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3篇

  數學計算是小學數學學習的基礎內容,它對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僅供參考!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一

  小學生各種知識的學習可以為以後的繼續深入學習以及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對小學生的教育一定要注意有效性和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作為一項基本能力,計算能力的培養更是需要從小打下良好的基礎。一方面數學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理性思維,通過對數學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中的邏輯性;另一方面由於計算本身就是與實際生活聯絡比較緊密的學科,所以對於基本的計算能力的學習,又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計算教學就顯得彌足珍貴。但是對於在理解和注意力都不同於成年人的小學生來說,要想提高教學有效性還需要採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重視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又要注意教學的有效性。下文就對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探討。

  一、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興趣

  在教授新的知識時,有效創設問題情境,在引導學生髮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的同時調動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關注度和課堂注意力,從而在問題和興趣的引導下,讓學生主動地如觀察、比較,對提出的問題進行不斷的探索,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其中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數學課本中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創設一種學生都能明白的情境,從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例如,在講解兩位數與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時,可以利用生活中常有的買東西的情境進行情境的創設。可以問學生:“媽媽帶你們在超市買過牛奶嗎?”這種貌似課外的購物話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進行進一步的引導,每箱牛奶有多少袋呀?學生會對不同的牛奶有不同的回答,然後教師可以適時引導,說某種牛奶每箱有15袋。然後又可以繼續提問,如果媽媽買了3箱這樣的牛奶,那麼一共有多少袋呀?這樣通過一個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有效的引入一個例題。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列出15×3計算式,但是對於15×3怎麼計算呢?教師可以通過提問進一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解決方法。這樣就可以將生活中一個問題情境變成一個數學問題。這種對於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出現的問題,學生還是很喜歡同時也是很有興趣追尋解決方法的。從而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實際意義,從而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二、 運用簡便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科學性

  小學生就像一張需要教師進行填塗的畫布,對各種能力進行激發的潛力很大。尤其是在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更是如此。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需要教師既要教會學生解答問題的準確性,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方式。所以,在計算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對學生計算方法的教授,讓學生掌握規律性的知識,注重歸納和總結。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簡便演算法的運用。例如,在乘法運算中,45×11,這樣的計算題,很多學生仍按原來的計算方法,運用列豎式和乘法口訣進行繁瑣的運算,雖然結果也是正確的,但是在時間和精力上都是一種浪費,而且對學生思維發展形成一定的禁錮。所以可以利用簡便演算法,例如上例就可以通過將11分解成10加1,然後用45分別去乘,將結果結果相加就可以既快又準確的計算出結果。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科學性。

  三、 多種方式組合,鍛鍊學生思維

  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其中要做好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學生思維的提高和鍛鍊。這就需要多種方法結合運用。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口算的能力,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例如20以內的加減法的口算,常用的一些最大公約數、最小公約數,常用的進率單位互換等等。另一方面注重多種演算法的組合,從而提高思維的敏捷性,例如分解法的運用:25×14可以換成25×10+25×4,或者是10×25+4×25。這樣既可以鍛鍊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也可以做到迅速準確的計算出答案。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思考的動力,以及對演算法的深刻理解。另外,還可以利用表象的演示,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的過程,來提高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例如,對於退位減法的教學就可以對學生利用小棒或者投影進行演示,通過讓學生對“退一作十”的直觀觀察,這種表象的認識再假聲教師在一旁的深入引導,就會使學生更加清楚的理解這種演算法的計演算法則,同時又鍛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此外,對於學生直觀思維的鍛鍊和培養則需要運用計算中的估演算法,這種方法是適當的將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數學問題引入教學例項中,從而將學生的實際經歷和數學知識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增強其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提起學生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 注重算理與演算法的結合,提高教學有效性

