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初中歷史論文

  初中歷史教育面臨著許多困境,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是走歷史教師專業發展道路,努力提高歷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盡力構建一支具有歷史教育智慧的教師隊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初中歷史教學

  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主要通過教育學生、教師自己本身進行反思、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等方式進行教學反思。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物件,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面對生龍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新課程實施以前人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然後根據講課的重點,強調學生死記硬背。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一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後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生活海洋裡盡情地暢遊。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網路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成為單純的複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後,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儘快的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在上八年級上冊《鴉片戰爭》一課時,讓學生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並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後老師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曆史知識缺乏瞭解,隨後對匯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2、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3、通過請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作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麼不足,但如果請同學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以後,總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4、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來進行教學反思。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常閱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從中吸取營養並經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對比,不斷反思,使自己不斷提高。

  範文二:淺談初中歷史學習方法

  “萬丈高樓從地起”,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基礎的鋪墊,歷史學科的學習也是一樣。初中階段是學生較為系統地接觸和學習中外歷史的初始階段,打好歷史基礎,對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都具有重要意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信心,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進而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認識和分析問題。在此,筆者根據自己多年來對歷史教學的感悟談幾點體會。

  一、帶著情感教學,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學,切忌照本宣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燦爛和厚重,既有漢唐盛世的輝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師在講授不同歷史階段或者不同歷史事件的時候,要有意識地通過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等身臨其境的感覺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正視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逐步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導學生用“結合”的方法學習歷史。“今天的歷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歷史”,要把歷史和政治的這一關係給學生講透,引導他們用政治學的知識分析歷史,用歷史學的知識檢驗政治,相互印證,相互促進。

  在這一過程中,初學歷史者可能感覺很難,但不必急於求成,只要有意識地用這種方法學習,隨著歷史知識和政治知識的不斷積累,這種學習方法的效果就會逐步顯現出來,而且歷史知識和政治知識積累得越多效果越明顯。

  三、正確認識記憶與理解的關係。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識點也非常多,如何認識二者的關係非常重要。很多學生因為記不住或者記住了卻不知道怎麼用而厭惡歷史學習。事實上,歷史學習中,記憶是基礎,理解是催化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不可死記硬背,更不可脫離記憶空談理解。學習是個積累的過程,歷史知識的學習更需要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歷史知識的積累,並在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的範圍內通過課題設定等方法幫助其理解和消化。

  四、注重歷史框架和歷史知識網路的構建。歷史知識雖浩如煙海,卻是個整體,每個知識點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從而形成一個天然的網路。所以,在學習中要注意歷史的前後縱橫聯絡。如果說整個人類歷史是一個大系統,那麼其中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就是子系統,要讓學生明瞭子系統在大系統中的地位以及各個子系統間的關係,從而在其頭腦中搭建起整體上的歷史框架,有助於學生對歷史概念和時代特徵的把握。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某個時間段知識點的學習,也要注重引導他們對不同時間段的相同或相近知識點的比較歸納學習。比如,世界歷史上冊,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鉅變。充分利用比較歸納異同,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歷史事件背景與歷史意義之間的聯絡,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普遍性和各國革命的特殊性。歷史地圖是我們直觀生動地瞭解歷史的重要途徑,有助於我們理解歷史現象、歷史過程,提高辨認、說明、解釋歷史地圖的能力。如《新航路的開闢》路線圖,採用圖文結合,以圖帶文等方法抓住重點歸納,便可掌握新航路開闢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內容。再比如,以農業生產為主線,將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業生產狀況和特點放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分析,加深學生對這條線上各個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