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斷代史就是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科學家的故事以供大家學習。

  《漢書》,又稱《前漢書》,一百二十卷。其主要記述起於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23年***,囊括了西漢一代***包括短暫的王莽政權***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它的編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後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由於《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它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採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年僅二十幾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史記》的鉅作。不料,工作開始幾年,有人上書漢明帝,告發他“私作國史”。班固蒙冤被捕入獄,書稿也被全部查抄。後來,多虧其弟班超到京師洛陽,上書辯白,朝廷才將他釋放。這樣,班固的書稿被漢明帝看到。明帝很賞識班固的才氣,召他到洛陽,任以蘭臺令史之職,隨後又遷升為郎,典校祕書,並讓他繼續完成修史任務。從此,班固正式開始了《漢書》的編著。他精心苦思,反覆修改,經二十五年,終於在死前完成了這部著作的大部。餘下未定稿的“表”和“天文志”,則是由他的妹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寫就的。

  《漢書》這部史學鉅著,有記敘西漢帝王事蹟的“紀”十二篇;志各類人物生平及少數民族、外國情況的“傳”七十篇;專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和各種社會現象的“志”十篇;史“表”八篇。全書八十萬字。書中的史料十分豐富翔實。漢武帝以前部分,基本上依據《史記》寫成。漢武帝以後部分,除吸收了班彪遺書和當時十幾家讀《史記》書的資料外,還採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類似起居注的《漢著記》、天文曆法書,以及班氏父子的“耳聞”。不少原始史料,他都是全文錄入書中。如《賈誼傳》錄入了《治安策》等奏議。《晁錯傳》錄入了《舉賢良對策》、《教太子疏》等奏疏。以前,有人從文學角度批評《漢書》說;“孟堅所掇拾以成一代之書者,不過歷朝之詔令,諸名臣之奏疏爾。”其實,從史書看,這正是它的優點。許多原始史料,今天已經看不到,多賴《漢書》收入,為我們儲存下來。《漢書》的“志”即是《史記》的“書”,但比《史記》增加了《刑法志》、《地理志》、《藝文志》和《五行志》四篇,所包容的歷史現象更為博大豐腴。特別是《藝文志》,記述了當時和前代的書籍源流、存佚、內容,並作了分類,是我國留存最早的一部目錄學書。以後的“正史”大多效仿它,寫入這部分內容。作為史書,在敘事上,《漢書》的特點是注重史事的系統、完備,凡事力求有始有終,記述明白。這為我們瞭解、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莫大方便。至今,凡研究西漢歷史的人,無不以《漢書》作為基本史料。

  就體裁論。《漢書》與《史記》同為紀傳體史書。不同的是,《史記》起於傳說“三皇五帝”,止於漢武帝時代,是一部通史;而《漢書》卻是專一記述西漢一代史事的斷代史。這種紀傳體的斷代史體裁,是班固的創造。從此以後,歷代的“正史”都採用了這種體裁。這是班固對於我國史學的重大貢獻。《史通·六家》說:“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自古迄今,無改斯道。”劉知幾的這個評價,今天看來還是很公允的,它道出了班固及《漢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毋庸諱言,作為一部封建史書,《漢書》在指導思想上有明顯的封建性。它宣揚漢家王朝上“承堯運”,“以建帝業”;漢高祖劉邦“實天生德,聰明神武”。這就為當時以繼承西漢正宗而建立起來的東漢封建統治,披上一層神祕外衣。製造了其存在的神學合法依據。《漢書》認為,人民對於封建統治者,應該有“守職奉上之義”。必須服服貼貼地做到“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貴”,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統治秩序。不難看出,班固的史學思想正是時代和他本人情況的反映。當時的東漢王朝。專制主義封建制度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班固師承儒家正宗之學,又有著封建官宦的家世。這一點與司馬遷作《史記》時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歷來人們喜歡對比班***班固***馬***司馬遷***,但是必須首先分析其時代的同異和個人經歷、家世之差別,然後才可以得出歷史主義的正確認識。否則,或褒或貶都會失去應有的依憑。《漢書》的封建正統思想,對於我國後世的正史,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讀《漢書》應該注意其版本。清代乾隆年間武英殿刊印的“殿本”和清代同治年間的“局本”都是較好的版本。尤其是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的景祐本而成,其中很少錯誤,是《漢書》的善本。現在新出版的中華書局《漢書》標點鉛印本,是經過了專家學者的精校,又為之標點,讀起來更為方便。自《漢書》問世以來,歷代有不少人為它作注。其中重要的有唐代顏師古採集前代二十三家註釋匯成的《漢書》集註和清代王先謙彙集唐以後四十多家意見作成的《漢書補註》。這些註釋,對於《漢書》中的字音、字義和史實等均有詳細考證,為我們閱讀《漢書》提供了便利,成為今天使用《漢書》的重要工具。

  特點:

  斷代史:主要特點是隻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史實的史書。斷代史是古時中國史學家最常採用的體例,由於自秦漢以來,均為君主本位政體,本朝人往往不敢直評本朝政治,忌諱甚多。而斷代史較合著者之心理,因前朝已亡,評述前朝政治,危疑較少,較易發揮。唐朝史家劉知幾最為推崇斷代史,認為斷代史“言皆精練,語甚該密,學者尋討,易為其功”。

  主要著作:

  如《漢書》,《宋史》,《明史》。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分為12篇紀、8篇表、10篇志、70篇傳,共100篇,80來萬字。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曆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記》以外,均為斷代史。以上的六種體例是按不同的標準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準可同時歸入不同的體例。如《三國志》,就既是紀傳體史書,又是國別體史書,同時還屬斷代史史書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