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經典生物實驗

  學習生物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學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總結

  1.施萊登和施旺利用顯微鏡通過觀察動植物細胞從而建立了細胞學說。

  2.歐文頓通過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研究,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同,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3.羅伯特森通過電鏡觀察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即生物膜都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5.普利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能更新由於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汙濁的空氣。

  6.英格豪斯通過實驗證明只有在光照條件下,植物體只有綠葉能更新汙濁的空氣。

  7.梅耶根據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指出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8.薩克斯通過半葉遮光實驗***飢餓處理後一半遮光一半曝光***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氧氣外還有澱粉。

  9.魯賓和卡門利用同位素標記法***用18O標記H2O和CO2***進行探究,證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水。

  10.卡爾文用同位素標記示蹤法***用14C標記CO2***探明瞭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即卡爾文迴圈。

  11.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實驗,並利用假說—演繹法提出了遺傳學兩大定律。

  12.薩頓用蝗蟲細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時,通過類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假說。

  13.摩爾根運用假說—演繹法通過果蠅雜交實驗證明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14.格里菲思通過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推測S型細菌中存在著轉化因子。

  15.艾弗裡利用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對S型細菌中的物質進行分離提純分別進行實驗***說明轉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16.赫爾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用35S和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證明DNA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17.克里克和沃森通過構建模型法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

  18.貝利斯與斯他林提出假設並通過實驗發現了小腸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和激素調節。

  19.達爾文以金絲雀虉草的胚芽鞘為材料,發現單側光照射能使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刺激,當這種刺激傳遞到下部的伸長區時,會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性彎曲。

  20.詹森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通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21.拜爾在暗處進行的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佈不均勻造成的。

  22.溫特將經過燕麥尖端處理過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生長的是一種化學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