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下冊亞洲的自然環境教學設計

  亞洲地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圍低。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特徵與河流特徵,簡要分析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係。

  2.歸納認識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徵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3.運用氣候型別分佈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徵,簡要分析亞洲氣候分佈特點與位置、地形的關係。

  4.歸納認識大洲氣候特徵的方法,認識北美洲的氣候特徵並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二、教學重點、

  難點

  1.教學重點

  ***1***歸納亞洲的地形與河流特徵,簡要分析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2***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徵,簡要分析影響亞洲氣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學難點

  ***1***歸納認識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徵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2***歸納認識大洲氣候特徵的方法,認識北美洲的氣候特徵並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三、教學策略

  本節內容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等知識運用於具體的區域。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查詢資料、論證等方法來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只需適時引導,提供資料,答疑解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框架。讓學生知道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絡,並能舉一反三,學會描述大洲自然環境特徵的方法。

  教學方法上主要側重於探究或互動學習,靈活應用課件、地圖、文字資料、視訊資料等教學資源,以生動、活潑的畫面,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的感知入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鍛鍊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觀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和諧、氣氛活躍的師生關係。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微視訊《亞洲風光集錦》***背景音樂《亞洲雄風》***、微課《季風氣候》***《原來你在這裡》版***、微課《北美洲氣候》***《大約在冬季》版***、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 地理教材、地圖冊、其他學習用具。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播放微視訊──亞洲自然風光集錦,***亞洲之最: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死海、貝加爾湖、珠穆朗瑪峰、裡海等***,並同時播放《亞洲雄風》背景音樂。

  學生:觀看微視訊,感受亞洲雄偉的高原山地,源遠流長的大河,廣闊的草原……

  教師:同學們,這首《亞洲雄風》歌曲,滿懷豪情地唱出了亞洲山河的壯麗畫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系等。

  教師:下面我們將從地形、河流、氣候三個方面逐一瞭解亞洲的自然環境。

  設計意圖:

  以視覺的享受激情匯入,通過播放微視訊及音樂背景,把學生帶入到濃郁的亞洲風情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吸引學生走進本節課的探索之旅,提高學生學習亞洲自然環境的興趣,提高審美情趣,增強身在亞洲的自豪感。

  講授新課

  板書:亞洲的自然環境

  一、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

  活動一:認識亞洲的地形特徵***分兩步***

  步驟1──認識亞洲主要的地形區分佈與海拔 教師佈置任務: 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和內蒙古高原,說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在亞洲地形圖上找到主要地形區,並用彩色筆勾畫出來。

  ***3***說出亞洲的地形特徵。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按照老師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別指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根據顏色判斷地勢:顏色是分層設色地形圖的重要特徵,對照圖例認識陸高與海深,其中褐色代表海拔較高的 ,綠色代表海拔較低的 。

  ***3***總結亞洲的地形特徵:地勢起伏大,中部 ,四周 ,地形複雜多樣,以 、 為主。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和勾畫地形區,以及閱讀教師提供的資料,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提取資訊的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媒體展示亞洲地形圖,總結亞洲地形特徵:複雜多樣,高原、山地為主。

  步驟2──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一次亞洲之旅,進一步印證亞洲地勢特點

  教師佈置任務:

  快樂之旅:結合“圖6.8亞洲的地形”和“圖6.9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以小組為單位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一次亞洲之旅。說出你沿途經過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麼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旅行路線: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沿途記錄所經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徵***地名、海拔、景觀等***。

  ***要求:活動中各小組長總負責,並記錄好所經地區的特徵。***

  ***2***根據剖面圖判斷:亞洲海拔最高部分在亞洲的 部,平原主要分佈在亞洲的 ***部位***,總結亞洲地勢特點。

  預設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及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

  教師總結: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可以看出亞洲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地面起伏大,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設計意圖:用“快樂旅行”設定情景,通過分組活動,使得全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參與,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新意與樂趣。

  課件出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活動二:認識亞洲的河流特徵***分兩步***

  步驟1──認識亞洲主要的河流及其注入的海洋

  教師佈置任務:

