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閱讀的知識點學習

  記敘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前者泛指敘事、記人、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說和散文等文學作品;而後者則專指以敘事、記人為主,且具有比較完整情節的一類寫實性文章。本節內容所講的是後者。

  

  對這類文章的閱讀,課標要求我們“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並瞭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為此,近年來各地中考記敘文閱讀一般主要考查“理清文章的思路、脈絡和層次;感知文章主要內容,概括主題思想;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理解人物形象的意義;推敲重要詞語在語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把握文中關鍵語句,並根據表達方式及常用修辭手法等,體會其深層含義及作用;提煉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觀點態度及情感傾向,並進行個性化的評價和鑑賞”等知識點和能力點。

  考查知識點概述:

  第一、瞭解記敘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有些記敘文還要注意對環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個要素的作用,有助於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

  第二、分析掌握貫穿全文的線索。記敘文的線索主要有以下幾種型別:以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為線索,以人物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行蹤為線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等等。分析線索有助於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結構。

  第三、弄清文章的記敘順序。常見記敘順序有三類:一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情節,包括順敘、倒敘、插敘等;二是按空間順序安排內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門別類敘述內容。分析記敘的順序,可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條理、層次,體會不同的敘述方式對錶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瞭解記敘的人稱。包括: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記敘文常見的人稱是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少數如書信、為了表達的特殊需要等情況下才使用第二人稱。

  第五、掌握記敘的中心和記敘的詳略。與文章中心關係密切的內容是要詳寫的,相反,與文章中心有關係但關係不密切的是要略寫的。

  第六、分析描寫的作用。描寫可分為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人物描寫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描寫,還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環境描寫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描寫。閱讀記敘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種描寫方法,並理解不同方法對不同主題的表達作用。特別要注意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對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作用,進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記敘文中的議論和抒情文字。議論和抒情均有直接與間接之分,它們都是記敘文中的關鍵部分,分析它們的作用對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動、有力的詞語,品味記敘文的語言,特別要注意分析各種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

  常見考法

  考查方式,在保留“選擇、填空、簡答、辨析”等傳統題型的基礎上,呈現出“多角度、有創意”的特點。主要有:

  想象補寫題。即通過想象,或再現情景,或推斷故事發展,或揣摩人物語言等方式來考查閱讀理解。它不僅要求考生能讀懂原文,而且還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再現融合的能力。

  理解評析題。這類題目主要考查閱讀感受或評價的能力。它比傳統的閱讀理解題在能力層級上有所提升,不僅要求考生通過閱讀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並在此基礎上發表自己的閱讀見解,作出自己的評價。

  體驗感悟題。這類考題主要考查的是閱讀體驗,即人們所說的用“心”讀書,讀出“個性”。這是閱讀的較高要求。一般說來,只有在讀書的過程自己的生活、情感、想法等融進文字,才能從文字中獲得自己所獨有的啟迪。

  自主賞析題。這類考題是傳統“賞析”類試題的進步,它是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考題中的具體體現。它往往在題幹中只規定賞析的範圍,至於具體的賞析物件則由考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這樣有利於張揚同學們的閱讀個性,有利於培養同學們的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情景設定題。這類考題往往藉助選文中的某些情景,運用“換位”的方式來設問。它既是對考生選文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也是對考生生活素養的考查。

  比較閱讀題。這類考題在閱讀試題中穿插閱讀材料,一般用連結的方式,從兩文的某一角度切入,設定一兩個比較點,以考查考生對選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等能力。

  讀書方法題。這類考題是為了檢驗“過程與方法”課程目標的落實情況而出現的一種題型,它主要考查考生“自能讀書”的能力。它考查的方式比較靈活,可以從整體閱讀入手設題,如根據相關要求作“讀書筆記”;可以從區域性賞析設題,如要求對文中傳神的詞語、精彩的句子“作批註”;也可以就閱讀積累設題,如按照要求製作“讀書卡片”等。

  誤區提醒

  例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其後題目。

  龍井問茶

  錢漢東

  ①杭州西湖是最令人嚮往的,它的美妙,不僅在於湖光山色,還在於湖邊、山裡的那些清靜的喝茶處。龍井是茶客必到之地。

  ②暮春三月,正是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季節。十餘年前的那個時節,我邀三五知己結伴前去龍井。一路的好山好水,一路的桃紅柳綠,讓人陶醉。到九溪十八澗,我們準備品茗聊天,小憩片刻。這時來了一位老嫗,說是龍井村人,欲搭我們的車回去。龍井正是我們嚮往的地方,我們不假思索就爽快地答應了。老嫗坐在前面帶路,車子在彎彎曲曲的小道上,緩緩前行。車窗外,高低茶樹,相連成趣;山影斑斕,泉水叮咚。山腰間還有不少村婦在採茶。到底是龍井人,老嫗三句話不離龍井茶,從老嫗的話中,我們知道龍井茶以“色清、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