  由於數學往往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所以多數情況下,教師在計算教學中多重視對一個正確結果的追求,而忽視了具體計算過程的重要性。致使學生也將目光放在計算出正確答案上,而不在乎是怎麼算的。這樣會使學生在演算法的運用上以及計算方法的提煉上很難提高,有時還會造成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不利於以後的繼續學習。所以教師要重視將算理和演算法的結合,在對算理有一定的良好理解的基礎上,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演算法。例如在進行200÷5這樣的例題教學時,很多學生知道正確答案是40,演算法就是先將200看成20,除5之後再在結果上加上一個0。這種演算法固然結果是正確的,但是從算理上來看未必正確,應該讓學生明白把200看成20的演算法在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為將200看做20,未必就真成了20。而是將200看成是20個10,用每個20除5,得到4個十,4個十就是40。這樣在之後的教學中也可以幫助學生對新舊知識有一個很好的結合,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也是對就知識的一種鞏固和提高。另外,通過對各種知識的靈活運用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歸納理解能力,在以後更深入的學習中可以對計算方法進行適時的優化。從而最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 多樣化的練習方法,鞏固知識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針對一個知識點進行的不同角度的練習。因為對於記憶和思維仍處於幼年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需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不斷地練習和提醒,增強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有需要通過不同角度的聯絡,使學生增強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靈活運用的能力和技巧。對於練習方法來說可以首先進行簡單的強化聯絡,明確重點需要練習的內容,尋找有代表性的練習題進行鞏固,避免進行大量、繁複的練習。例如對於口算除法的教學中,判斷商末尾有幾個零是教學中的難點,因此需要教師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練習題,並通過小組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在遊戲中解決問題。其次就是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性練習。這種聯絡主要是要讓學生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同時又可以鞏固已學知識。例如對於上文提到的商的末尾有幾個零的知識點,可以將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引入數學應用題中,如可以問學生:小明一家4個月一共用了280度電,那麼小明家平均每個月用多少度電?通過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鍛鍊了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列式計算的能力,因此比簡單的280÷4這種計算題更加有助於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提高。當然還可以使用遊戲等比較開放的***提起學生練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在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還可以使其將課堂中的數學有效的利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計算教學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佔據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師提起一定的重視,既要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又要注意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為其以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二

  數學計算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內容,它對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而“運算能力”是《課程標準》***修訂版***中新增加的核心概念,明確提出運算能力培養的價值,即有助於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能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為了落實新課程標準理念,計算教學策略也應當進行相應改變。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想要提高小學數學計算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學校應為教師提供培訓與學習的機會,提高教師對新課標理念與目標的認知度,培訓合格的教師方可上崗。定期組織數學教師探討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共同推動數學計算教學工作的展開。其次,教師要開拓思路,摒棄滯後的教學思想。在制定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與學生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案與方法,使他們能夠在課堂中學到有用的知識。最後,教師應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新課標要求學生不僅能瞭解知識,還要能將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如在“數的組成”一課中,教師可以播放動畫短片,短片中的內容為大森林,樹上落著四隻鳥,然後又飛來兩隻。教師可以先提問樹上有幾隻鳥,然後問又飛來幾隻,最後問一共有多少隻鳥。在這種方式下,教師能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將學生帶入課堂,使其初步瞭解數的組成與相加。除了動畫短片,教師還可以詢問教室裡有多少名男生、多少名女生、共有多少人等生活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維。

  二、創新計算題教學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數學計算教學的開展不只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計算,更要指導學生學會思考,用最簡單的方法進行計算,掌握算理與計算規律。若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定要從提高其學習興趣與課堂注意力入手。首先,在課堂教學開展前,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創設的方式,將學生帶入課堂,創造出一種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其次,對於一些較難理解的抽象性知識點,教師可以採取直觀演示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領悟。如在“湊十”的講解中,學生可能對滿十進位的理解不夠深入,此時教師可以藉助算盤這一教具進行教學,在利用算盤進行演示的過程中,學生能對“湊十”的規律有著更為直觀的理解,也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在實踐操作中,學生理解了“湊十”的意義與規律,便於今後的深入學習。可見在多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生能夠發揮自主性與積極性,將數學與生活相結合,實現新課標的目標。

  三、提升和發展運算思維素質

  運算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不僅包括運算技能的提高,還包括運算思維素質的提升和發展。因此,小學數學的計算教學要改變注重演算法技巧的模式,著力引導學生將計算學習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關注方法的靈活性,注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計算33333伊99999時,直接計算繁瑣且容易出現錯誤,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公式,簡化計算過程,將原式轉化為33333伊***100000-1***。計算思維的形成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與計算速度。新課標中的課程觀要求教師將課程與生活相聯絡,拓展教育資源,挖掘生活中潛在的教育素材,打破生活與課程、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隔閡。從短期來看,計算思維的形成有助於提升學生計算能力,有利於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

  四、總結練習經驗

  教育心理學認為,計算是一種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識轉化為技能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量的積累。一堂課的練習容量取決於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要把握好“度”並提高計算練習的效率。由於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存在差異,題目的難易程度也存在區別,因此練習要分層次進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安排練習題,保證習題由簡到繁,逐步深入。如最初只是簡單的一則運算或是二則運算,逐步深入到四則混合運算,在計算的過程中要對錯誤進行總結,避免在以後的計算中再犯類似的錯誤。如在計算760衣25伊4,時,由於25伊4=100,因此很多學生都會不知不覺地先計算乘法,再做除法,由此導致計算的錯誤。這時教師要與學生一起總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以小學乘法計算為例,新課標乘法要求學生能將小數乘法轉化成為整數乘法來完成計算,要求學生能利用“四捨五入”求積的近似值,能熟悉乘加或乘減的運算及其規律。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計算時,要總結與分析這些規律。

  對於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來說,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數學計算的知識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與數學思維,使其能將數學計算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為了加快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踐,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參與到數學計算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