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

  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地殼和的分介面。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一、課程標準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1***標準解讀

  本條“標準”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巨集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

  本條“標準”的隱性要求是瞭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組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準”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巨集觀瞭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範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巨集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巨集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為強調人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單分出一個“智慧圈”,這樣就共有五大圈層。

  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係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準”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瞭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係密切的內容。

  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範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2***教學重點

  l 地球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3***教學目標

  l 能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層的主要特點。

  l 能借助地震波傳播速度和距離地表深度的關係圖,說出劃分地球內部三個圈層的主要依據和主要介面,並分析說明介面附近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特徵。

  l 學會繪製簡單的地球圈層示意圖。

  l 通過分析地球的圈層結構特徵,科學地認識地理環境的組成,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念。

  ***4***教學方法

  l 比較分析法、讀圖分析法

  二、知識結構

  三、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環境和地球的運動特徵,接下來我們將學習地球的圈層結構和物質組成,熟悉我們人類生成和發展的地理環境。這節課我們先一起學習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板書***

  1、劃分依據: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

  【閱讀、分析】《認識地球內部結構》

  ①什麼是地震波?

  ②地震波可分為哪兩種?各有什麼特徵?

  【總結】當地震發生時,地下的岩石受到強烈衝擊,產生強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根據地震波傳播的特徵,可將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速度較慢。

  2、劃分介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讀圖、分析】引導學生讀課本圖1-20 地震波傳播速度和距離地表深度的關係,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這個兩個介面附近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

  【總結】莫霍面距離地表約33千米***大陸部分***,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層: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讀書、分析】引導學生看書,分析、歸納各圈層的主要特徵。

  地殼 ①厚度: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殼厚度的變化規律是:大陸地殼較厚,平均厚度約33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②組成:地殼由90多種化學元素組成,含量較多的8種元素是氧、矽、鋁、鐵、鈣、鈉、鉀、鎂,其質量總數佔地殼總質量的98.04%,其中氧幾乎佔1/2,矽佔1/4強。矽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佈最廣

  ③結構:上層為矽鋁層,相對密度較小,分佈不連續,在大洋底部罕見甚至缺失;下層為矽鎂層,相對密度較大,分佈是連續的。

  地幔 ①結構: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體特徵,主要由含鐵、鎂的矽酸鹽類礦物組成。

  岩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③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地核 ①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鐵和鎳組成。

  ②結構:外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核心呈固態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板書***

  通常把地殼表層以外的由大氣、水體和生物組成的自然界分為三個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統稱為地球的外部圈層。

  【讀書、分析】引導學生看書,分析、歸納各圈層的主要特徵。

  1、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2、水 圈 由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狀態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其中陸地水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最為密切。

  3、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生物廣泛分佈於地殼、大氣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活動】繪製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並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進一步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

  四、板書提綱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1、劃分依據

  2、劃分介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1、大氣圈

  2、水 圈

  3、生物圈

  高一地理地球的結構練習題:

  1.有關地震波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縱波的傳播速度較慢,橫波的傳播速度較快

  B.縱波可以穿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

  C.橫波只能穿過氣態的物質

  D.縱波傳播的速度隨經過的物質不同而發生變化,而橫波不變

  思路解析:此題考查了有關地震波的知識,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的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三態物質,而橫波的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的物質。

  答案:B

  2.岩石圈的下界在*** ***

  A.莫霍介面 B.古登堡介面 C.軟流層上界 D.下地幔上界

  思路解析: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核心、外核***,岩石圈包括上地幔軟流層以上部分。

  答案:C

  3.下列關於地殼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殼是地表至古登堡介面之間的部分

  B.地殼包括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大洋地殼較厚,大陸地殼較薄

  C.在地球內部圈層中,地殼的厚度最小

  D.地殼是地球的最外層,其主要由岩石構成

  思路解析: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急劇變化的兩個面:一個在地面以下平均33 km處,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大陸部分***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 900 km處,在這裡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面叫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叫地殼,莫霍面至古登堡面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為地核。其厚度地核>地幔>地殼;陸殼>洋殼,地殼是由岩石構成的。地球的外部圈層中最外層是大氣圈。

  答案:C

  4.據有關的證據說明,地球內部圈層中物質為液態的是*** ***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地核 D.內地核

  思路解析:根據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而且經過不同介質的介面時,還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地震波在到達古登堡介面時,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所以推斷外核物質為液態。

  答案:C

  5.地球上岩漿的發源地一般認為是在*** ***

  A.外地核 B.內地核 C.軟流層 D.上地幔

  思路解析:此題考查了軟流層的位置。一般認為岩漿的噴發地為軟流層,而軟流層分佈在上地幔頂部,所以排除錯誤答案A、B。但軟流層只是上地幔的一部分,而非整個上地幔全部為軟流層,所以最準確的答案是C項。

