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語言教育論文***2***

  幼兒語言教育論文篇二

  《兒歌與幼兒語言教育》

  摘要:兒歌作為幼兒語言教育中的一種,因其韻律優美、節奏鮮明、琅琅上口、生動形象、貼近兒童生活等特點,符合幼兒發展規律,成為幼兒學習和發展語言的最好材料。有效地利用兒歌,可以全方位地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兒歌 幼兒 幼兒語言 幼兒語言教育

  幼兒期是人一生中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學習語言最關鍵的時期。因此,如何為幼兒創造各種語言習得的環境,調動幼兒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極大地促進幼兒語言發展,是幼教工作者所關心的話題。兒歌作為一種很好的語言範例,一直以來都深受兒童的喜愛,它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實踐性於一體,是幼兒語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種重要的幼兒教學資源與手段。

  一、兒歌――伴隨幼兒成長的語言

  兒歌作為兒童文學中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種文學體裁,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寶貴遺產。清朝文人杜文瀾在《古遙諺・凡例》中把“兒遙,小兒謠,嬰兒謠”等歸入“童謠”一類。《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則對兒歌進行了這樣的闡明:“兒歌是兒童口頭傳唱的歌謠,中國古代稱為童謠。兒歌的概念,是五四後歌謠學興起後才普遍使用的。”[1]周作人在《兒歌之研究》中對兒歌首次給出定義:“兒歌者,兒童歌謳之詞,古言童謠。”[2]本文認為,兒歌是一種以低齡幼兒為接受物件、吟誦性曲調的一種兒童文學文體,具有韻律節奏強、句式整齊劃一的特點。兒歌內容淺顯單一、通俗易懂,節奏鮮明活潑、生動有趣,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能夠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

  二、兒歌與幼兒語言的發展

  語言是一種符號,它是以反映一定事物而存在。幼兒對語言的認知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從掌握語音、詞彙到句子,從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逐步形成、逐步完善。在短短的幾年間,從反射性發音到呀呀學語再到基本掌握口語,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幼兒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一方面從中吸收了各類詞彙,擴充了知識;另一方面,隨著知識領域的擴大,他們的聯想和敘述能力也增強了,促進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兒歌作為幼兒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因其符合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特點而倍受幼兒喜愛。0―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幼兒對語言刺激非常敏感。幼兒的語言習得能力是以其生理器官的感覺、運動機能為基礎的。發音器官、語音聽覺系統和神經中樞的成熟是幼兒語言發生和發展的重要生理前提,感知覺、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想象能力等心理髮展是幼兒語言發生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兒歌的內容、形式非常貼近幼兒實際,易於為幼兒接受。

  三、兒歌――幼兒語言教育的新資源

  審視當前我國幼兒語言教育的情況,結合兒歌進行教學已成為幼兒語言教育的新興教學資源與手段。在此,本文主要從內容與方法這兩個方面分析兒歌是如何成為幼兒語言教育的新資源的。

  ***一***兒歌可以成為幼兒語言教學的內容資源

  遊戲在幼兒生活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在兒童生活中,遊戲是一種精神的體現,遊戲是幼兒理解、體驗、超越生活的方式。[3]兒歌是幼兒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它與幼兒的遊戲相伴相隨。兒歌對於幼兒語言教育的作用也就和遊戲的作用聯絡在一起,使幼兒在遊戲中受到教育。從本質上來說,兒歌也是一種語言遊戲。兒歌是訓練幼兒思維的最好材料。通過對兒歌的設問,啟迪幼兒進行思考。如《誰的什麼比腿長》:“誰的鬍子比腿長?誰的脖子比腿長?誰的鼻子比腿長?誰的尾巴比腿長?蝦的鬍子比腿長;鵝的脖子比腿長;大象的鼻子比腿長;老鼠的尾巴比腿長……讓幼兒通過思考,總結小動物的外貌特徵,達到鍛鍊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通過繞口令兒歌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如《樹子和柱子》:“有個小孩叫樹子,割草丟了灰兔子。有個小孩叫柱子,玩水丟了黑褲子。樹子去找灰兔子,撿到一條黑褲子。柱子去找黑褲子,拾到一隻灰兔子。通過對這些形式兒歌的訓練,可以極大地促進幼兒對語言的把握。

  ***二***兒歌可以成為幼兒語言教學的方法資源

  兒歌不僅可以作為幼兒語言教育的內容,它更可以作為一種語言教學方法。挖掘兒歌內涵,使兒歌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可以形成幼兒語言自主學習的新途徑。為此,在日常幼兒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兒歌的特點及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將兒歌與語言學習完美地結合,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教師可以通過兒歌來達到提高幼兒發音目的。如《躲貓貓》:“躲貓貓,躲貓貓,你藏好,我來找,馬上就要找到了,找到我們一起玩。”在這首兒歌中,我們可以集中地練習母音音素“ao”。兒歌教學一方面可以使幼兒仔細地學習母音音素,而且還能使幼兒靈活地掌握髮音技巧。此外,兒歌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幼兒情緒,激發學習興趣。語言學習是枯燥的,但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幼兒喜聞樂唱的兒歌,不但能放鬆精神,增加語言學習的趣味性,還能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

  四、基於兒歌的幼兒語言教育策略

  ***一***充分開發和利用兒歌語言材料

  兒歌是幼兒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語言養料。要發揮兒歌的語言教育功能,必須要首先利用好兒歌這個語言教育的材料。因此,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文化研究者,應重視兒歌的收集、整理、研究以及兒歌資源的開發。其次,利用兒歌進行語言教育必須要基於兒歌的特點,依據和遵循幼兒身心的發展規律。由於幼兒語言學習、語言教育的特殊性,在通過兒歌實施語言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兒歌,傳授給他們的兒歌必須符合他們的接受能力,讓幼兒易於並樂於接受。如小班幼兒對兒歌的認知主要來自於對兒歌的節奏體驗,為此,在小班語言教育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可採用誦讀、吟唱的方法來促使兒童學習兒歌,提高幼兒的語言感悟能力;中班和大班幼兒隨著探索意識的增強,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創編或創作兒歌的形式進行,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此外,由於兒歌本身就是一種口頭文學,具有內容淺顯、語言通俗等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基於幼兒的模仿特點,促使幼兒在聽賞過程中主動模仿兒歌,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

  ***二***充分發揮兒歌在三個教育領域的作用

  幼兒的語言發展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合力。首先,家庭是兒歌教育的最初陣地和重要陣地。家庭日常的生活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語言交往機會,使幼兒通過實踐,練習和運用語言。家庭在對幼兒語言教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優越性。如利用親子活動來調動家長參與念兒歌活動中,和幼兒一起念唱兒歌。其次,幼兒園是對幼兒施行正規化、專門化語言教育的主要場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為此,幼兒園可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兒歌教學:通過示範領讀和讓幼兒朗讀,通過幼兒兒歌朗誦比賽等主題活動形式進行兒歌教學,促進幼兒對兒歌的理解,最終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最後,社會教育在幼兒的兒歌教育中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社會領域的兒歌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社會文化產業應該將兒歌與影視、網路、遊戲等媒體實現共謀互動,使兒歌成為一種能誦能唱的作品,發揮兒歌更大的教育作用,讓孩子們在兒歌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137.

  [2]周作人.兒歌之研究《兒童文學論文選集》[C].北京:少年兒童出社,1962: 562.

  [3]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程序[M].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241.