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教育學習心得

  “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作為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關於吧!

  篇1

  兩個多星期的國培學習,使我彷彿又回到了學生時代,在感受大學校園文化氛圍,目睹眾多專家、教授的博學風采的同時,重溫了過去所學,更新了教育理念,開闊了眼界,提升了理論。能夠聆聽這麼多教授、專家的講課,我感到是一件多麼幸運而又幸福的事。

  經過半個月的培訓,我覺的自己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理論上,都有許多的提升;無論在教育上,還是在教學上,都有許多的收穫。對照自己以往的工作,我感到還有許多不足,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值此在培訓之際,來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一、教育教學方面

  “幼兒園教育給孩子帶來了什麼?”這是教授講座中的一句話。這句話讓我記憶深刻,也讓我認真地反思了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我們以往過於關注孩子的知識、技能的掌握,簡單地認為認認真真上好每一節課,便能搞好教育教學。其實則不然,因為幼兒園真正要給孩子的是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規則意識,良好的成長狀態。讓他們成為身體健康、性格陽光、受人歡迎的人;成為堅強勇敢、自我節制、自我管理的人;成為能保持持續的學習興趣,養成好習慣的人。

  這些目標的實現單靠課堂教學是完成不了的,必須要做到“一日活動皆教學”,讓幼兒在一日活動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正如杜威所說的:教育即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實施“有效教學”,杜絕低效、無效、甚至反效的教學。為此,就要像浙江師範大學王春燕教授所講的那樣來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以學定教”,關注幼兒的能力、需要、發展規律、學習特點等,即先備兒童再備教材,還要提出富有挑戰性的任務。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遵循目標性、生活性、趣味性、科學性、與周圍環境一致性、直接經驗性、邏輯性的原則。內容要跟著目標走,過程要跟著內容走,提問、操作等要來自於內容。而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先備教材再備兒童,先備內容再備目標。

  要經常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展開反思,這不僅有利於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也有利於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效果。

  此外,我們還要把區角活動有效地開展起來,重視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提供多樣性、複雜性的區角遊戲材料,提供高靈活性的材料,讓幼兒有多種玩法,真正發揮幼兒園環境的教育作用。

  二、家園共育方面

  要實現幼兒園的教育目標,讓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僅靠幼兒園教育是不夠的,還要藉助家長、社會等的力量。過去,我們習慣於讓家長支援、配合我們的幼兒園工作,聽了廣州幼兒師範學校附屬幼兒園林詠瑜園長的講座,使我們認識到:家長對幼教工作不是支援與配合,而是合作、相互支援。所以,我們要重視家長資源的開發。建立以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為目標的共同願望,建立以尊重為前提的相互認同與接納,建立以平等為基礎的相互合作。林園長還向我們傳授了他們園在家園共育方面的成功經驗。如成立講師團組織內容豐富的講座,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教師、家長助教等形式吸納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教學,與家長共同記錄孩子的成長,等等。我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一定要把家園共育工作做到實  處。

  三、師德修養方面

  陳躍輝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與行為》,讓我們看到了幼兒教師素質、師德修養的重要性。因為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教師素質的高低。良好的師德乃教師最關鍵的素質。幼兒教師的權利比任何教育階段的老師的權利都大,所以其職業道德素質顯得尤為關鍵。

  蒙臺梭利曾說過:“6歲前的孩子是用照相機的原理來學習的,人們的行為像一個個的鏡頭定格在孩子的腦海裡,從而達到模仿學習的。”因此,作為幼兒教師一定要從平時的一言一行做起,提高自身的素質,建立良好的師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要像李躍兒巴學園裡的老師那樣去關愛孩子、教育孩子。

  另外,我們還要多看書、多學習,作個“學習型”的教師,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以上,是我在湖南師範國培學習後有感而發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有待回去後進一步改進、實施。

  借用曾潔珍教授說的話“正確的教育是我們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們將來的苦痛、辛酸,是我們對其他的人們和整個國家的罪過”。願我們幼教的同仁們都有個幸福的晚年!