  答案:C

  6.大氣層中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是*** ***

  A.水汽和二氧化碳 B.水汽

  C.水汽和固體塵埃 D.氮氣和氧氣

  思路解析:大氣層中除了水汽是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外,固體塵埃物質可以作為成雲致雨的凝結核。

  答案:C

  7.下列大氣成分所在的大氣層及其作用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平流層中的臭氧,保護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B.對流層中的二氧化碳,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C.從平流層頂部到5 000千米的高空是高層大氣,該層存在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

  D.對流層中的水汽和雜質,是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思路解析:高層大氣是指從平流層頂到3 000千米的高空,而不是5 000千米。高層大氣的密度非常小,與星際空間相當接近,且能反射無線電波,所以選項C是錯誤的。

  答案:C

  8.有關地球外部圈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大氣圈是由大氣組成的簡單的系統

  B.水圈是一個連續不規則的圈層

  C.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關係密切,但和地球的內部圈層沒有關係

  思路解析:此題考查了有關地球內部圈層的知識,大氣圈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複雜系統;水圈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但和岩石圈的關係也較密切。

  答案:B

  9.“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降落過程中*** ***

  A.所穿過的大氣層溫度越來越高

  B.由臭氧層進入平流層、對流層降落地面

  C.所穿過的大氣層溫度隨高度降低是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在平流層要穿過電離層

  思路解析:本題結合實際案例考查地球外部圈層中大氣層的基本知識。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高空大氣,高空大氣又細分為中間層、熱層、外逸層,由下而上溫度變化依次為先降—再升—再降—再升。大氣分層中,對流層和人類關係最密切,平流層中臭氧的存在,使得該層成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電離層存在於高空大氣中。

  答案:C

  10.海平面附近某地對流層頂氣溫為-50 ℃,近地面氣溫為11 ℃,該地對流層的厚度為…*** ***

  A.10.17千米 B.9.34千米 C.11.47千米 D.12.02千米

  思路解析:該題是道計算題。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 ℃。頂層為-50 ℃,近地面氣溫為11 ℃,共相差61 ℃,用61÷0.6≈10.17千米。

  答案:A

  11.一架飛機由北極向赤道飛行,保持萬米高度,它穿過的大氣層是*** ***

  A.始終在對流層 B.由平流層進入對流層

  C.始終在平流層 D.由對流層進入平流層

  思路解析:此題關鍵是掌握對流層在不同緯度的厚度。隨著緯度的增高,地面的熱量會逐漸遞減,對流層所能達到的高度也會隨之降低,在低緯度對流層的厚度為17—18千米,在中緯度地區為10—12千米,高緯度地區為8—9千米。一架飛機保持萬米高度,在極地應處於平流層中,到了低緯度則進入對流層,所以正確選項應為B。

  答案:B

  12.我們的氣象工作者經常利用氣象氣球來獲取一定方面對流層的氣象資料,在下列各地點中,氣象氣球上升高度最高的是*** ***

  A.0° B.30°N C.60°N D.90°N

  思路解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對流層厚度隨緯度變化規律的瞭解程度。該層上部冷下部熱,有利於空氣的對流運動,對流運動顯著,對流層即因此得名。對流層的高度因緯度而異,低緯度地面受熱多,對流旺盛,對流層高度可達17—18千米;高緯度地面受熱少,對流運動弱,對流層高度僅8—9千米。

  答案:A

  13.完成下列問題。

  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的內部圈層的劃分

  ***1***地震波:E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連續介面: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面以上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厚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層;A和B之間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軟流層就存在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B面以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圈層:D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震波在經過B介面時傳播速度有什麼變化?

  思路解析:此題考查了地震波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關係。從圖中可以看出E的傳播速度慢,並且不能通過外核,應該是橫波;F是縱波。從深度上和內部圈層的劃分圖上資訊可以看出:A是莫霍介面,B是古登堡介面,C是外核,D是地殼。

  答案:***1***橫波 縱波

  ***2***莫霍介面 古登堡介面

  ***3***地殼 最小 地幔 上地幔頂部 地核

  ***4***地殼 外核

  ***5***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14.讀圖1-4-3,完成下列問題。

  圖1-4-3 地球內部的結構

  ***1***地球內部圈層的名稱:A和B是___________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C+D+E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連續介面:F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經過F時速度發生什麼變化?

  ***4***A和B為什麼厚度不均?

  思路解析:此題考查了地球內部結構的有關知識及讀圖、析圖的能力。從圖上看:A、B所在的圈層是地殼,因為從深度上看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應是地殼的範圍。地殼的厚度不均,A處是陸地,地殼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殼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處是海洋,地殼厚度只有幾千米。F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即莫霍介面,地震波在經過此不連續介面時,縱波和橫波的速度都明顯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頂部由岩石構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構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是岩漿的發源地。

  答案:***1***地殼岩石圈軟流層上地幔

  ***2***莫霍介面

  ***3***地震波***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明顯加快。

  ***4***地殼的厚度不均,A是大陸地殼,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殼,厚度只有幾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