  ***1***提供“知識拓展” ──水系

  閱讀:流域一般指河流的集水區域。流域內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種水體組成的水網系統,稱作水系。其中,水流最終流入海洋的稱作外流水系;水流最終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荒漠之中的,稱作內流水系。

  ***2***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①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恆河、印度河,並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②在亞洲地形圖中找出亞洲主要大河,按注入的大洋把河流分類,看看亞洲河流是否都注入了海洋。***注意區分內外流河***

  ③讀圖說出亞洲河流在數量、長度方面有什麼特徵?為什麼有這些特徵?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流入太平洋的有: 。 流入印度洋的有: 。 流入北冰洋的有: 。 最終不流入海洋的有: 。

  ***2***亞洲河流數量多,並且源遠流長,原因是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拓展,讓學生了解內流區、外流區,對水系特徵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通過讀圖瞭解亞洲河流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步驟2──認識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勢地形的關係

  教師佈置任務:

  ***1***回想亞洲的地勢有何特徵。

  ***2***思考河流流向受什麼因素影響。

  ***3***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分佈之間的關係如何?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亞洲地勢特點是 ,因此,受地形等因素的影響,亞洲的河流大都發源於中部的 ,呈 狀流向四周的海洋。 預設學生交流探索成果:

  教師總結:地形決定河流的流向和流速,反過來,根據河流的流向也可以判斷地勢情況。受地形、面積廣大等因素影響,亞洲長河眾多,多發源於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

  設計意圖:

  讓學生獨立讀圖、分析、歸納、總結,認識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承轉:通過對亞洲地形和河流的學習,你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認識一個大洲的地形、河流特徵?地形地勢對河流有何影響?

  以此方法完成第8頁活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活動三:拓展演練: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教師佈置任務: 完成第8頁活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徵。

  ①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②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型別。

  ③讀圖,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2***以密西西比河為例,解釋北美洲的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①在圖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並用箭頭標出它們的流向。

  ②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係。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突出學生對認識一個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徵的方法的實際應用。通過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訓練學生獨立讀圖、分析、歸納、總結的學習能力,來實現學習目標。

  圖片欣賞:亞洲自然風光。

  搶答:搶摘勝利果實!

  設計意圖:圖片欣賞,讓學生放鬆一下,感受大自然之美,陶冶學生情操;搶答,落實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熱情,快樂結束本節課。

  第二課時

  匯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亞洲自然環境的前兩部分,大家還記得學了哪些內容嗎?我們在上冊學習了世界的氣候型別,以及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那麼大家還記得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嗎?

  學生回答預設: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

  教師:我們這節課就按照這些因素來認識亞洲的氣候特徵。

  設計意圖:複習提問,既檢查了知識,又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同景觀圖片展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板書:二、複雜的氣候

  活動一:認識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特點

  步驟1──認識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原因

  教師佈置任務:

  ***1***找出亞洲有哪幾種氣候型別。

  ***2***看看30°N附近地區的氣候型別有哪些。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說出亞洲的緯度位置,看亞洲跨幾個溫度帶。

  ***2***30°N附近的大陸東岸是什麼氣候型別,同緯度的大陸西岸呢?

  ***3***同緯度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氣候。

  學生回答預設:10°S~70°N。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

  教師:可見熱帶的氣候、溫帶的氣候、寒帶的氣候在亞洲都可以找到。海陸位置不同,氣候型別不同。同樣,地形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氣候型別。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分析,得出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原因。培養學生讀圖提取有用地理資訊的能力,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步驟2──認識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表現

  教師佈置任務: 觀察亞洲不同氣候型別景觀舉例。

  設計意圖:讓學生看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從感性上認識亞洲氣候的差異。

  活動二:認識亞洲大陸性氣候分佈廣的特點

  教師佈置任務

  讀教材第10頁圖6.13,找出亞洲面積最大的氣候型別。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亞洲分佈面積最廣的氣候型別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什麼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最廣大?

