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高中生物要講究方法

  要學好高中生物課,學生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還要有勤奮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學好高中生物的方法***一***

  一、弄清知識內在聯絡,“瞻前顧後”

  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後,同學們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來了。這時大家要著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群體之間的聯絡***因為生物個體或群體都是內部相互聯絡,相互統一的整體***,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如關於DNA,我們會分別在“緒論”“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三個地方學到,但教材中在三個地方的論述各有側重,同學們要前後聯絡起來思考,即所謂“瞻前顧後”。又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時,我們會學習許多細胞器,那麼這些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有何異同呢?這需要大家做一下比較才能知道,即所謂“左顧右盼”。

  二、學會記憶

  生物是一個偏文的學科,因此有些知識點一定要記紮實,“當背則背”,沒有商量的餘地。它不像數學、物理,掌握一個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題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生物往往會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比如,問:能釋放抗體的細胞是什麼?答案應為漿細胞***效應B細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細胞”,又如,問:少量生長素可促進生長,過量生長素會抑制生長,這種現象說明?應答生長素具有兩重性,答“雙重性”就一分也沒有。因為嚴密是生物科的特點,一個概念,差之毫釐的結果――往往是謬以千里。這又恰恰體現了理科科目的嚴謹。

  三、要準備一個錯題本

  時間不夠,學生可以將改正後的答案抄在即時貼上--然後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總之要醒目***,然後定期裝訂一下卷子就可以了,這樣不用抄題,能節省寶貴時間。再者,改錯時學生不只要寫完標準答案,要是能加一兩句總結或反思就更好了。學生不要放過任何錯過的題,及時解決,越徹底越好。只有這樣,考試才不會犯類似錯誤,才更有資本衝擊滿分。

  四、最重要的是做題與總結

  1.把做題當成積累

  在做題中你會逐漸摸清哪些地方經常成為考點。尤其是大題,出題套路會比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質是”這樣字眼的題一般要答與基因、DNA有關的知識點;又如,問神經遞質在神經元之間為什麼是單向傳遞的,要答“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並作用於突觸後膜”。生物是很有規律的一個學科,掌握這些常考知識點,會保證得一箇中等、穩定的分數。

  2.將經典的題收入記憶中

  每一道生物題其實都是老師們智慧的結晶,一些考點,單獨考的時候並不難,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來,但出題人往往會將學生在不同階段學到的知識歸納,找出其共性進行考察,這樣就考察了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準確性,以及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這種題一般為選擇題。例如:問:下列哪個細胞器可以產生水?然後列出瞭如下細胞器:核糖體、葉綠體線粒體、溶酶體、液泡等等,A、B、C、D四個選項分別包含了上述細胞器中的幾種,需要學生動用之前學過的所有關於細胞器內的反應的知識點:在學蛋白質時,學了脫水縮合可以產生水,場所:核糖體;在學細胞呼吸時,學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時會產生水,場所:線粒體內膜,所以答案為:線粒體、核糖體。通過這道題,學生可以歸納出:能產生水的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這就轉化成學生自己的積累了。這樣一來,做題不僅檢驗了學生知識掌握得怎麼樣,還替學生歸納、總結了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所以,對經典的題適當加以記憶,會讓學生的知識網交織得更緊密,不失為衝擊高分的良策。

  3.選擇兼顧速度與準度

  在平時的練習中,一套題往往會包含30-40道選擇題,每道題大約分值在1-2分,但可別小瞧了選擇題,正式的高考中一個選擇要佔6分,相比較而言,大題的一個空也就1-2分,所以,選擇對試卷的分數起著很大的決定性。在平時的訓練中有些同學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繼續做題準確率就大大下降。對於這種情況,學生不妨嘗試此法:按從前往後的答題順序,先把考察概念、定義、識圖***甚至看一遍題就能給出答案的***的簡單題先答上,然後回頭攻克涉及分析較繁瑣、計算量較大的繁瑣題目或難題。這樣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難題卡住,造成簡單題沒時間考慮的情況。此外,記錄自己每次在選擇題上花費的時間也是很重要的,爭取每次都能在速度與準確性上有所突破。

  做好筆記的方法包括要做好閱讀筆記、聽講筆記、觀察筆記等。閱讀的時候要準備筆記本,做好摘要然後還要寫上出處,以備日後查詢;還要在書上做好批語寫上自己對原文的個人意見和心得體會等;還要在原文上做好符號標記以加深理解,其中常用符號有黑點、圓圈、直線、曲線、雙線、虛線、箭頭、方框、三角、驚歎號、問號等。作符號筆記學生應注意兩點:一是符號意義必須明確,並且要貫徹始終;二是符號不能過多過密,否則重點難以突出。學生看完一本書後還要寫下自己對整本書的認識,用自己的語言簡單的概述就行了。做好閱讀筆記後學生還要做好聽講的筆記,聽講的筆記是學生的第二個老師。上課筆記學生應該做到:重點問題、疑難之處,書上沒有的記;次要問題、易懂之點、書上有的不記。還有最後一點就是觀察筆記了,即在生物課內外對生物形態和生命現象進行觀察時所作的記錄。做這種筆記要注意細節,注意前後比較和過程變化,並要抓住特徵。魯迅先生說:“無論什麼事,如果繼續收集資料,積累十年,總可以成為一個學者。”相信只要學生可以堅持不懈地做好這些筆記,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

