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書古詩

  開展古詩意境教學能使七年級學生體會古詩的語言魅力、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書下冊的古詩,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古詩

  【山中雜詩】***吳均"南朝***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竹裡館】***王維"唐***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唐***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岑參"唐***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韋應物"唐***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唐***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唐***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約客】***趙師秀"南宋***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趙翼"清***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七年級語文課外大林寺桃花全詩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註釋:

  1、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2、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豔盛的陽春景色。盡:指花凋謝了。

  3、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剛剛。

  4、長恨:常常惋惜。春歸:春天回去了。覓:尋找。

  5、不知:豈料,想不到。轉:反。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裡。

  詩意:

  在人間四月裡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賞析:

  此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而就是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衝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麼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記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 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 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彷彿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麼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彷彿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詩人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下一頁更多精彩“倉央嘉措經典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