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的性質教學反思

  《空氣的性質》是四年級科學第一單元的內容,空氣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空氣的知識。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空氣的性質這課是四年級《科學》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第一課,我設計了一個讓同學們覺察到空氣的存在,認識空氣是有質量的實驗:1.把兩隻吹了氣的氣球吊在小木棍上,並使他們保持水平。2.刺破其中一隻氣球,觀察發生的現象。3.想一想,實驗的結果說明了什麼?

  這個實驗的本意是想讓學生觀察到,當木棍處於水平狀態時,刺破貼有膠帶的氣球,木棍會發生傾斜,說明空氣是有質量的。教學參考書中考慮到了為避免用針刺氣球時發生爆裂,提示了在氣球上貼膠帶的辦法,同時由於這個實驗的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將其設計為演示實驗,可是在課前進行的學情調查中發現,學生對這個實驗非常感興趣,都想親手做一做。怎麼辦呢?

  我在課前進行了反覆實驗,發現儘管貼了膠帶,氣球還是很容易發生爆裂。我想:如果在上課時氣球發生了爆裂,這個實驗就無法做成功:一方面爆裂產生的衝擊力會破壞木棍的水平狀態,另一方面氣球在爆裂時,飛出去的氣球碎片也減輕了氣球的質量,從而直接影響了實驗的結果。此外,課堂上發生這樣的事,不僅不利於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還容易傷到前排學生的眼睛,極不安全。在逆向思維的啟發下,通過實驗和研究,我對實驗進行了一點改進。

  改進後的實驗是這樣設計的:1.把兩個氣球栓在細木棍做成的簡易天平兩端,找到水平點。2.把水平點以及栓氣球的兩個點分別用色筆做上記號。3.把其中一個氣球吹足氣,再按照三個點的位置重新栓上簡易天平,這時,天平發生了傾斜,同學們很清楚地看到,是吹入的空氣影響了天平的水平,從而體驗到空氣的確是有質量的。

  篇二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對空氣的認識,知道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看不見,摸不著,會流動,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裡面有空氣等。本課教學正是以學生的認知背景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通過觀察實驗來探究空氣的性質的。

  空氣的性質很多,光從一堂科學課上來探究這麼多空氣的性質是不可能的,於是我在課上,將教學內容作了適當的取捨,把學生不清楚的內容通過反覆觀察實驗進行重點探究,而學生已經知道的內容只是在課上提一下,引導學生在課後再作進一步探究。

  學生始終不明白空氣佔據空間的性質,我先用“紙團不溼”的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紙團為什麼不溼?因為空氣佔據了空間,水不能進去。然後,我又讓學生吹放在空瓶子裡的氣球,結果氣球吹不大。這一實驗也證明了空氣佔據空間的性質。課上我對空氣可以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的性質也進行了重點指導。

  至於空氣會流動的性質,我考慮到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可能他們已經知道空氣的這個性質,所以我在課上沒有花費多大時間,只是稍微提了一下。空氣有質量的性質也沒有重點探究,在課上也是一筆帶過,學生可以利用空餘時間去觀察實驗。

  篇三

  本單元裡的第一課時《空氣的性質》是本套教材引入“實驗”這一科學探究方法的開始,儘管教材中沒有明確寫出“實驗”這個名詞,都是以活動的形式出現,教材中的“實驗”也還不是十分嚴格的控制實驗,但這些活動的的確確已經是實驗了。“空氣”這個名詞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然而,空氣即看不見,又摸不著,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呢?這種物質有什麼性質?它為什麼看不見、摸不著?它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空氣》這一單元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來探索空氣的物質性和作為氣體的一般性質。

  《空氣的性質》一課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提出“它是什麼樣的”和“我們用什麼方法才能知道它是什麼樣的”這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引導學生直接感覺空氣,觀察研究空氣的存在;間接感覺空氣,實驗研究空氣的存在。通過觀察和實驗研究空氣的體積、形狀、佔據空間、有質量等性質。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無窮樂趣。本課的重點是空氣的存在、流動以及空氣佔據的空間;難點是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三年級學生以導為主。讓學生說說實驗的方法、過程。我通過以下科學活動對本課時重點突破:

  活動1:感覺空氣 主要活動內容,用塑料袋裝空氣,用感官感覺空氣,說說對空氣的感覺。***通過運用感觀充分感覺空氣,使學生對空氣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用口頭語言把自己的感覺描述出來。通過描述,學生頭腦中的空氣會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發展。有彈性,為後面的教學留下伏筆。***

  活動2:紙的奇遇 組裝實驗器材,對紙是否溼做出假設,進行實驗,把揉皺的紙塞入玻璃杯的底部。把玻璃杯倒過來,直立著按入水底。驗證假設並解釋紙為什麼不會溼?***興趣魔術,認識紙團不溼的祕密是空氣佔據空間。***

  活動3:誰敢走了杯中的水 準備器材,對可能發生的現象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假設並解釋原因。***引領學生藉助可見媒介——水,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觀察到空氣不僅存在,並且還佔據空間能流動。學生們通過實驗親眼看到,能潛移默化地感受到科學方法的魅力。***

  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進行了課堂小結,鞏固知識並引導學生結合經驗去說生活中常見的與空氣有關的例子,拓展學生的思路。而實驗拓展與課外延伸,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帶著等多的問題離開教室,鼓勵學生課外去研究、去探索,看看學生課外在做什麼?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的問題,希望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的完善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