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初中化學教育教學論文

  作為學生初中階段需要接觸的新型學科,初中化學對學生存在化學啟蒙教育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初中化學教學創新教育的探索

  新課標準指出:“初中化學教學要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重視科學態度的培養和科學方法的訓練,並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一理念,對初中化學老師來說是一個較高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不斷地大膽創新和實踐,有幾點體會供同仁們參考:

  一、通過設定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不但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同時能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如,在學習溶液的酸鹼性時,設定的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口渴時,會喝一些飲料如可口可樂、雪碧、綠茶、礦泉水、牛奶、酸奶……這些飲料大家是否知道它們的酸鹼性呢?我們用什麼辦法來測定溶液的酸鹼性呢?問題一提出,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學生大膽設想,積極進行討論。問題並未結束,又向他們提出“挑戰”,用PH試紙測定所給飲料的酸鹼性,並對酸性和鹼性飲料進行分類,使他們體驗探索過程的快樂。這種以“問題”為核心、以“討論”為手段、以“實驗”為途徑的開放式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較好地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通過實驗設計讓學生學會創新

  實驗設計是一個動手、動腦並可以培養各方面能力的過程。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讓學生自己思考設計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要求他們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設計實驗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規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如,學習二氧化碳的製取時,課本上只說明可以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來製取二氧化碳,然後用實驗進行驗證,學生並不知其所以然。筆者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大理石、純鹼、草木灰和兩種酸***稀硫酸和鹽酸***、澄清的石灰水,並介紹了兩種實驗裝置,讓學生分組實驗進行探究,選擇出藥品的最佳組合,並通過實驗找出裝置的不足之處。

  問題呈現後,激發了學生們的創造慾望,各組同學積極配合,經過實驗、討論,再實驗、再討論,選擇出了最佳的藥品組合和裝置,成功地完成了探究性實驗。在此實驗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選擇和獲取新知識,教師只起指導、組織和協助的作用,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而且學生們在改進的實驗中完成了設計、創新,學會了競爭、合作,從而引導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意識、創造意志和創新精神。

  三、通過實踐探究使學生學會創新

  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始,學生敢於探究、勇於提出問題是創新學習研究的內容之一。教師只有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才能讓化學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讓新知識在學思結合中產生,讓創新意識在學思結合中萌發。 化學課本中許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很接近,很多化學現象都經常在生活中見到,只是學生沒有注意、沒有思考、沒有從中發現問題,所以不能提出問題,也就談不上選擇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即選擇的內容學生不陌生,是學生親歷的事物或現象,以便為學生提出問題創造條件。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和方法。問題始於觀察,沒有對事物的觀察,就不可能對事物提出問題。學生養成了觀察的習慣,就會對觀察的事物提出問題,觀察得越仔細,提出的問題就越多,所以觀察是提出問題的基礎。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聯想、思考,促進學生深入提出問題,這樣才能使問題的提出層出不窮。如,讓學生觀察本地區的空氣汙染問題,思考空氣汙染的來源有哪些,為了防止空氣汙染,我們能做什麼?再如,對工廠排放的汙水進行觀察,研究汙水要經過怎樣的處理才能排放等許多問題。要讓學生做觀察的有心人,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先行者,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創新。

  四、通過搭建平臺讓學生展示創新能力

  化學課程改革,提倡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學生運用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廣泛獲取資訊,從日常現象和化學學習中提出問題,做出猜想或假設,自主設計實驗和有關的活動方案,尋求解決問題的依據或證據,定性或定量地處理有關的資訊、資料。為此在工作中必須千方百計、想方設法開展科技活動。沒有條件必須創造條件,從課外興趣小組開始,建立初步的創新活動的基礎。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想方設法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如:結合教學實際,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學習“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時,要求學生調查瞭解:“我縣的洛河水清澈嗎?請問你們的父母,在他們當學生時,這條河是不是像現在這樣髒?”學習“燃燒和滅火”時,課後佈置學生到汽車加油站、倉庫觀察“嚴禁煙火”標誌,到車站了解哪些物品嚴禁帶上火車。讓學生利用家庭廚房裡現有的物品進行實驗、觀察,如觀察沒擦乾淨的鐵鍋、菜刀表面留下的鏽斑,用久的熱水瓶膽和燒水壺內沉積的水垢等。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激發了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展現了創新能力。

  總之,化學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在新課改下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學生觀,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活動。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初中化學教學的路會越走越寬。

  範文二: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現代教育教學中德育教育不容忽視,本文探討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加強辨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德育;愛國主義;世界觀

  學校工作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這就要求學校開設的全部課程都有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任務。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一、學校教育,德育不容忽視

  教書育人,應先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再教他們學習,尤其中學生的教學更是如此,這是由中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和自身特點所決定的。

  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年齡小,知識少,好奇、貪玩,辨別能力差,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這種自身特點,相應形成了很強的可塑性,處於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歷程中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一生事業的基礎。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為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創造了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優越的學習條件,導致他們怕苦怕累,不努力,坐享其成。所以成績上不去。因此學校教育應以德育為主,教師在教學中也應把德育放在首位,不容忽視。

  在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現在的這一代學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質條件而是老一輩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承擔歷史責任的理想和抱負。這一切都必須通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來實現。無論學校行政領導還是教師,都應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在課堂上。這樣做不僅是貫徹執行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中學化學教材蘊含著許多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內容。古代化學史上,我們的祖先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如造紙術、火藥的發明和運用分別比歐洲早10個世紀和5-6個世紀,造紙術和火藥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的化學工藝,也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誌,兩者的發明和運用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程序。冶煉和瓷器也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化學工藝,這些技術也遠遠領先於世界各國。我們教師應抓住這些內容適時進行教育。

  二、充分利用教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發展辯證思維能力

  《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現行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插入,就能夠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與化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分子、原子、離子知識的教學中,學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同時還要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念,物質的可分與在某一層次的不可分組成了變化無窮的化學世界。在講授物質的分解與化合、氧化與還原、陰離子與陽離子、溶解與結晶、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等概念時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去闡述,使學生初步理解這一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通過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尤其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化學性質;同素異形體中由於結構不同而引起性質不同;硫酸由於濃度不同而性質不同等內容使學生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   三、愛國愛民,增強自尊

  中國是世界上對化學工藝發明和使用最早的國家之一,許多發明創造對推進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是有卓越貢獻的,這是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愛國主義素材有機插入,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頑強刻苦的意志品質。

  四、介紹化學家的事蹟,引起學生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中國和世界上有重大發明的化學家,頌揚他們經歷艱辛,百折不撓,搞發明創造的精神,不僅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有益於他們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的培養和訓練。

  中學化學教材中介紹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化學家的事蹟。如愛迪生鑽研實驗,不怕挫折,長大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的奮鬥歷程;舉世矚目的居里夫婦以身殉職,獻身化學事業,為人類做貢獻的事蹟,如自學成才,發現多種氣體的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利,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的英國化學家道爾頓,瑞典化學家舍勒,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等等,結合電廠學生思想實際,重點向他們介紹了英國化學家卡文迪許,他雖然出生於貴族家庭,是英國鉅富之一,但他從不涉足貴族社會的社交活動,不過腐化墮落的生活。生活儉樸,學習刻苦,全身心地投身於化學研究。

  總之,貫徹執行“教育法”,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務,只要我們努力挖掘教材,積極滲透,既要傳授知識,發展培養各種能力,又不放鬆思想品德教育,才能達到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