  篇2

  參加這次教師培訓,對我的影響很大,它讓我認識到,幼兒教師是生活在“鏡子”裡的,時時刻刻都有孩子在注視並模仿著我們,我們是每個孩子的榜樣,應該做一個有理有節的人。而且在新的教育時期,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不但需要有幼兒教育方面的專長,更需要有自己的特長。同時作為幼兒園集體中的一份子,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職業規律,具體團隊意識,維護幼兒園集體的榮譽。

  “教師”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在經過了第一階段的教師培訓之後我對“教師”一詞有了新的認識,也漸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酸甜苦辣。

  這次組織的教師培訓,對我們都非常有意義,因為我們工作過了就能有切身的體會。一個月的理論培訓非常短暫寶貴,內容涉及很多:有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對當前幼兒園辦園問題的思考、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特徵、兒童是什麼、學前課程理論及研究新進展、學前教育與實踐問題研究、還有來自南京師範大學的許卓婭教授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的講座等等。

  篇3

  本著要把握國內外學前教育發展的趨勢、瞭解兒童學習與發展的規律,學習學前教育領域的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方法,拓展我們的專業知識結構的宗旨,非常榮幸的我與來自九個省、市的園長、教研員、保教主任、骨幹教師培養物件等聚會在一起——武漢參加國培計劃***20XX***幼兒園骨幹教師培訓班。在為期10天的學習時間裡,接受了來自省幼兒師範的專家團隊專家的指導,感受頗多,既開闊了眼界和思維,許多疑問也在專家、教授那裡得到了解決,收穫很大。

  省幼兒師範為我們這次的培訓提供了一個優質的教學團隊,都是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內頗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各位專家、教授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的經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可謂是異彩紛呈。我佩服他們的自信,佩服他們的敏銳,佩服他們知識的淵博。

  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學術水平高,充溢著對新教育理念的深刻闡釋,充滿了教育智慧,使我們開闊了眼界。不同風格的老師講課,讓我們每一天都聽到不同型別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每一天都是面對不同風格的優秀教師,每一天都能聽到權威專家不同課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者的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審視好幼兒教育的功能,做好定位,找準幼兒園發展的未來之路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袁愛玲教授的《對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生態學研究》及王紅教授的《幼兒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國際視野》的講座。兩位講授都不是就題論題的,都結合了他人的舊論和新說,都借用了很多他人的間接經驗和案例,這些經驗和案例有的來自理論專著,有的來自報刊雜誌,有的來自電視網路,這2位老師用一雙慧眼看到它們的價值,用大腦對此加以分析,質疑,求異,打破,重建,再與她們的自我認識和經驗互相融合,形成了她們嶄新的理論。是“讓幼兒走得更快,還是走得更遠?”,“為何幼兒園‘鐘擺’現象嚴重?”、“幼兒園教育活動生態要如何發展?”這些無不引起我的深思。縱觀整個幼教行列,近觀我園的現狀,意識到幼兒教育是為生命成長奠定基礎,讓生命成長得更為自然,不要加速,不要拔苗助長;進一步接受教育的基礎不是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的是呵護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幼兒的創造力;養成良好的生活與社會交往習慣。基於這一觀點,那麼在今後幼兒園教材的引進、課程的設定、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的模式我就要找準定位,不要偏失方向。雖然我只是一個人,但是千千萬萬個我,將會築起幼教新的天地。

  二、抓住園本教研的核心,找到園本教研的價值所在。

  只有立足於園情,抓準幼兒園發展的瓶頸;聚焦在教師,促進隊伍的專業成長和自我發展;落實到孩子,確保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這一核心,園本教研的主體才會從園長、教研組長轉為一線教師,才會成為全園教師自主學習、自覺提高的行為。教師們結合自己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提出支援性策略,教師的注意力才會從形式引向過程,從內容引向發展,從虛幻引向自然,教師的目標意識才能增強,從而推動園本教研的進步及園內資源的共享化,達到園本教研的目的。這樣才能建立“學習、實踐、合作、反思”為特徵的學習共同體。正如周燕教授在《園本教研與幼兒教師專業成長》講學中所說的:“幼兒教師的研究是與其日常教學完全融入的,研究和教學是一體的。當教育教學活動不再僅僅是知識傳遞而是由於有明確、自覺的實現教育意義的意識和行動時,幼兒教師的教學才會擁有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終極意義。“

  三、要有多元的知識結構,有終身學習的思想。

  在聆聽費廣洪教授的《幼兒發展的觀察與評價》、《幼兒園教學活動診斷》楊寧教授的《理解兒童早期發展與學習》、馮夏婷教授的《如何設計一個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活動》等等講學後,我認識到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了解新事物、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和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備與教學適應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裡,難免產生職業上的倦怠感,忙碌的工作是我很少能駐足下來觀察、思考、審視,通過這次學習,我認識到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研究,厚實自己的底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教育改革的步伐。

  專家們教給我的不僅是實實在在的理論知識,教給我的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境界、一種努力的方向。通過這次培訓,我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論,從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這將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將靜下心來採他山之玉,納眾人之長,慢慢地走,慢慢地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風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