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初中生良好學習習慣

  初中生的學習任務量重,難度大,想要提高學習效率,有必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此,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呢?跟著小編看看培養初中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希望對您有用。

  教師

  常設小目標

  目標包括兩類,一類是長期穩定的目標,短期內不會變化,這個不用多講;一類是短期小目標,包括一分鐘目標。這一類可變性很強,但對學習成績起著決定性作用,卻恰好是多數同學忽略的,值得一提。

  有人曾經專門對大學生的三十多項品質進行統計,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對學習成績幾乎沒有影響,而真正能左右成績的只有一個品質——自控力。而“常設小目標”就是訓練自控力的開始。

  比如,你要求自己每次課前一分鐘不講廢話,而是回顧一道昨天的錯題知識點;如果你習慣用右手,偶爾可以有意識地用左手;你可以強迫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思維清晰,邏輯通暢……這種小目標不會讓你獲得多少知識量,卻能在不知不覺中讓你的自控意識越來越強。

  能管住自己,也就擋住了各種學習上的負面干擾,如此,那個“大目標”也才會更接地氣,這就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預習

  預習有兩個目的:

  一是高效利用課堂時間。一節課,你不可能四十五分鐘全部做到聚精會神,但是因為提前學習過就知道自己的痛點在哪裡,當老師講到痛點時,自然就不會錯過,也更容易聽得透徹,課堂利用效率就會高出很多。相反,不預習,上課被動地跟著老師走,下課則會付出成倍的時間代價,還費力不討好。

  二是獲得心理上的優勢。當你能夠如此高效學習時,就能獲得一種“一覽眾山小” 的心理優勢,從而獲得自信,節節拔高。

  其實,許多優秀同學上課之前都有這個習慣。有的甚至超前許多,有一位記者曾採訪一位中考尖子生,問到暑假生活都做了什麼時,她第一個回答記者的事情就是,提前學習下學期的課本知識。

  所以,你要知道,雖然同在一間教室,同一時刻,老師從同一個點開始講,但是,每一位同學的起點是不一樣的。你如果具備了良好的預習習慣,也就有了先發優勢。

  自我反省

  整個中學生涯結束時,大家學的知識、見過的題型、老師的教法、各自的聰明程度、努力程度都相差無幾,怎樣才能拉開別人和你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犯錯的機率。如果平時對錯誤持無所謂的態度,那麼到考場上,這種“習氣”只會讓你更緊張,犯錯機率當然就只增不減。要想在考場上犯錯機率小,就得平時重視自我反省習慣的培養,對錯誤“緊追猛打”。只有你視“平常”為“考場”,才能做到視“考場”為“平常”。

  所以,優秀的中學生,每個科目都有自己的錯題本。

  良好的“糾錯三步驟”習慣

  1.就題論題,改正錯題本身

  這是糾錯的基本功課,但這只是開始,不是結束。而大多數同學認為到此結束,因此,筆記、錯題本一大摞,但是同樣的錯誤還是反覆犯。那是因為糾錯還缺下面兩步。

  2.就題論心,糾正自己的思考模式

  對同一型別的錯誤第二次犯錯誤時,就要提高警惕了,此時不要光是糾正解答過程,更要反觀:自己是通過怎樣的思考路徑走上了這條錯誤之路的?比如有的同學為了求快,對題中條件常常也採取快讀,結果審題不清,經常出現“唉,這道題本來不該錯的啊”。

  像這類問題,你就必須慢下來捕捉到自己“急於求成”的心理,加以反思,下次才能夠有效攔截此心理,那麼這道錯題才算糾正得比較徹底。否則“審題不清”的錯誤就會陰魂不散。

  3.就題論師,模擬出題者心理

  前兩步都完成了,還不能代表你對此題研究得透徹。你還可以跳出題目本身,脫離“學生”,進入出題者角色,去揣摩他的出題意圖:考什麼知識點?難點在哪裡?常犯錯誤點在哪裡?他是如何將這些點體現在題目中的?如果是你出題,你會怎樣設定這些難點、陷阱?此時,一道題的來龍去脈都被你看得清清楚楚,下次要再犯錯,恐怕很難。

  也許你羨慕身邊被稱為“學神”的同學,他能輕鬆給同學解題、講題,考試跟玩一樣,“傲視群雄”,甚至問倒老師,於是你感到自卑,認為自己與之相差十萬八千里。

  其實就是兩步之遙,只是大多數同學止於第一步,始終不願意再往後多走兩步,如果此時你幡然醒悟,你就開始邁向“學神”。

  培養初中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

  第一、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恆。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聲音要響亮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的習慣,《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複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恆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學得輕鬆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 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激起學生的興趣, 使他們很快進入 “最佳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自學的積極性就越高。 激發興趣就是要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潛在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是有無獨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礎。自信心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視與保護孩子的自尊。多讚許,少責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認為沒人愛他,缺乏自信。平時多創設培養孩子自信心的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信”起來。平時,遇事常對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錯”。因為孩子自我評價往往依賴於成人的評價,成人以肯定與堅信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就會在幼小的心靈中意識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劉永勝教授總結的:“相信自己行,才會我能行……”的行字歌訣,就能幫助學生增強自學的自信心。特別對於學困生,學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發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關愛的營養不良,有學校教育的知識斷層。作為教師,有必要對學生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利用學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知識為依託進行鍼對性的個案研究,並找出能切實有效地改善學生學習行為的辦法來。這樣的個案研究,既是對學生的終生髮展負責,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第四、幫助學生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

  據有關資料統計:89.6%的同學認為自己作業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業時沒看清題目要求就開始解答了。還有3.2%的同學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這些不良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不僅是教育培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需要,也是幫助學生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掌握能力的關鍵措施,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五、幫助學生養成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

  勤思好問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礎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一習慣的培養應孕育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習思維方法,思想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應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 挖掘教材內在的智力因素,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本來就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心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和問”的求知慾。這也是培養學生勤思好問習慣的起點。

  2、榜樣示範,激發思考。根據中小學生好模仿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發現一些學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詞語觸動孩子的心靈。如:“因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發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與眾不同”、“你的發言思維含量很高”、“你對同學的評價很到位”、“你很善於傾聽”、 “你的作業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你提出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等等。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榜樣的影響下,養成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3、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學生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疑點或難點,而這些疑點和難點往往就是我們教學中的關鍵。學生大多存在膽怯心理,不少學生往往有了疑難問題不願提,不敢提,更多的學生由於思維能力的侷限對疑難問題並未意識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學資訊的反饋,注意發現和把握學生中出現的疑點和難點。並及時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題,組織引導學生討論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對主動質疑問題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獨立解決疑難問題的學生更要大力表揚,調動他們質疑問題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解決疑難問題的創造性,這也是在培養學生嚴謹的求學態度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