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的策略

  都說興趣是學習的老師,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提高其學習效率,那麼具體應該怎樣做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家長不妨看看。

  

  1幫助孩子學習認識自己

  孩子先要認識自我,感受到主觀性的自我,繼而認識到客觀性的自我,進而明白自我發展的獨特性,察覺出自我及他人都有其獨特的發展。

  當孩子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父母參與其中,對孩子的一切都感興趣,通過與他們互動,共同分享,幫助他們認識自己。

  將你對孩子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思想和行為。

  如跟孩子說:“我看到你快樂地遊戲。”“你拿著玩具走近我,讓我陪你玩。”這些描述孩子感受、思想和行為的句子能增強孩子的自我認識。

  父母將孩子的正面能力、優點和各種潛能向孩子作反映,就會促進孩子的正向發展,建立孩子的自尊。孩子有了自信,更有動力實現自我,發展自己的潛能。積極自信的孩子必定有興趣學習。

  2幫助孩子學習認識他人

  孩子學習認識他人,必先從認識父母開始。孩子通過與父母互動和溝通,認識父母的性格和情緒。孩子從父母之間以及與自己相處的情形,認識人際關係是怎麼樣的和該怎樣待人接物。

  3幫助孩子做好感覺統合

  現在的父母過早注重孩子學習學科上的知識,而較易忽略孩子對自己和其他人的學習,忽略孩子的身體感官動覺發展。

  其實孩子要有正常的感覺統合,才會有興趣和能力去學習其他事物。

  孩子從胎兒期開始,就對自己的一切感覺作出反應,而產生不同的活動。擁有正常的感覺統合,才能依循規劃,發展自尊心、動作技巧與更高層次的認知功能。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先要在幼兒期提供運動機會,讓他們多做感覺運動練習,發展感覺統合能力。

  4與孩子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整個身心發展基於與父母的親密依戀關係。對於父母無條件的愛、欣賞和肯定,他們會感到很快樂,對自己會有很正面的看法。這樣的孩子才會有動力去探索、去學習,去了解周圍的事物。

  5提升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鼓勵孩子探索及發掘,讓他對自身及環境有著強烈的興趣和好奇,父母對孩子的探索行為表現興奮,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援,有更大動力探索和學習,想更多地認識各種事物。

  在幼兒期,不要只訓練孩子的抽象思維,如認字、算數。在幼兒期,孩子需要通過經歷來學習,從日常生活事物著手,為什麼洗澡棉未吸水時會浮?吸了水會沉?

  只要在安全情況下,不要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那麼他便有興趣去學習新事物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1、瞭解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特徵

  孩子與成人的生理、心理特徵相比具有較大差異,這就決定了孩子獨特的學習方式。成人的學習更多著眼於書本知識、技能和經驗等,而幼兒階段孩子的學習更多從物體的色彩、圖畫的線條等表象來進行認知。

  孩子對事物有獨特的視角和解讀方式,將成人的想法和感情強加於孩子,是件愚蠢的事情。家長應該試著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他,創造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保持孩子學習的興趣,並且養成良好習慣。

  2、珍視孩子的每一次嘗試

  對於孩子的每一次嘗試,不管他做得如何,家長都要給予適當的讚揚,這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例如,兒子嚷著買玩具飛機,我說,不如爸爸教你折個紙飛機吧?兒子欣然同意。我邊折邊給他講解,摺好後兒子非常高興,自己也想嘗試摺紙飛機。第一次折出的根本不像飛機,但我還是鼓勵他,說:“比爸爸第一次折的好多了。”聽到我的表揚,他的興趣更濃了,一連折了好幾個飛機,慢慢地越折越好。

  3、和孩子一起學習

  孩子年齡小,很難安分下來獨自看書,這就需要家長抽出時間來進行親子共讀,逐步引導孩子對書本感興趣。兒子原本也不愛看書,每次買了新書給他,他都只看幾眼就扔到旁邊。後來我改變了策略,和他一起閱讀,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動作描繪書中故事,有時還編一些琅琅上口的兒歌來複述。堅持一段時間後,兒子慢慢地對書本閱讀有了興趣,喜歡找我一起看書,勁頭也越來越大。

  親子共讀時,建議家長對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先示範複述,然後再讓孩子嘗試複述,即使孩子複述的內容並不完整,也別忘了鼓勵和表揚,給孩子以滿足感,從中培養學習的興趣。

  4、使用遊戲和情景模擬形式

  遊戲是父母與孩子進行直接情感交流的過程,也是發現孩子興奮點和不足之處的方法,這種親子教育能寓教於樂,寓教於玩,非常直觀形象。遊戲的素材可以是身邊小事,也可以是寓言或童話,通過遊戲和情景模擬的方式使孩子熟悉內容,培養學習興趣。在家裡,我們對《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進行了情景模擬,孩子演老太婆,我演老漁夫,孩子媽媽演小金魚。通過幾次這樣的遊戲模擬,孩子不但牢記了故事內容,還能自編自導發展成其他結局,大大開動了思維,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