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的導學案

  如何學好一篇文章?做好優秀的導學案是有必要的!下面是有小編為你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及其練習檢測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瞭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1***藉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瞭解。

  ***3***初步瞭解故事情節,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一、從複習《曹劌論戰》引入,進一步認識《左傳》。

  ***可讓學生回憶初中的有關知識,然後回答,教師補充。***《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解說《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大約成書於戰國初,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與基本一致,《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左傳》中記了眾多的歷史人物,不論其地位貴賤,職務高低,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良醫、商賈、娼優,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客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蹟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雲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範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然後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

  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於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後練習題一,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讓學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教師教學用書》P162-163***,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

  第二段:臨危受命本段以簡約之筆,刻畫了3個人物。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第二課時

  第三段:說退秦師

  “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餘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二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係,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後,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係。然後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面對風雲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瞭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瞭解大意。***

  五總結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點是: ①伏筆與照應得當。

  ②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佚之狐薦燭之武——燭之武發辭——晉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子犯建議攻秦兵——晉公再曉之以理。

  ③敘事詳略得當。六參考譯文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麼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裡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就率軍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援,我就不會有今天。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第三課時

  一、在熟讀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知識。

  可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後讓學生回答。

  分類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

  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使臣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物資糧秣等物。***

  ***2***秦伯說。***說,同“悅”。句意是:秦穆公聽了很高興。***

  ***3***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國,不是聰明。***

  2.古今異義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個代詞“夫”與名詞“人”表達:“那個人”之意。今常為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離開。今常用於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於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網籃等。

  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人員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

  3.一詞多義

  封 ***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之 ***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 ***4***燭之武***介於姓、名之間的助詞***

  ***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 ***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於晉***鄭國,代同***以 ***1***敢以煩執事***拿,介詞*** ***2***以亂易整***用,介詞***

  ***3***以其無禮於晉***因,介詞***

  4.詞類活用 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作為邊邑。句意是,越過別國而以遠處地方為自己的邊邑。***

  既東封鄭。***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句意是,既然晉國把鄭國作為東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詞作定語,西面的。句意是:擴充套件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句意是: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傷害他。***晉軍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紮。句意是:晉軍屯駐在函陵。***

  5.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句意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國的勢力削弱了。***

  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句意是:用自相沖突改變步調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裝句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句意是: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

  佚之狐言於鄭伯。***介詞結構後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3***省略句 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許了他。***

  敢以煩執事。***“以”後省略了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句意是:請拿此事麻煩您的左右。***二、總結、擴充套件 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並正確進行分析評價,就要掌握評價文意的方法和技巧。這是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瞭解文章的歷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瞭解作者生平及概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3.從內容到結構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對記敘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後果,記敘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係。

  4.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 如此,我們才能正確把握文意,並準確進行分析評價。

  三、佈置作業

  1.寫一段能表達人物個性的語言片斷,要求 300 字左右。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若:1.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似乎,好像***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3.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說:1.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 2.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說〈一種文體〉***

  3.秦伯說,與鄭人盟***喜歡,高興***

  辭:1.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

  2.停數日,辭去***告別*** 3.不辭勞苦***推託***

  鄙:1.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邊遠的地方***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邊境***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微:1.則名微而眾寡***細小,輕微

  2.微聞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之:1.輟耕之壟上***往,到***

  2.子犯請擊之***他們〈指秦軍〉***

  3.是寡人之過也***的***

  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不譯***

  《燭之武退秦師》的練習檢測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秦軍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Chuì***而出

  B.越國以鄙***bǐ***遠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濟***jì***而夕設版焉 秦伯說***yuè*** 失其所與***yǔ***

  D.①若不闕***jué***秦,將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孫、楊孫戍之

  2.下列句子,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夜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鄭以陪***增加***鄰

  C.共***供給***其乏困

  D.夫晉,何厭***厭煩***之有

  3.下列成語中,“濟”的意思與“朝濟而夕設版焉”的“濟”相同的一項是

  A.緩不濟急 B.同舟共濟 C.假公濟私 D.無濟無事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焉用亡鄭以陪鄰 / 以其無禮於晉 B. 君知其難也 / 吾其還也

  C.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D. 唯君圖之 / 君之壯也,猶不如人

  5、與"夫晉,何厭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 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過也 C. 鄰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6、請同學們翻譯下列句子。

  ***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矣

  ***4***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5***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課外拓展】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8-12題。

  鄭伯克段於鄢

  《左 傳》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 ,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7. 下列各句中劃線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

  A. 亟請於武公亟:多次 B.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都:大概

  C. 蔓難圖也圖:對付 D. 國不堪貳 貳:從屬二主

  8.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焉闢害 / 將焉取之 B. 國之害也 / 君之所知也

  C.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 / 以亂易整 D.公聞其期曰 / 其真無馬邪

  9. 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武姜生莊公時,因為難產,所以不喜歡莊公。

  B. 祭仲跟莊公說國家不能忍受兩面聽命的情況,並勸說莊公早點除掉大叔。

  C. 當子封勸說莊公時,莊公說沒有正義就不能號人,勢力雖大,反會崩潰。

  D. 太叔做好準備要襲擊鄭國都城,姜氏打算作為內應為太叔開啟城門。

  10.填空:多行不義,___________

  11.翻譯下面三句話。

  ①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②厚將得眾

  ③公伐諸鄢

  【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

  【課堂小結】

  【學習反思】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參考答案

  【檢查預習】1、編年體 公羊傳 穀梁傳

  【分析課文】

  1、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利害衝突,且兩國軍隊分地駐紮,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提供了條件,為下文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2、這段文字看似閒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諫,誠懇負責,勇於自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容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3、略

  4、先討秦歡心——以退為進;陳亡鄭利晉——以害動秦;

  主存鄭利秦——以利誘秦;責晉貪不義——巧施離間。

  5、略

  6、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