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話古今教學反思

  《中華食文化》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通過講述“食”,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這一課時屬於品德與社會的歷史內容教學,從我們現在的衣食住行出發,透過歷史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積澱,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備課時我不但蒐集了大量的備課資料和資訊,還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以便課上與他們進行良好的互動。

  我知道歷史是枯燥、廣闊的,如何讓學生在歷史的天空中感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呢?又如何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呢?如何在眾多的資料中確定教學內容?又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經過反覆思考,我認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本節課的關鍵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做了以下努力:

  一、我設計了讓學生演一演遠古時代人們生活情景這個環節,讓學生動起來,另外我還考慮到由於學生年級較高,思想上開始有顧慮,可能會有很多學生心裡有卻不願意表演,所以我又設計了最佳主角獎項,給他暴風驟雨般的掌聲,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到底怎樣才是暴風驟雨般的掌聲?***讓學生主動的展示自己。

  二、讓學生隨時有話可說,不僅僅是一名“看客”。

  如果本節課全憑老師“灌”,我想他們能記住的很少,而且也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於是我想到了讓學生課前去收集自己感興趣的資料。為了確保資料收集全面,我為學生指出了四種途徑:1、利用網路***提供固定網址***,2、查詢課外書***指定書名***,3、看看七年級的歷史書,4、預習課本,向身邊的人請教。經過學生課下不懈努力,他們課上表現果然不錯,不但不再是“看客”,而且有些同學甚至是滔滔不絕,積極性很高。

  經過前後兩次講這一課,我覺得自己這次表現比上一次有所進步,主要體現在教學機智方面:

  一、提前講出“鑽木取火”。

  以前我講課總是想按著教案一步步講下來,牽著學生往我想要的方面去引,今天學生很早就提出了“鑽木取火”,與我的預設有出入,但當時我沒有猶豫,直接從課件中找出與其相關的圖片進行講解,我覺得這種效果更好,更自然。

  二、表演前冷場的時間較少到最低限度。

  第一次講課時所用的班級學生比較積極,我一提出表演,學生就積極舉手了,而今天的學生似乎比較害羞,居然沒人舉手,我看到這種情況就趕快說:“老師想到了一個情景,我先演給大家看好不好?”學生自然都拍手叫好,於是我又緊跟一句:“如果我演了,你們也得演,行吧?”學生很痛快的說:“行!”我又說:“好!你們要說話算話啊!”就這樣,我演完了,學生們也一個個把手舉起來了。

  當然,本節課中我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比如對個別學生的評價性語言還不夠到位,我在以後教學中需要多加註意。

  篇二

  《吃穿住話古今***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學習內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旨在讓學生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初步瞭解在人類發展程序中中國祖先的過去,及幾千年來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興趣、認同及其自豪感。本節課主要是從“穿”角度來了解從古到今人類服飾的變化,知道這些服飾的變化個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始終圍繞著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這節課講的是中國歷史,很枯燥,所以教學時我儘量營造愉快、寬鬆、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暢所欲言,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 兒童的生活經驗是歷史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中歷史事實向現實迴歸的跳板。只有當學生從歷史中能夠領悟到深刻的人生,由別人的故事轉變為自己的體驗時,教育才能夠深入人心,此時的歷史教學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正在經歷著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進行著的歷史,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方法來看待問題,在生活中尋找歷史的痕跡。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刻上了歷史的烙印,都是生活中進行歷史首先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從對身邊事、身邊物的歷史追溯與關心瞭解中,學生才能尊重歷史,尊重地方的文化與傳統,萌發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對民族及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這一節課中,我就從現實生活出發,在欣賞一段時裝表演後,再追根尋源,引發學生對於人類在幾千年前的服飾文化發展的思考。這樣一來,就拉近了現實和歷史的距離,不會顯得很脫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學會了運用聯絡、比較、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研究事物。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後,還是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現在就將本節課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

  本課以兩張不同季節的服飾匯入新課,這個匯入使學生能夠很快的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從三個方面展開學習,即從服飾看歷史、從服飾看社會及人類需要、從服飾看文化,返現學生對第一方面“從服飾看歷史”比較感興趣,往往能夠回答出很多類的答案,知識面廣的學生回答問題,往往會讓老師措手不及,不知道怎麼去根據學生回答做出正確的反饋,所以,我反思,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一定要把學生可能出現的回答一一設計進去,防止冷場的情況。“從服飾看社會”這一環節,學生很容易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服飾,瞭解當時的社會情況,“從服飾看文化”這一環節,對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教學過程中,我以“絲綢之路”讓學生知道,國與國之間交流很頻繁,再通過和服、中山裝進一步瞭解服飾之間在相互的影響、取長補短,促進了社會的繁榮與發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完善自己,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但一節課上下來,我也發現了很多不足,如教師語言的組織上還不夠精煉;在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精確;在處理一些細節問題上的能力還不夠成熟。相信,只有經過磨練後才能收穫更多吧!

  篇三

  《中華食文化》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個主題《吃穿住話古今》中的一個話題。本課通過講述“食”,透過歷史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積澱,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穫:

  一、創設情境,拉近現實和歷史的距離。

  《中華食文化》是個比較大的話題。吃不僅僅是為了充飢、品嚐美味,吃中還有人的智慧,吃中還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採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兒童的生活經驗作為歷史教學的基礎。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進行歷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從對身邊事、身邊物的歷史追溯與關心瞭解中,學生才能尊重歷史,尊重地方的文化與傳統,萌發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對民族及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感。所以,教學時,我就從現實生活出發,瞭解了現代社會的“食”之後,再追根尋源,引發學生對於人類在幾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這樣一來,就拉近了現實和歷史的距離,不會顯得很脫節。

  二、活動多樣,發現食文化的智慧與魅力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這一新課程的特點,在品社教學中創設適宜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強化情感體驗,促進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確保學生通過活動這個中介和載體,體驗和分享,幫助學生領悟、行為遷移和品質內化。在活動中體驗、感受到中華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食文化的興趣。本課教學時設計了四個活動:08奧運選單推薦、猜菜名、食背後的故事、追溯古代飲食文化,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宣傳、介紹中華食文化;同時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關的素材***例如:錄影、圖片***,穿針引線,使得課堂始終處於師生平等、共同探究學習的和諧氛圍中。

  三、探究歷史,體驗學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總是以一種過去時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它講述的是離學生生活久遠的時代發生的事件。那麼人類是怎樣瞭解歷史的呢?在這裡,我也滲透探究歷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話古今***一***》這課中,教材就設定了一個問題“最初的人類,還不能把自己的歷史記載下來。人們是怎樣知道他們當時的生活的?”在這裡,我引導學生思考、猜測遠古時代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從而得出結論: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成語、圖片、出土文物、歷史遺址等方面瞭解當時的歷史。

  四、課後留白,培養學生歷史探究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對話文字。為學生的創造性發揮留有許多彈性空間。它尊重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觀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我們為學生留有一定空間,讓他們自主合作學習,在交流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話古今》這課後,我請學生自己去探究我國的飲食禮儀,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我想下節課一定能上得更貼近學生,更能走進歷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後,還是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於學生的發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還有一些古代的飲食製作工具其實也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我想在課堂上應該多拓展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