分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部分。這些能力目標是在高中三年的學習裡完成的,而高二正是在高一學習基礎上的繼續和延伸,是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閱讀,擴大閱讀面,在閱讀重領悟,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這些課文要精研細讀,具體到第三冊的學習內容和方法,“文言文閱讀”部分,選編的兩個單元八篇課文是要精研細讀的,這是形成閱讀能力的前提,文章設計的文言知識,如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歸類和積累。文言語感同樣是要反覆誦讀才能形成的,因而要熟讀課文乃至背誦,這樣才有望形成一種能力,並遷移到課外閱讀,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讀本》選編的文章正是教材的輔助,是檢驗自身閱讀能力的很好的範本。要認真地閱讀,走進古人的情感世界,領悟古人的人文情懷。

  就詩歌鑑賞而言,要把握中國詩歌特徵。中國詩歌,注重意境的創設,講究通過意象組合展示生活圖景,從而傳達詩人的審美體驗。因而讀詩,把握意象是很關鍵的,把握了意象,就能把握意境。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讀詩的基本要領,熟悉詩歌的表現技巧,從而達到鑑賞的目的,而這一切同樣是要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和反覆誦讀。細緻掌握才能獲得的。殊不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就道出反覆誦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誦讀是讀詩的基礎;讀詩而不能背誦等於不讀。能背誦,則必定有所領悟。

  【關於作文】

  1、 每天堅持鍛鍊寫作文提綱,訓練自己的作文審題。

  2、 由於學校規定每星期一篇文章,這種強制措施倒是使我們受益匪淺。經過由議論文到記敘文,由看圖作文到自選作文的各種體裁文章的練習,我們能一看題目就知道寫什麼、如何寫,在腦中有一個整體提綱。

  3、多讀一些文章,知識背景和寫作水平能提高很快。《讀者》不錯,雜文和散文建議看周國平、畢淑敏、魯迅等人的。在放鬆精神的同時思考一些學習之外的事情,對人生、對社會形成自己的看法。有思想的人不僅下筆會透出一種深度,而且整體語文水平甚至個人氣質都會有所不同。當然,讀得越多越好,但千萬不要耽誤學習。

  4、對一個人物,要了解得非常深入,瞭解他的各個方面,例如研究一個名人就要儘可能地研究得有血有肉,從他童年的經歷,他成才的過程,他有什麼名言,甚至他職業的特點,都要了解,因為人是很多方面的,而作文題都是根據日常生活演化出來的,只有這樣,才能用有限的材料應對無限的題目。建議大家最好了解幾個不太被熟知的人物,像瞿秋白,弘一法師,等等。讓閱卷老師覺得耳目一新,讓他願意讀你的作文,而這恰恰就是作文拿高分的前提。

  【關於閱讀】

  1、現代文與文言文的閱讀就是一個練的問題,自己要找一些較好的文章來進行閱讀,逐漸培養自己對句子的感悟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挖掘其深層次的含義;經常進行這種練習,高考中看到問題後就自然而然地知道從哪方面去想。

  2、文言文相對比較難理解,要先把課本中精彩的文言文反覆閱讀,掌握其中實詞、虛詞的各種用法,遇到其它文章,就可以照貓畫虎,找適當的解釋套進去;要經常翻譯一些句子並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只有常練,才能由量變到質變。也許在練的過程中你並不感到什麼效果,但它已潛在的變成了你理解文章的能力,使你在高考做閱讀題時遊刃有餘。

  3、先把文章讀熟讀通,然後自己組織答案,不需要用筆寫出來,再和標準答案進行對照,看自己的語言組織和思考的線索方面和參考答案有什麼區別,讓自己的思維逐漸接近命題者的思維,這樣在考場上,就比較容易答出和參考答案相近的答案,並且可以讓自己的語言組織和思路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