  五、注重理論聯絡實際

  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自然、生產、生活都有較密切的關係,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聯絡這些實際。聯絡實際的學習,既有利於紮實掌握生物學知識,也有利於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係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密切聯絡生活實際就更為重要。生活實際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識和未來的生活行為兩類。生活常識可幫助我們理解生物學知識,生物學知識也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行為。

  學好高中生物的方法***二***

  一、重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大部分來自生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實踐教育,在實踐中得出教學理論,這樣不但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更給學生帶來了樂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利用可以利用的自然環境,農場、草地、樹林、公園、花園、動物園、庭院、路旁都會有許多動植物在那裡生活。學習有關知識時,到這些地方去參觀考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處。生物學習與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絡,生活常識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的瞭解生物學,同樣生物學也讓我們更懂得了應該熱愛生活。

  二、記憶方法

  記憶就是客觀存在,是物質或物質系統變化的痕跡的即時狀態。事實上,最早的記憶是大自然的記憶。但人們習慣於大腦的記憶。可以認為,大腦記憶是大自然記憶中的特殊部分,故記憶可分為廣義記憶和狹義記憶二大類。廣義記憶泛指大自然的記憶和生命體力活動的記憶,狹義記憶單指大腦的記憶。根據人類的約定俗成,狹義記憶簡稱為記憶。

  人的記憶在《辭海》的定義是“人腦經驗過的事物的認知、保持、再現或再認”。識記即識別和記住事物特點及聯絡,它的生理基礎為大腦皮層形成了相應的暫時神經聯絡;保持即暫時聯絡以痕跡的形式留存於腦中;再現或再認則為暫時聯絡的再活躍。通過識記和保持可積累知識經驗。通過再現或再認可恢復過去的知識經驗。從現代的理論資訊和控制論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人們把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的大量資訊進行編碼加工,輸入並儲存於大腦裡面,在必要的時候再把有關的儲存資訊提取出來,應用於實踐活動的過程。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將記憶的含義表述得更確切一些。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應用過程,是對資訊的選擇、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記憶按其內容可以分為5類:形象記憶,即對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記憶;情境記憶,對親身經歷過的,有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的事件的記憶;情緒記憶,對自己體驗過的情緒和情感的記憶;語義記憶,又稱詞語邏輯記憶,是用詞語概括的各種有組織的知識的記憶:動作記憶,對身體的運動狀態和動作機能的記。如何運用這些記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記憶。

  三、學會做筆記

  做好課堂筆記是課堂學習的好方法,它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更能幫助學生把握重點難點,同時做好筆記對於以後的複習,起了很好的作用。

  要走出做筆記誤區,做筆記不等於重視寫、記而忽略聽,在做筆記前應該糾正這個錯誤的想法。一般來說,教師在課堂上板書的內容是,要學習的綱要。這些綱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清楚的瞭解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所以這些板書可以記錄下來。

  注意聽老師的補充內容,這寫內容有部分是老師的心得體會,有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老師補充的內容可以記錄一下。

  記下自己有疑問的地方,這些地方可能的老師疏忽的,也可能是自己理解錯誤的地方,所以這些要記下來,及時找老師解答。

  記教師的記憶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下難記憶的地方,老師有時會講一下自己的學習技巧和方法,不防把這記錄下來,這樣不但能夠開發自身的學習能力,更能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做課堂筆記是同學們應該注意的事情,上課應該以聽為主,做筆記為輔,再好的筆記不能代替聽課,筆記可以快速記下,課後在詳細的回憶課堂內容記錄,這樣不但整理了筆記也溫習了講課內容。

  四、利用科學的思維方法

  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思維方法是思維能力的關鍵,所以思維方法在學習方法中佔有核心的位置。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絡,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在實際運用時,既可先分析後綜合,也可先綜合後分析,還可以邊分析邊綜合。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採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比較和歸類互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過比較,認識生物的異同點之後,才好進行歸類;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進行歸類,才好進行比較。因此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要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採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製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

  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於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絡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作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作理性概括。抽象和概括也是互為前提的,相輔相成的,在學習過程中應有意識地進行抽象中以概括,概括中以抽象,以達到對知識正確、深入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