  ③到了龍井,我們跟隨好客的老嫗走進她那黛瓦粉牆的老屋。她的媳婦正在門前用電鍋炒茶。坐在老屋客堂裡的竹椅上,我們目睹那滿滿一鍋碧綠的茶樹葉子慢慢捲起、乾癟,隨之,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四處飄逸。老嫗熱情地為我們沏上剛出鍋的龍井茶,茶水清澈,色澤嫩黃。在我的印象中,綠茶泡出的顏色應該是黃中帶綠的,怎麼這龍井茶是嫩黃色的呢?於是向老嫗請教。老嫗拿出幾種茶葉讓我們識別,她說最好的茶葉綠中顯黃,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勻齊。這種茶葉在二月份後就開始採摘,第一道茶味道最好,通常被定為特級茶。清明前龍井茶葉都是嫩芽做的,一葉一芽,泡在杯中,均勻成朵,茶水自然是嫩黃色的了。清明後葉子長大了,綠色素增加,泡出的茶水就有點發綠了。說話間,我們輕輕舉杯,喝上一口,細細品味,果然不凡。那茶,香郁若蘭,清幽淡雅,清洌甘醇,回味無窮。

  ④我想買點龍井回去,讓父親品嚐,於是與老嫗討價還價。物以稀為貴,最後以600元一斤成交。帶回家後,父親責備太貴了。如今父親離我們遠去已十年了,但他老人家品茗時怡然自得的神情,依然漫溢在我腦中,那麼清晰,那麼美妙。

  ⑤茶真是神奇之物,初飲略帶幾分苦澀,細品卻甘美無比。人生道理莫不如此:試想

  ⑥茶水清香嫻雅,它能陶冶性情,明淨心智,讓人樂以忘憂。深厚的茶文化底蘊,讓龍井茶表現出持久的生命力,也讓文人雅士格外偏愛它。

  1.細讀全文,將下邊的記敘要素填充完整。

  2.從外形上看,龍井特級茶有什麼特點?

  3.文段中與題目“龍井問茶”的“問”相照應的一句話是:

  4.從茶水顏色看,該怎麼區分清明前和清明後的龍井茶?

  5.品讀第⑤段,在橫線上補寫一個恰當的句子,說說飲茶帶給你的人生啟迪。

  答案:1.時間:暮春三月;事件:問茶 2.綠中顯黃,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勻齊。 3.怎麼這龍井茶是嫩黃色的呢?於是向老嫗請教。***兩句中任選一句亦可*** 4.清明前:茶水是嫩黃色的。清明後:茶水有點發綠。 5.示例:我們如果沒有經歷坎坷艱苦的磨鍊,就不會有生命的絢麗多彩;我們如果沒有經歷風雨雷電的考驗,就不會有人生的無限風光。

  分析:這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命題者設計了五道題:

  第1題主要考查對記敘要素的辨識能力,要求考生在表格中填寫記敘的“時間”和“事件”兩個要素。考生在作答時,對“時間”資訊的提取一般不會出錯,容易出錯的是對“事件”要素的概括提取。譬如有考生將事件概括為“作者到杭州西湖旅遊在龍井村喝茶的經過”。顯然,這是由於受次要資訊的干擾而不能準確地抓住文章記敘的中心所造成的。因此,同學們要注重培養自己概括文章中心事件併力求借助文中重要詞語進行表述的能力。

  第2題主要考查對文章重要資訊提取的能力。考生在作答時,往往因忽略了題幹中“從外形上看”的要求而導致答案的偏差。譬如有考生答成“香郁若蘭,清幽淡雅,清洌甘醇,回味無窮”。因此,建議同學們一定要養成先認真讀題,再審慎答題的習慣。

  第3題主要考查對題意及行文呼應的辨識理解能力。這道題的失分率比較低,但也有少數考生不能緊扣“問”來作答。譬如有考生將“在我的印象中,綠茶泡出的顏色應該是黃中帶綠的”也作為答案的一部分而造成答案的不精確。可見,做題時務必要做到“對問作答”。

  第4題主要考查對重要資訊的篩選提取能力,考生失分的原因及答題的要求與第2題相同。

  第5題主要考查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及閱讀感悟能力。它雖然是一道開放性試題,但它又對答題進行了限制,即必須圍繞“飲茶先苦後甜的過程所寓含的人生哲理”作答,才符合題目的要求,而不少考生就是因為沒有緊扣第⑤段文字及上下文語境作答而造成答案偏題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