  教師小結:亞洲面積廣大,內陸廣大地區距海遙遠,所以形成面積廣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分析,認識亞洲大陸性氣候分佈廣的特點。

  活動三:認識亞洲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步驟1──認識亞洲季風氣候顯著的表現與原因

  教師佈置任務:

  ***1***讀教材第10頁,找出亞洲有哪幾種季風氣候。

  ***2***分析亞洲的季風氣候分佈特點。

  ***3***提供“知識拓展”: 亞洲的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 閱讀:亞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面和南面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所以形成了世界上最顯著的季風氣候區。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型別。

  ***4***提供微課《季風氣候》***《原來你在這裡》版***。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在教材第10頁圖6.13上,找出亞洲的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的分佈區。

  ***2***亞洲的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是什麼?

  ***3***欣賞微課,加深對季風氣候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季風氣候形成原因的拓展分析,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微課《季風氣候》***《原來你在這裡》版***,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季風氣候的認識,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步驟2──認識亞洲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師佈置任務: 說出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的氣候特徵。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聯絡生活:我們家鄉所在地屬於哪種氣候型別?結合自己生活中的經驗思考一下,這種氣候型別的特徵是什麼?

  ***2***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教師小結:季風氣候雨熱同期,能夠滿足農作物生長時對熱量和水分的要求。但夏季風有的年份來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風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造成旱災;有的年份來得早或退得晚,或是風力太強,雨水就過多,容易造成澇災。

  設計意圖:

  讓學生聯絡生活經驗,落實了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通過分析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影響,認識地理事物的兩面性,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習慣。

  活動三:

  拓展演練:認識北美洲氣候的分佈

  教師佈置任務: 讀圖6.15,認識北美洲氣候的分佈

  ***1***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氣候型別;指出北美洲分佈最廣的氣候型別,說出它的分佈範圍。

  ***2***瞭解北美洲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

  ①找出北緯40°緯線,說出它自西向東依次穿過的氣候型別。

  ②找出西經80°經線,說出它自南向北依次穿過的氣候型別。

  ***3***提供微課《北美洲氣候》***《大約在冬季》版***。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在課本第12頁圖6.15上,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氣候型別。

  ***2***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徵都有“大陸性氣候顯著”這一特點,造成的原因一樣嗎?

  ①亞洲地域遼闊,面積廣大,中部距海遙遠,大陸性特徵顯著的原因是什麼?

  ②北美洲的地形可以劃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廣闊的平原,東部低緩的高地。造成其大陸性特徵顯著的原因又是什麼?西部山脈、中部平原分別對來自於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氣有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分析,認識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通過微課《北美洲氣候》***《大約在冬季》版***,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北美洲氣候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堂小結:從地勢特徵、地形特徵、河流流向、河流分佈特徵、分佈最廣的氣候型別、氣候型別特徵等六個方面對比亞洲與北美洲的自然環境特徵。

  拓展延伸:運用學到的方法,讀圖分析並歸納出歐洲的地形特徵和非洲的氣候型別分佈特徵。 預設學生回答展示:

  設計意圖:課堂小結,讓學生梳理《亞洲的自然環境》知識,教師列表,學生自己回顧,這是對本節學習效果的反饋,也是對本節課學生學習技能的再拓展、再鞏固。

  六、教學反思

        本節教材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區域地理自然環境特徵的方法。從地形、氣候及河流等方面入手,分析自然特徵之間的聯絡。如引導學生從亞洲所處的緯度位置,得出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的結論,以此證明亞洲氣候複雜多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及河流幾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體會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學完亞洲的這些自然特徵之後,再去認識北美洲的自然環境特徵,進行模擬演練。這樣,學生在以後的地理學習中,能夠獨立分析地形、河流、氣候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將不斷提高。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圖,進行歸納並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亞洲河流的流向時,首先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在圖中描出,並說出河流注入的海洋,進行歸類,從而歸納出亞洲河流的流向是從中部流向四周。學生自然就得出了“亞洲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結論。學生能夠體驗到地圖分析對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性。

  微課是一種較新的教學手段,在本節的教學中利用了三次,拉近了學生與所學內容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創設了濃厚的學習氛圍,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以上就是小編帶來的全部內容,希望你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